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话国防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众话国防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众话国防

大力推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5-06

    兴业之道,重在得人。军委胡锦涛主席最近强调指出,要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目标任务。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必须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深刻认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内涵和要求

    一切人才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历史和实践需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就必然以此需要为牵引,及时更新观念,铸造新的品质和新的力量。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军事变革的时代特征更加鲜明,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军转型建设正加速推进,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这不仅赋予军事人才新的时代内涵,也对军事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高人才建设层次。军事人才较量的舞台最具世界性。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上,将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与知识的较量、人才与人才的对抗。随着我国安全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和深化。这种拓展和深化,是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战略目的内涵更为深刻,战略视野更为广阔,使命任务更加艰巨。这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事斗争人才准备的任务,要在巩固和扩大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队伍素质要进一步向核心军事能力聚焦、结构要向体系作战能力调整、规模要向全系统全要素拓展。必须根据各个战略方向的任务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加快人才准备的布局调整和推进步伐,始终做到军事斗争准备样式怎么变化,人才建设模式就怎么调整;军事斗争准备拓展和深化到哪里,人才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努力抢占军事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切实为打得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迫切需要在人才队伍转型上实现实质性跨越。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军事发展的标志和趋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军把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阶段性重要目标任务,加紧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和有机融合。这是我军建设史上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领域、新装备、新力量、新战法正逐步成为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在这场变革中,人才转型具有战略性、牵引性和决定性作用,其转型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其他领域转型的广度、深度和进度。从现实情况看,我军人才队伍主要是在半机械化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信息化素养整体偏低,转型的底子薄、时间紧、要求高。迫切需要探索把握人才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以清晰的指向、实在的抓手、超常的措施,大力培养人才的信息认知能力、信息需求确定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加快人才队伍信息化素质的大幅提升。

    遂行多样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迫切需要在更宽领域提升人才队伍复合素质。坚持当好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是我军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对保持发扬我军的这种政治优势和传统提出了新的课题。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领域宽泛、情况复杂,大多基于国家利益、社会稳定、群众权益等重大问题展开,政治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辐射影响面广。完成好这类任务,要求新型军事人才既要具备驾驭现代战争的军事能力,又要了解掌握军地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探索人才建设军民兼容发展的模式,结合国家应急专业力量体系建设,下功夫抓好法律、心理、语言等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通用技能、民族政策、宗教文化等方面培训,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在人才的多样化和素质的复合化上实现更大进展,为完成好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远洋护航等任务提供可靠的力量支持。

    准确把握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

    当前,我军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体制编制、武器装备、力量构成、组织模式等都在进行深刻调整。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服务大局,紧贴需求,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准确把握好建设的目标任务。

    把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点放在提高核心军事能力上。军队建设的方向和发展程度,决定着军事人才素质培养的坐标和走向。回顾我军建设的发展历程,在始终突出政治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和建设任务,适时调整人才素质培养的重心。在战争年代,强调“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在解放初期的正规化建设中,在全军大规模开展了以扫盲为重点的文化学习运动;改革开放后,着眼推进军队“三化”建设,以科技练兵为载体,在全军广泛开展了高科技知识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是加强人才素质能力建设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军已进入实现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关键阶段,战斗力生成和发展各要素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深。必须把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基点,着力增强熟练掌控运用信息系统和组织指挥联合作战等能力和本领。

    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四类人才”上。胡主席指出,要进一步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的培养。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现实抓手。这“四类人才”直接关系着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必须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培养、优先发展的位置。要积极研究探索“四类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各类人才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确立培养的标准和方法。要紧紧围绕提高组织联合作战、联合行动等能力,加强指挥和参谋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提高指导部队信息化建设、统筹军事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开发运用等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提高研发信息装备、提供信息保障、实施信息对抗等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提高熟练掌握运用武器、恢复武器战斗功能、延长武器使用寿命等能力,加强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转型。

    把人才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作战力量体系构成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其核心是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成整体作战能力。人才既是这个体系构成的关键要素,又是综合集成其他要素形成体系的主体力量,无论是个体素质结构还是群体结构,都必须与系统各要素实现有机契合。要坚持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根据作战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和关联度,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突破紧缺人才瓶颈,补齐人才素质短板,加大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力度,防止人才队伍出现结构性、要素性缺失,实现各战斗部位人才的无缝链接。

    切实理清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

    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进行深刻审视,运用工程化建设的思路,搞好总体筹划,形成合时代表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施工”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效益。

    以先进理念引领建设。先进的理念源于思维观念深处的变革,是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的先导。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强化人才资源是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在提出发展目标时考虑人才需求,在制定工作规划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要强化信息主导的理念,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主导新军事变革的时代要求,始终把提高人才信息化素质作为提高战斗力的根本来抓,作为转型的目标要求来抓。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论是设计政策,还是处理具体问题,都注意满足人才的职业发展和精神物质需求,使军队建设需要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要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根植于国家人才发展大局中,依托社会各种资源,在人才培养使用、资格认证、待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

