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硕士生导师蒋亚民近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联合作战这一复杂巨系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制胜原理。
联合作战的制胜原理,主要体现在力量编成、力量编组、力量运用和作战行动等诸多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强调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必须要素齐全、科学组合;信息主导原理,突出通过“信息”感知战场,实现各种力量联通与控制;非对称原理,力求非对称使用联合作战力量,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军事实践需要制胜原理指导。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先悟者明,先手者利。联合作战的制胜原理,既辉映着现代科学的理论精髓,也是人类对战争实践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把握了这些原理,就找到了通往战争胜利彼岸的“船”和“桥”。今天本版推出《联合作战知识解读特别策划②》,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随着新军事技术迅猛发展,战争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联合作战作为基本作战形式,已登上信息化战争舞台。那么,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联合作战又蕴含哪些制胜原理?如何在作战中运用这些基本原理?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硕士生导师蒋亚民大校。他结合世界上近期发生的几场经典联合作战战例,运用现代科学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地解读联合作战制胜之道。
科学原理——
铸就联合作战新利剑
记者: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形式。与其他作战形式相比,在力量编组、协同方式方法和力量运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蕴含着许多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请您结合战例谈谈联合作战运用了哪些基本原理?
蒋亚民: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战例。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空袭行动前,美军首先实施了大规模压制性电磁干扰,瘫痪了伊军的防空预警系统,然后采取巡航导弹突击、隐形飞机突防、武装直升机超低空进入等多种手段,一举突破伊军防空体系,美军轰炸巴格达近40分钟后,伊军防空部队才做出反应。
由此可见,防御体系一旦出现“缺口”,而防御方又不能及时封堵,那么,整个防御体系就将毁于“蚁穴”。这里面就蕴含了工程设计和材料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缺口原理”。“缺口原理”的含义,通俗地说,承受载荷的机件最容易在缺口处产生裂纹,进而造成整个机件的彻底破坏。人们常讲的“绳从细处断”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联合作战中蕴含的现代科学基本原理还有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原理主要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必须要素齐全、科学组合;木桶原理,要求在编成联合作战力量时,各军种力量必须能力均衡、比例合理;信息主导原理,要求通过信息感知战场,实现各种力量的联通与控制;非对称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力量的运用,应当尽量谋求非对称使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克敌制胜。
类似的原理还会被人们不断发现,这里就不再赘述。深入研究和探讨联合作战制胜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深刻理解联合作战的本质特征,从理论高度掌握作战力量编成、编组、运用和行动的方式方法,为组织实施联合作战提供理论指导。
科索沃战争经过图非对称——
谋求联合作战新优势
记者:两辆型号、速度相同的汽车迎头相撞,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两辆不同型号、速度的汽车相撞,质量大、速度快的一方受到的损失较小。这就是常说的“非对称原理”。请您谈谈这一原理在联合作战中是否也同样适用?
蒋亚民: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非对称原理”不仅适用于联合作战,而且其运用还十分广泛,对作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非对称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就是我们常说的“非对称作战”。
“非对称作战”是近年来军事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提出的“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等,都是非对称作战思想。我军的很多作战原则,也体现了非对称作战的理念。“非对称作战”强调敌对双方在交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不对等差距,避敌强点,攻其弱点,超出常规,出奇制胜。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运用非对称原理有很多方法,合理选择力量以强击弱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军兵种力量间的非对称差异,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经常利用地面部队通过不断的进攻迫使伊拉克军队暴露,然后召唤空中力量对暴露之敌实施精确打击,地面部队利用打击效果继续推进,同时为空中力量提供地面掩护。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军兵种力量间的差异,来获取非对称优势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技术性能上的非对称性差异。在使用同一类型的武器装备时,力求做到我“看得到敌、打得着敌”,而敌“看不到我、打不到我”。在海湾战争中,当美军的装甲部队与伊拉克装甲部队遭遇时,美军装甲部队往往并不直接对伊装甲部队实施打击,而是先后退到一定距离,然后利用自身的射程优势打击伊军。
积极运用谋略、灵活运用战法,也是形成非对称性优势的常用方法。例如,处于“劣势”一方的指挥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运用谋略,采取隐真示假、佯动造势等欺骗手段,使强敌真假莫辨,陷入“战争迷雾”,从而形成对敌非对称优势。
结构破坏——
找准作战体系新要害
记者: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自始至终都将伊军的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伊军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百架飞机、数千门高炮和数百个地空导弹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请您谈谈这一战例蕴含了联合作战什么原理?
