双拥共建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双拥共建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双拥共建

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历史底蕴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6-25

    自古以来,军源于民,民离不开捍卫和平、守疆护国的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一体化程度越来越强,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家战略取向。

    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历史抉择

    从历史角度来看,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必由之路,我国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军民兼顾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解决根据地人民生活水平,毛泽东同志提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同时,颁发了《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条列》,从而有效缓解了财政紧张状况,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了“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厉行“军民兼顾”的原则。解放战争时期,我党进一步坚持“军民兼顾”思想,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迫切要做的两件大事。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解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军民结合阶段。随着国家建设逐步走向正轨,毛泽东同志提出国防科技工业应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军民结合主要是指利用国防工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发展民品,强调的是对国防工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平战结合主要是指国防工业转产民品的生产线再转回生产军品,强调的是工业应变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他指出:“外国没有什么专门搞军用的。”比如,美国就没有独立的队国防工业部门,也无纯粹的军事工厂,它的航空与空间工业的80%,原子能工业的70%,造船工业的60%,电子工业的40%,电机工业的34%,机械工业的28%,钢铁和石油工业的10%,都是从事军工生产。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除了生产汽车外,还制造坦克、飞机、舰用大炮以及宇宙飞船等。又据统计,洛克希德公司的产品中,军品占80%,民品只占20%;通用电力公司,军品占67%,民品占33%;波音公司,军品占54%,民品占46%等等。
    军民结合阶段,是中国国防工业经济理论的一次飞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石,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为军事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开辟了新路,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寓军于民阶段。20世界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经济发展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基于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着眼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作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明确了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牵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国家逐步加大对国防的投入,使武器装备整体水平明显改善,武器装备建设跨上了以全面自主研制为主、引进为辅的新阶段,并带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江泽民同志强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国防以及其他建设跟经济建设都是辩证的统一,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其他一切事情都好办。反过来说,国防建设也是为保证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不能等经济建设完全上去了再去抓国防,走“先民后军”的道路。
    寓军于民阶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军民兼顾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思想,为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又能迎头赶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国防基础。
 
    军民融合阶段。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本质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双向流动和转移,实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达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目标。
    由此可见,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既与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一脉相承,又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它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层次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制度拓展到了国家、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程度深化到了融为一体的无缝链接。这都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外实践依据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上逐步摒弃了“军民分立”的发展模式,向军民一体化方向发展。站在“全球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关注其他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情况,加强对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从美国“军民一体化”过程来看,美国通过总结冷战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较好地兼顾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军民一体化(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从冷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联解体,美国国家战略的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倾斜。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提出了军民一体化的方针和政策,除军事专用科研生产领域外,要求军用、生产领域外,要求军用、民用工业尽可能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人员和设施,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9·11”事件后,基于应对不确定未来的挑战、新军事变革与军队转型,应付反恐、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国家战略的重点开始向国防建设倾斜。美国推行军民一体化的主要做法是:(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在有关政策法规中明确要求推行军民一体化,要求国防部更多地采用民用技术、标准及产品,以使军、民用产品和技术互通、互用。(2)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制。国防部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作为军用、民用技术转移的牵头管理机构,并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协会建立相应的协同机构。(3)实施各种专项计划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并且努力促进军、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4)构建军民结合型的企业。美国国防工业体系的主体是私营企业,且大多是军民结合型组织,军、民用技术和资源是可共用的,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由此看出,美国作为“一超独霸”的国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实践中也是在不断走向协调一致、融合式发展的道路。

     从俄罗斯“先军后民”的发展模式来看,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从“军民分割”、“军转民”到“军民融合”等三个阶段,这实际上是一种既想避免军民分离弊端,又不想放弃独立军工体系的折中做法,俄罗斯在向军民融合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战略和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形成了一种发展态势。2005年以来,俄罗斯开始加大国防工业“军转民”发展力度,并逐步推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着力组建军民联合集团。这能承担武器研制计划、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军品任务,又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开展两用技术产品的竞争、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最终形成军品与民品双向互惠互利的企业群。为此,俄罗斯政府在组织机构、生产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数个相关设计局、研究所、工厂、企业联合起来,再加上金融、贸易等集团,成立集科研、设计、试验、生产、销售和融资等紧密结合为一体的金融——工业集团。目前这类集团有“苏霍伊设计局”科研生产联合体、“伊柳辛”和“雅克夫列夫”航空综合体等,并专门成立了“军事工业进出口银行”,调配8个银行为建立金融——工业集团筹集资金。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认为:“利用军民两用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方面可占70%以上。”俄罗斯政府确定的许多关键技术,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光电器件、人工智能系统、导航系统、空气动力系统等大部分都属于两用技术。特别是在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方面,俄罗斯继续在航天领域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政策。从目前来看,俄罗斯通过建立军民联合集团,利用军工系统先进的两用技术,不仅取得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军事效益,而且经济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 

      从日本“以民掩军”的发展模式来看,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政府限制军事出口、限制纯粹防务生产的规模经济,在某些方面,商品技术的进步比防务系统速度更快。因此,日本防卫省更强调民用技术经过适应军事需求的改造,向军工生产系统的“溢出”。从整体看,日本“以民代军”的军事工业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日本通过推行军民融合战略,使其军民两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民间企业不仅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具有很大的军事战争潜力。 

      综上所述,国外实践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是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统筹兼顾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二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做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国家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一般都采取足够倾斜的政策或特殊的措施,加强国防建设;三是推进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这是主要国家趋同的政策取向,更是促进富国与强军统一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