    以规划计划主导建设。科学的规划计划,是增强工作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放在军队建设的全局中来筹划,正确研判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长远走向,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总体安排,切实掌握各个领域动态发展规划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全面准确地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长效性。要以深化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为抓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模式等作出战略性调整完善,更加全面系统地体现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特别是对信息攻防、防空反导、战略投送等新的作战力量体系、新型作战领域的人才建设,要搞好科学预测规划,实现超前培养,超前配置。

    以制度创新推动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人才制度形态决定人才资源的基本状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新的制度形态作保证。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与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统一起来,着眼制度创新成果与实践创新成果的相互转化,坚持以改促建,以建促改。要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加强政策制度的体系化建设,逐步对军官服役、选拔使用、培训交流、工资福利、退役保障等政策制度进行调整完善,构建形成时代特色鲜明、运行机制科学、集聚人才优势明显的制度体系。要克服陈旧的思维定势,对传统做法防止片面强调继承,忽视历史经验的局限性;对世界通行做法防止片面强调我们自身特色,忽视现代军事人才建设一般规律;对地方做法防止片面强调接轨,忽视军事职业的特殊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素质新型人才辈出的制度机制。

    以科学管理促进建设。人才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体现对人才建设特点规律认识和运用的深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要积极推进管理的法治化,切实增强政策制度的贯彻力度,设计好抓落实的载体和平台,使政策的宣传培训、试点推广、检查评估和总结完善等工作配套衔接,以健全的程序规则和运行机制,确保各项人才制度预期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要积极推进管理的精确化,适应军事专业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着力强化微观管理,解决好结构性矛盾问题,使位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积极推进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集政策、数据、档案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工作平台,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积极推进管理的专业化,按照建设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专业化工作队伍,为人才管理科学化提供组织保证。

    紧紧扭住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抓手

    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既要从宏观上搞好筹划,又要有明确具体的现实抓手,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稳步扎实地向前推进,以阶段性成效确保长远建设目标的实现。

    坚持从生长源头上打牢军事专业素质基础。起点决定质量层次,基础决定发展潜力。当前,我军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优势更加明显,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制约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军事专业素质不适应我军技术构成的复杂化和作战样式的调整。军事专业素质的提高,虽然需要经过长期的军事实践锻炼获得,但人才的生长源头更带有基础性、可塑性和适应性。要把军队岗位职责需求和社会人才素质的发展动态结合起来,通过细化、量化、硬化军事人才的选拔标准,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起点。要合理调整不同渠道生长干部的结构比例,坚持把军队院校作为指挥类人才生长的主渠道,进一步强化国防生军事素质教育,适量扩大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干部的规模。要严格选用程序,把蕴含其中的质量考量转化为人才选拔的质量效益,为尽快提高人才队伍的军事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坚持把培训重心聚焦到人才素质的转型上。育人是人才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要以促进人才队伍信息化为主导,分类制定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人才核心素质建设模型,明确各类人才转型的标准和培训重点,构建分类开发、梯次培训的新格局。要以提高信息化素质为重点,整合培训资源,调整培训内容和组织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效益。要坚持把普及提高和重点培养结合起来,在广大干部中积极开展信息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突出抓好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战知识的学习,增强信息安全与运用意识、信息制胜意识,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特别是要下更大功夫抓好高中级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培养,以此引领整个人才队伍的转型。

    坚持用岗位实践促进人才素质向能力转化。培养人才的本质和基本途径,是以岗位为平台解放人、发展人,把人才的内在素质转化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部队信息化建设需求,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评选拔标准,调整规范各类领导班子配备。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使用,按照急需先配、逐步配备的原则,在各级班子和机关尽快充实配备信息素养较高干部,不断提高领导部队信息化建设能力。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素质要求、考核评价、选拔使用等方面,鲜明体现信息化和联合作战的导向,健全完善富有时代特点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良好的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环境氛围与人才的存量成正比关系,好的环境自然能够产生集聚英才的团队效应。要坚持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扩大民主、规范程序、加强监督,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度。要突出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吸引难保留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特有规律,加大政策制度的梳理、整合和重构力度,协调推进高层次人才、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文职人员队伍建设。要解决关系广大干部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注重加强干部子女的培优教育,积极探索从照顾性安排到智力开发投入转变的模式,解决驻艰苦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干部子女接受良好基础教育难的问题;进一步改进退役干部安置措施办法,提高转业安置质量,做好离退休和伤病残干部安置工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以环境的比较优势,把更多优秀人才凝聚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