蒋亚民:这个战例,是一个运用结构破坏原理进行作战的典型例子。系统论认为,体系必有结构,结构依赖节点,节点一旦被摧毁,结构就将遭到破坏,体系就将陷入瘫痪,失去功能。这就是结构破坏原理。
这一原理运用在联合作战中,就是通过集中一定的力量对敌作战体系中的某个关键节点及关键部位,或某个关键系统进行破坏,以打乱敌整体结构,甚至瘫痪其作战体系,削弱其作战功能,从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海湾战争中,伊军虽然防御工事坚固完善、防空武器性能较为先进,但作为整个防空体系神经中枢的C3I系统却十分薄弱。为此,多国部队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在38天的空袭阶段,自始至终都把伊军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其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十万伊军地面军队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实现由节点的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破坏其作战系统运行机制,使其整体作战能力骤降、体系内部协调混乱,再对其各个作战单元予以逐一歼灭,进而夺取作战的胜利。
自适应——
建立作战体系新秩序
记者:联合作战中,很可能出现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请您谈谈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作战力量或不同功能的武器系统,怎样才能自主适应、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正常运转?
蒋亚民: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场情况异常复杂、瞬息万变,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内部、美军与盟军之间都曾发生过多起自伤、误伤事件,有的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些误伤事件的发生,都是协同失调造成的。
“自适应”一词,是源于系统论中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引申到联合作战中,是指在作战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作战力量之间,在上级预先明确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所掌握的战场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调控,主动控制自己的作战行动,实现与相关协同、支援单位的协调一致,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它主要是靠实时的调节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控制,用自适应的效果换取作战行动的精确性,有利于提高协同效率。
要实现联合作战中各种参战力量自主适应,一是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传输方式和手段,千方百计地实现信息共享,因为信息共享是实现自主协同的前提。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主动了解其他作战力量的作战任务、作战能力和行动特点,加强沟通协商。三是在战场情况发生突然变化,上级没有进一步指令的情况下,更应当按照总的作战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协调配合,在作战的全过程中实现各作战力量之间、各战场之间、各作战样式之间、前后作战阶段之间的密切协同。
本文照片为联合作战效果图。
力量编组原理
■功能耦合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编组时,要注重提高各种力量最黏合强度和聚合能力。
■模块化原理:强调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匹配性和可组合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力量编组成相匹配、易于组合的功能模块。
■信息主导原理:强调系统的目的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必须通过“信息”来了解作战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运用好各种力量。
■非对称原理:强调力量运用手段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运用中,必须以最合适的力量打击最有效的目标。
作战行动原理
■缺口原理:强调作战行动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作战行动中,必须寻找敌防御体系缺口,有效摧毁敌防御体系。
■自适应原理:强调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运动的有序性和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必须高度协调地实施联合行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联合作战这一复杂巨系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制胜原理。
联合作战的制胜原理,主要体现在力量编成、力量编组、力量运用和作战行动等诸多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强调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必须要素齐全、科学组合;信息主导原理,突出通过“信息”感知战场,实现各种力量联通与控制;非对称原理,力求非对称使用联合作战力量,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军事实践需要制胜原理指导。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信息主导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有哪些作用?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袁耀:
没有钢铁优势打不赢过去战争,没有信息优势打不赢未来战争。信息已经成为作战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和核心资源,渗透于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融合于作战的各系统,能够对作战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
第一,信息是实现战场透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揭开战场迷雾。在联合作战中,由侦察、监视、情报、预警等探测系统构成的大范围、立体化、多手段、自动化的情报侦察与监视网络,能够获取并向作战力量提供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信息,使战场更加透明。
第二,信息是多维力量、多种武器平台的“粘合剂”,是实施精确打击的“引导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力量、武器装备效能。信息能够以其具有的渗透、联通功能,打通作战体系“经脉”,聚合作战要素,实现作战单元、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最有效的释放。
第三,有助于指挥人员精确掌控作战进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将情报侦察、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联接成有机整体,使指挥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各种作战系统、作战力量的精确位置和准确状态,精确灵敏控制作战行动的节奏和进程。
