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话国防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众话国防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众话国防

融合发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关键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4-29

    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分布广、数量大、专业多、组织健全、突击力强,熟悉当地环境和民情,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拳头力量,必须着眼“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融合发展意识,建立融合发展机制,整合融合发展资源,加大融合发展力度,切实提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能力。

    注重从指挥体系上搞好融合,建立军地联合指挥机制,切实增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指挥效能。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必须发挥双重领导优势,实施军地联合指挥,做到“三个融合”。一是在指挥机构上融合。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是多个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预备役部队应当积极融入地方政府的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反恐维稳等相关应急领导机构,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实施统一组织指挥。二是在情报信息上融合。针对预备役部队特点,采取营有站、连有点、排(班)有信息员的组织模式,建立情报信息网,为应急处突提供适时的预警情报信息。同时,建立军地情报信息协作关系,加强与地方气象、公安、安监、环保、交通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实现情报共享。三是在处置行动上融合。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不仅有预备役部队参加,还有地方公安、安全等应急部门和武警部队,甚至是现役部队共同参与,这就要求预备役部队在军地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加强与各种行动力量、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明确职能和任务区分,确保密切协同、形成整体合力。

    注重从预案体系上搞好融合,建立方案对接机制,扎实提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反应效率。为了在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掌握主动权,必须从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入手,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部队应急处突行动能够有序展开。一是要针对任务特点,建立预案体系。紧密结合预备役部队担负的应急处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社情、民情、交通状况和应急力量等情况,综合分析其特点规律,按照“一项任务多套方案、一套方案多种情况、一种情况多种处置”的要求,形成一整套应急处突预案体系。二是要实时组织联合会审,实现无缝对接。近年来,预备役部队和地方政府相关应急部门以及武警部队等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别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和方案计划。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军地沟通,这些预案大都自成体系,在军地联合指挥、联合行动和联合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为此,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应急部门和武警部队等单位的会商联审,对军地双方的预案进行融合,形成军地结合、配套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三是要加大针对性演训力度,增强操作性。积极组织预备役部队与地方相关应急部门和武警部队开展实案、实兵、实装、实地的联训联演,检验应急处突预案,增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努力实现指挥体系高度融合、行动要素高效聚合、保障实体科学整合,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反应效率。

    注重从资源利用上进行融合,建立一体化保障机制,努力拓宽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保障渠道。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对象多元,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发挥军地联合优势,完善军地联合体系,努力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强后勤生活保障。目前,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分队编制少、野战化食宿器材缺乏等现象比较突出,导致预备役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往往只能就地就近使用,跨区异地执行任务难,持续行动能力低。为此,要在配备必要的后勤生活装备器材,立足自身搞好后勤保障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民政部门的协调联系,加大后勤生活保障力度,为部队遂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搞好装备器材保障。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存在装备手段单一、性能落后、数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完成任务的时效。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多种手段并举,把军地装备资源融合起来,逐步构建性能先进、配套完善的专用装备保障体系。要充分利用地方科技力量和资源,有计划地研发和购置一批高技术专用装备器材,为遂行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要在对驻地运输、通信、工程、医疗等军民通用装备数质量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军民通用装备器材征用计划,满足遂行任务需求。要积极发挥地方储备体系完善、储备量大的优势,区分种类、区分地域,各有侧重地储备存放相应专用装备器材,确保一旦需要能够随时调用。三是要完善法规制度。以《国防动员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抢险救灾条例》等为依据,建立一套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职责分工,规范各类保障方法,完善预备役部队执行任务的经济补偿制度,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甚至靠“感情投资”来做工作的状况,为预备役部队遂行任务期间搞好保障提供法律制度依据。

    (作者系湖北某预备役高炮师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