2、在联合作战中如何找到敌作战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任向东:
未来联合作战中,敌作战体系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分散部署于陆、海、空、天广域空间。要准确找出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要综合运用广布于陆、海、空、天的各种先进的侦察、监视等感知系统,对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和连续不断的侦察监视,准确全面掌握敌作战力量、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模、位置分布、物理形状、运动状态等目标信息,对目标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相互补充印证。其次,要借助指挥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敌作战体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关联分析,弄清敌作战体系的整体规模和结构层次,以及各个单元和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价值权重,结合目标信息找出支撑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要害部位。
3、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时应注意什么?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郑守华: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应当着重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着眼破击体系。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破坏其战斗力生成机制和作战系统运行机制,进而夺取作战胜利。二是要正确选择目标。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联合作战中,应当抓住敌作战体系的关节点及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通过节点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并减少附带损伤,降低作战风险。三是实施精确打击。要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指挥中枢、信息武器系统等节点实施精确打击,造成敌方作战体系运行失调、力量结构失衡,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敌作战体系运转失灵,最终彻底瘫痪。
4、在联合作战中怎样对作战力量进行模块化编组?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孙乃祥:
模块化,是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实质是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进行设计开发,不同模块间有标准连接界面,能够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平行、分散和独立开发。模块化,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模块组件不同的“混合和匹配”,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种类。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模块化原理,主要表现为作战力量的模块化编组。联合作战力量模块化编组,就是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样式、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将编成内的侦察情报、火力打击、兵力突击、信息攻击、指挥控制和后装保障等力量,编组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形成若干个具有高效行动能力的作战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小的合成体,具备较完善的指挥、控制、机动、战场感知、防护、打击和保障等功能,具有独立行动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既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也可根据作战需要与其它功能模块或同类功能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功能更强大、作战要素更齐全的大模块。各种模块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谋求联合作战新优势
记者:两辆型号、速度相同的汽车迎头相撞,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两辆不同型号、速度的汽车相撞,质量大、速度快的一方受到的损失较小。这就是常说的“非对称原理”。请您谈谈这一原理在联合作战中是否也同样适用?
蒋亚民: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非对称原理”不仅适用于联合作战,而且其运用还十分广泛,对作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非对称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就是我们常说的“非对称作战”。
“非对称作战”是近年来军事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提出的“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等,都是非对称作战思想。我军的很多作战原则,也体现了非对称作战的理念。“非对称作战”强调敌对双方在交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不对等差距,避敌强点,攻其弱点,超出常规,出奇制胜。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运用非对称原理有很多方法,合理选择力量以强击弱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军兵种力量间的非对称差异,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经常利用地面部队通过不断的进攻迫使伊拉克军队暴露,然后召唤空中力量对暴露之敌实施精确打击,地面部队利用打击效果继续推进,同时为空中力量提供地面掩护。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军兵种力量间的差异,来获取非对称优势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技术性能上的非对称性差异。在使用同一类型的武器装备时,力求做到我“看得到敌、打得着敌”,而敌“看不到我、打不到我”。在海湾战争中,当美军的装甲部队与伊拉克装甲部队遭遇时,美军装甲部队往往并不直接对伊装甲部队实施打击,而是先后退到一定距离,然后利用自身的射程优势打击伊军。
积极运用谋略、灵活运用战法,也是形成非对称性优势的常用方法。例如,处于“劣势”一方的指挥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运用谋略,采取隐真示假、佯动造势等欺骗手段,使强敌真假莫辨,陷入“战争迷雾”,从而形成对敌非对称优势。
结构破坏——
找准作战体系新要害
记者: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自始至终都将伊军的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伊军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百架飞机、数千门高炮和数百个地空导弹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请您谈谈这一战例蕴含了联合作战什么原理?
蒋亚民:这个战例,是一个运用结构破坏原理进行作战的典型例子。系统论认为,体系必有结构,结构依赖节点,节点一旦被摧毁,结构就将遭到破坏,体系就将陷入瘫痪,失去功能。这就是结构破坏原理。
这一原理运用在联合作战中,就是通过集中一定的力量对敌作战体系中的某个关键节点及关键部位,或某个关键系统进行破坏,以打乱敌整体结构,甚至瘫痪其作战体系,削弱其作战功能,从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海湾战争中,伊军虽然防御工事坚固完善、防空武器性能较为先进,但作为整个防空体系神经中枢的C3I系统却十分薄弱。为此,多国部队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在38天的空袭阶段,自始至终都把伊军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其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十万伊军地面军队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实现由节点的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破坏其作战系统运行机制,使其整体作战能力骤降、体系内部协调混乱,再对其各个作战单元予以逐一歼灭,进而夺取作战的胜利。
自适应——
建立作战体系新秩序
记者:联合作战中,很可能出现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请您谈谈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作战力量或不同功能的武器系统,怎样才能自主适应、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正常运转?
蒋亚民: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场情况异常复杂、瞬息万变,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内部、美军与盟军之间都曾发生过多起自伤、误伤事件,有的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些误伤事件的发生,都是协同失调造成的。
“自适应”一词,是源于系统论中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引申到联合作战中,是指在作战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作战力量之间,在上级预先明确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所掌握的战场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调控,主动控制自己的作战行动,实现与相关协同、支援单位的协调一致,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它主要是靠实时的调节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控制,用自适应的效果换取作战行动的精确性,有利于提高协同效率。
要实现联合作战中各种参战力量自主适应,一是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传输方式和手段,千方百计地实现信息共享,因为信息共享是实现自主协同的前提。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主动了解其他作战力量的作战任务、作战能力和行动特点,加强沟通协商。三是在战场情况发生突然变化,上级没有进一步指令的情况下,更应当按照总的作战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协调配合,在作战的全过程中实现各作战力量之间、各战场之间、各作战样式之间、前后作战阶段之间的密切协同。
本文照片为联合作战效果图。
力量编组原理
■功能耦合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编组时,要注重提高各种力量最黏合强度和聚合能力。
■模块化原理:强调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匹配性和可组合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力量编组成相匹配、易于组合的功能模块。
■信息主导原理:强调系统的目的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必须通过“信息”来了解作战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运用好各种力量。
■非对称原理:强调力量运用手段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运用中,必须以最合适的力量打击最有效的目标。
作战行动原理
■缺口原理:强调作战行动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作战行动中,必须寻找敌防御体系缺口,有效摧毁敌防御体系。
■自适应原理:强调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运动的有序性和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必须高度协调地实施联合行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联合作战这一复杂巨系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制胜原理。
联合作战的制胜原理,主要体现在力量编成、力量编组、力量运用和作战行动等诸多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强调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必须要素齐全、科学组合;信息主导原理,突出通过“信息”感知战场,实现各种力量联通与控制;非对称原理,力求非对称使用联合作战力量,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军事实践需要制胜原理指导。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信息主导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有哪些作用?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袁耀:
没有钢铁优势打不赢过去战争,没有信息优势打不赢未来战争。信息已经成为作战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和核心资源,渗透于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融合于作战的各系统,能够对作战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
第一,信息是实现战场透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揭开战场迷雾。在联合作战中,由侦察、监视、情报、预警等探测系统构成的大范围、立体化、多手段、自动化的情报侦察与监视网络,能够获取并向作战力量提供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信息,使战场更加透明。
第二,信息是多维力量、多种武器平台的“粘合剂”,是实施精确打击的“引导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力量、武器装备效能。信息能够以其具有的渗透、联通功能,打通作战体系“经脉”,聚合作战要素,实现作战单元、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最有效的释放。
第三,有助于指挥人员精确掌控作战进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将情报侦察、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联接成有机整体,使指挥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各种作战系统、作战力量的精确位置和准确状态,精确灵敏控制作战行动的节奏和进程。
2、在联合作战中如何找到敌作战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任向东:
未来联合作战中,敌作战体系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分散部署于陆、海、空、天广域空间。要准确找出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要综合运用广布于陆、海、空、天的各种先进的侦察、监视等感知系统,对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和连续不断的侦察监视,准确全面掌握敌作战力量、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模、位置分布、物理形状、运动状态等目标信息,对目标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相互补充印证。其次,要借助指挥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敌作战体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关联分析,弄清敌作战体系的整体规模和结构层次,以及各个单元和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价值权重,结合目标信息找出支撑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要害部位。
3、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时应注意什么?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郑守华: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应当着重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着眼破击体系。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破坏其战斗力生成机制和作战系统运行机制,进而夺取作战胜利。二是要正确选择目标。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联合作战中,应当抓住敌作战体系的关节点及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通过节点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并减少附带损伤,降低作战风险。三是实施精确打击。要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指挥中枢、信息武器系统等节点实施精确打击,造成敌方作战体系运行失调、力量结构失衡,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敌作战体系运转失灵,最终彻底瘫痪。
4、在联合作战中怎样对作战力量进行模块化编组?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孙乃祥:
模块化,是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实质是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进行设计开发,不同模块间有标准连接界面,能够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平行、分散和独立开发。模块化,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模块组件不同的“混合和匹配”,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种类。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模块化原理,主要表现为作战力量的模块化编组。联合作战力量模块化编组,就是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样式、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将编成内的侦察情报、火力打击、兵力突击、信息攻击、指挥控制和后装保障等力量,编组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形成若干个具有高效行动能力的作战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小的合成体,具备较完善的指挥、控制、机动、战场感知、防护、打击和保障等功能,具有独立行动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既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也可根据作战需要与其它功能模块或同类功能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功能更强大、作战要素更齐全的大模块。各种模块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科索沃战争经过图非对称——
谋求联合作战新优势
记者:两辆型号、速度相同的汽车迎头相撞,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两辆不同型号、速度的汽车相撞,质量大、速度快的一方受到的损失较小。这就是常说的“非对称原理”。请您谈谈这一原理在联合作战中是否也同样适用?
蒋亚民: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非对称原理”不仅适用于联合作战,而且其运用还十分广泛,对作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非对称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就是我们常说的“非对称作战”。
“非对称作战”是近年来军事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提出的“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等,都是非对称作战思想。我军的很多作战原则,也体现了非对称作战的理念。“非对称作战”强调敌对双方在交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不对等差距,避敌强点,攻其弱点,超出常规,出奇制胜。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运用非对称原理有很多方法,合理选择力量以强击弱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军兵种力量间的非对称差异,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经常利用地面部队通过不断的进攻迫使伊拉克军队暴露,然后召唤空中力量对暴露之敌实施精确打击,地面部队利用打击效果继续推进,同时为空中力量提供地面掩护。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军兵种力量间的差异,来获取非对称优势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技术性能上的非对称性差异。在使用同一类型的武器装备时,力求做到我“看得到敌、打得着敌”,而敌“看不到我、打不到我”。在海湾战争中,当美军的装甲部队与伊拉克装甲部队遭遇时,美军装甲部队往往并不直接对伊装甲部队实施打击,而是先后退到一定距离,然后利用自身的射程优势打击伊军。
积极运用谋略、灵活运用战法,也是形成非对称性优势的常用方法。例如,处于“劣势”一方的指挥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运用谋略,采取隐真示假、佯动造势等欺骗手段,使强敌真假莫辨,陷入“战争迷雾”,从而形成对敌非对称优势。
结构破坏——
找准作战体系新要害
记者: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自始至终都将伊军的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伊军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百架飞机、数千门高炮和数百个地空导弹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请您谈谈这一战例蕴含了联合作战什么原理?
蒋亚民:这个战例,是一个运用结构破坏原理进行作战的典型例子。系统论认为,体系必有结构,结构依赖节点,节点一旦被摧毁,结构就将遭到破坏,体系就将陷入瘫痪,失去功能。这就是结构破坏原理。
这一原理运用在联合作战中,就是通过集中一定的力量对敌作战体系中的某个关键节点及关键部位,或某个关键系统进行破坏,以打乱敌整体结构,甚至瘫痪其作战体系,削弱其作战功能,从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海湾战争中,伊军虽然防御工事坚固完善、防空武器性能较为先进,但作为整个防空体系神经中枢的C3I系统却十分薄弱。为此,多国部队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在38天的空袭阶段,自始至终都把伊军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其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十万伊军地面军队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实现由节点的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破坏其作战系统运行机制,使其整体作战能力骤降、体系内部协调混乱,再对其各个作战单元予以逐一歼灭,进而夺取作战的胜利。
自适应——
建立作战体系新秩序
记者:联合作战中,很可能出现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请您谈谈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作战力量或不同功能的武器系统,怎样才能自主适应、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正常运转?
蒋亚民: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场情况异常复杂、瞬息万变,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内部、美军与盟军之间都曾发生过多起自伤、误伤事件,有的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些误伤事件的发生,都是协同失调造成的。
“自适应”一词,是源于系统论中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引申到联合作战中,是指在作战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作战力量之间,在上级预先明确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所掌握的战场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调控,主动控制自己的作战行动,实现与相关协同、支援单位的协调一致,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它主要是靠实时的调节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控制,用自适应的效果换取作战行动的精确性,有利于提高协同效率。
要实现联合作战中各种参战力量自主适应,一是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传输方式和手段,千方百计地实现信息共享,因为信息共享是实现自主协同的前提。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主动了解其他作战力量的作战任务、作战能力和行动特点,加强沟通协商。三是在战场情况发生突然变化,上级没有进一步指令的情况下,更应当按照总的作战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协调配合,在作战的全过程中实现各作战力量之间、各战场之间、各作战样式之间、前后作战阶段之间的密切协同。
本文照片为联合作战效果图。
力量编组原理
■功能耦合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编组时,要注重提高各种力量最黏合强度和聚合能力。
■模块化原理:强调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匹配性和可组合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力量编组成相匹配、易于组合的功能模块。
■信息主导原理:强调系统的目的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必须通过“信息”来了解作战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运用好各种力量。
■非对称原理:强调力量运用手段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运用中,必须以最合适的力量打击最有效的目标。
作战行动原理
■缺口原理:强调作战行动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作战行动中,必须寻找敌防御体系缺口,有效摧毁敌防御体系。
■自适应原理:强调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运动的有序性和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必须高度协调地实施联合行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联合作战这一复杂巨系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制胜原理。
联合作战的制胜原理,主要体现在力量编成、力量编组、力量运用和作战行动等诸多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强调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必须要素齐全、科学组合;信息主导原理,突出通过“信息”感知战场,实现各种力量联通与控制;非对称原理,力求非对称使用联合作战力量,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军事实践需要制胜原理指导。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信息主导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有哪些作用?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袁耀:
没有钢铁优势打不赢过去战争,没有信息优势打不赢未来战争。信息已经成为作战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和核心资源,渗透于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融合于作战的各系统,能够对作战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
第一,信息是实现战场透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揭开战场迷雾。在联合作战中,由侦察、监视、情报、预警等探测系统构成的大范围、立体化、多手段、自动化的情报侦察与监视网络,能够获取并向作战力量提供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信息,使战场更加透明。
第二,信息是多维力量、多种武器平台的“粘合剂”,是实施精确打击的“引导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力量、武器装备效能。信息能够以其具有的渗透、联通功能,打通作战体系“经脉”,聚合作战要素,实现作战单元、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最有效的释放。
第三,有助于指挥人员精确掌控作战进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将情报侦察、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联接成有机整体,使指挥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各种作战系统、作战力量的精确位置和准确状态,精确灵敏控制作战行动的节奏和进程。
2、在联合作战中如何找到敌作战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任向东:
未来联合作战中,敌作战体系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分散部署于陆、海、空、天广域空间。要准确找出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要综合运用广布于陆、海、空、天的各种先进的侦察、监视等感知系统,对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和连续不断的侦察监视,准确全面掌握敌作战力量、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模、位置分布、物理形状、运动状态等目标信息,对目标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相互补充印证。其次,要借助指挥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敌作战体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关联分析,弄清敌作战体系的整体规模和结构层次,以及各个单元和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价值权重,结合目标信息找出支撑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要害部位。
3、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时应注意什么?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郑守华: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应当着重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着眼破击体系。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破坏其战斗力生成机制和作战系统运行机制,进而夺取作战胜利。二是要正确选择目标。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联合作战中,应当抓住敌作战体系的关节点及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通过节点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并减少附带损伤,降低作战风险。三是实施精确打击。要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指挥中枢、信息武器系统等节点实施精确打击,造成敌方作战体系运行失调、力量结构失衡,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敌作战体系运转失灵,最终彻底瘫痪。
4、在联合作战中怎样对作战力量进行模块化编组?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孙乃祥:
模块化,是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实质是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进行设计开发,不同模块间有标准连接界面,能够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平行、分散和独立开发。模块化,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模块组件不同的“混合和匹配”,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种类。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模块化原理,主要表现为作战力量的模块化编组。联合作战力量模块化编组,就是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样式、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将编成内的侦察情报、火力打击、兵力突击、信息攻击、指挥控制和后装保障等力量,编组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形成若干个具有高效行动能力的作战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小的合成体,具备较完善的指挥、控制、机动、战场感知、防护、打击和保障等功能,具有独立行动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既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也可根据作战需要与其它功能模块或同类功能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功能更强大、作战要素更齐全的大模块。各种模块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
谋求联合作战新优势
记者:两辆型号、速度相同的汽车迎头相撞,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两辆不同型号、速度的汽车相撞,质量大、速度快的一方受到的损失较小。这就是常说的“非对称原理”。请您谈谈这一原理在联合作战中是否也同样适用?
蒋亚民: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非对称原理”不仅适用于联合作战,而且其运用还十分广泛,对作战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非对称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就是我们常说的“非对称作战”。
“非对称作战”是近年来军事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提出的“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等,都是非对称作战思想。我军的很多作战原则,也体现了非对称作战的理念。“非对称作战”强调敌对双方在交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不对等差距,避敌强点,攻其弱点,超出常规,出奇制胜。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运用非对称原理有很多方法,合理选择力量以强击弱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军兵种力量间的非对称差异,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经常利用地面部队通过不断的进攻迫使伊拉克军队暴露,然后召唤空中力量对暴露之敌实施精确打击,地面部队利用打击效果继续推进,同时为空中力量提供地面掩护。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军兵种力量间的差异,来获取非对称优势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技术性能上的非对称性差异。在使用同一类型的武器装备时,力求做到我“看得到敌、打得着敌”,而敌“看不到我、打不到我”。在海湾战争中,当美军的装甲部队与伊拉克装甲部队遭遇时,美军装甲部队往往并不直接对伊装甲部队实施打击,而是先后退到一定距离,然后利用自身的射程优势打击伊军。
积极运用谋略、灵活运用战法,也是形成非对称性优势的常用方法。例如,处于“劣势”一方的指挥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运用谋略,采取隐真示假、佯动造势等欺骗手段,使强敌真假莫辨,陷入“战争迷雾”,从而形成对敌非对称优势。
结构破坏——
找准作战体系新要害
记者: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自始至终都将伊军的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伊军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百架飞机、数千门高炮和数百个地空导弹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请您谈谈这一战例蕴含了联合作战什么原理?
蒋亚民:这个战例,是一个运用结构破坏原理进行作战的典型例子。系统论认为,体系必有结构,结构依赖节点,节点一旦被摧毁,结构就将遭到破坏,体系就将陷入瘫痪,失去功能。这就是结构破坏原理。
这一原理运用在联合作战中,就是通过集中一定的力量对敌作战体系中的某个关键节点及关键部位,或某个关键系统进行破坏,以打乱敌整体结构,甚至瘫痪其作战体系,削弱其作战功能,从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海湾战争中,伊军虽然防御工事坚固完善、防空武器性能较为先进,但作为整个防空体系神经中枢的C3I系统却十分薄弱。为此,多国部队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在38天的空袭阶段,自始至终都把伊军C3I系统作为重点突击目标。通过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使其防空系统始终处于瘫痪状态,数十万伊军地面军队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实现由节点的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破坏其作战系统运行机制,使其整体作战能力骤降、体系内部协调混乱,再对其各个作战单元予以逐一歼灭,进而夺取作战的胜利。
自适应——
建立作战体系新秩序
记者:联合作战中,很可能出现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请您谈谈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作战力量或不同功能的武器系统,怎样才能自主适应、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正常运转?
蒋亚民: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场情况异常复杂、瞬息万变,指挥中断、协同失调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内部、美军与盟军之间都曾发生过多起自伤、误伤事件,有的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些误伤事件的发生,都是协同失调造成的。
“自适应”一词,是源于系统论中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引申到联合作战中,是指在作战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作战力量之间,在上级预先明确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所掌握的战场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自主调控,主动控制自己的作战行动,实现与相关协同、支援单位的协调一致,恢复体系的作战功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它主要是靠实时的调节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控制,用自适应的效果换取作战行动的精确性,有利于提高协同效率。
要实现联合作战中各种参战力量自主适应,一是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传输方式和手段,千方百计地实现信息共享,因为信息共享是实现自主协同的前提。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主动了解其他作战力量的作战任务、作战能力和行动特点,加强沟通协商。三是在战场情况发生突然变化,上级没有进一步指令的情况下,更应当按照总的作战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协调配合,在作战的全过程中实现各作战力量之间、各战场之间、各作战样式之间、前后作战阶段之间的密切协同。
本文照片为联合作战效果图。
力量编组原理
■功能耦合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编组时,要注重提高各种力量最黏合强度和聚合能力。
■模块化原理:强调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匹配性和可组合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力量编组成相匹配、易于组合的功能模块。
■信息主导原理:强调系统的目的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必须通过“信息”来了解作战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运用好各种力量。
■非对称原理:强调力量运用手段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联合作战在力量运用中,必须以最合适的力量打击最有效的目标。
作战行动原理
■缺口原理:强调作战行动的有效性。这一原理要求作战行动中,必须寻找敌防御体系缺口,有效摧毁敌防御体系。
■自适应原理:强调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运动的有序性和协调性。这一原理要求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必须高度协调地实施联合行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联合作战这一复杂巨系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制胜原理。
联合作战的制胜原理,主要体现在力量编成、力量编组、力量运用和作战行动等诸多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强调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必须要素齐全、科学组合;信息主导原理,突出通过“信息”感知战场,实现各种力量联通与控制;非对称原理,力求非对称使用联合作战力量,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军事实践需要制胜原理指导。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信息主导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有哪些作用?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袁耀:
没有钢铁优势打不赢过去战争,没有信息优势打不赢未来战争。信息已经成为作战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和核心资源,渗透于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融合于作战的各系统,能够对作战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
第一,信息是实现战场透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揭开战场迷雾。在联合作战中,由侦察、监视、情报、预警等探测系统构成的大范围、立体化、多手段、自动化的情报侦察与监视网络,能够获取并向作战力量提供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信息,使战场更加透明。
第二,信息是多维力量、多种武器平台的“粘合剂”,是实施精确打击的“引导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力量、武器装备效能。信息能够以其具有的渗透、联通功能,打通作战体系“经脉”,聚合作战要素,实现作战单元、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最有效的释放。
第三,有助于指挥人员精确掌控作战进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将情报侦察、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联接成有机整体,使指挥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各种作战系统、作战力量的精确位置和准确状态,精确灵敏控制作战行动的节奏和进程。
2、在联合作战中如何找到敌作战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任向东:
未来联合作战中,敌作战体系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分散部署于陆、海、空、天广域空间。要准确找出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要综合运用广布于陆、海、空、天的各种先进的侦察、监视等感知系统,对敌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和连续不断的侦察监视,准确全面掌握敌作战力量、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模、位置分布、物理形状、运动状态等目标信息,对目标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相互补充印证。其次,要借助指挥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敌作战体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关联分析,弄清敌作战体系的整体规模和结构层次,以及各个单元和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价值权重,结合目标信息找出支撑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要害部位。
3、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时应注意什么?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郑守华: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结构破坏原理,应当着重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着眼破击体系。要把敌方作战力量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寻找并攻击对方作战系统的关键节点、关键部位,破坏其战斗力生成机制和作战系统运行机制,进而夺取作战胜利。二是要正确选择目标。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联合作战中,应当抓住敌作战体系的关节点及关键部位,对其实施“点穴式”精确打击,通过节点摧毁导致作战系统的整体瘫痪,并减少附带损伤,降低作战风险。三是实施精确打击。要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指挥中枢、信息武器系统等节点实施精确打击,造成敌方作战体系运行失调、力量结构失衡,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敌作战体系运转失灵,最终彻底瘫痪。
4、在联合作战中怎样对作战力量进行模块化编组?
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二室研究员 孙乃祥:
模块化,是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实质是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进行设计开发,不同模块间有标准连接界面,能够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平行、分散和独立开发。模块化,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模块组件不同的“混合和匹配”,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种类。
在联合作战中运用模块化原理,主要表现为作战力量的模块化编组。联合作战力量模块化编组,就是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样式、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将编成内的侦察情报、火力打击、兵力突击、信息攻击、指挥控制和后装保障等力量,编组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形成若干个具有高效行动能力的作战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小的合成体,具备较完善的指挥、控制、机动、战场感知、防护、打击和保障等功能,具有独立行动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既能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也可根据作战需要与其它功能模块或同类功能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功能更强大、作战要素更齐全的大模块。各种模块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