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话国防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众话国防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众话国防

试析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之渊源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10-10

 近几年,军事题材电视剧经常成为中央和各地电视台的热播剧。2009年,《我的兄弟叫顺溜》可观地创下了央视7.1的收视率;《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央视8套的《黄金剧场》首播时创下该剧场的收视新高;《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国内四家卫视“竞播”,引人注目。此外,《狼烟》《鹰隼大队》《日出东方》《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新四军》《八路军》《雄关漫道》《井冈山》《开国领袖毛泽东》《上将许世友》《陈赓大将》《彭雪枫》《解放》《保卫延安》《解放海南岛》《狼毒花》《军歌嘹亮》《我是太阳》等等,都曾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总之,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荧屏一道独特风景。它们,或者以高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光辉历程,成功塑造了为了民族独立和新中国诞生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领袖及我军将帅形象;或者以充满激情的叙事讲述了带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故事,彰显了枪林弹雨下英雄志士的大智大勇;或者以新的视角和观念全面关注我国当代国防、军队和军人,展现我军的成长发展状况以及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军营生活,探讨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以及如何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型军队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作为一个整体,军事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我国当代主旋律文艺的中流砥柱。而它的繁荣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体现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需求。

    军事题材电视剧适应了当代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再度呼唤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道路,中国社会从整体上开始了转型,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社会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这一切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无意间,一些人的“去崇高化”和“娱乐至上”的意趣开始滋长,明星绯闻、低俗调侃、矫情搞笑的娱乐节目也时常展露荧屏,并呈令人生厌之势。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心中渴望英雄与阳刚的情感需求也呼之欲出。于是,一大批充满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应时出现,恰好填补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这种填补,正说明了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国家、个人的力量源泉,它的再度弘扬带有召唤和回归的意味。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确实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现在军旅文化确实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当中,而且这些年来只有军旅这一部分的作品,最容易唤起公众的一种集体的凝聚意识,我们会觉得我们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家园,同一个民族,我们有同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军队文化对现代文化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说明,英雄主义的崇高品格始终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审美对象,因为它是人类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正像有的评论者所说:“这批以张扬阳刚正气为主旨的电视剧作品,顺应了广大观众对英雄主义精神的期待,顺应了人们对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俗文化的厌烦心理。”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谈到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时也认为:“这些作品无不高扬了一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培养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培养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对于培养我们当代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好的作用。”《亮剑》《士兵突击》《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团长我的团》《兵峰》等剧的热播以及由此在大众中流行的“亮剑精神”“钢盔美学”“硬骨头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无不印证着人们的精神与审美需求。电视剧《士兵突击》,还将“英雄主义”塑造成了一种“时尚”,剧中人物个个刚性十足,碰在一起都是叮当作响。如剧中七连一名战士在演习中被“击毙”后的不服输:“别以为我来七连没有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如每一个进入“钢七连”的战士都要接受的充满英雄气的誓词熏染:“列兵许三多,你必须记住,你是第4956名‘钢七连’的士兵!列兵许三多,有的连因为某位战斗英雄而骄傲,有的连因为出了将军而骄傲,‘钢七连’的骄傲是军人中最神圣的一种!……列兵许三多,我们是记载着前辈功绩的年轻部队,我们也是战斗的部队!”这每一字、每一句都钢中带响,几乎能够穿透人的灵魂,给温婉的荧屏带来刚毅大气之风,这在我国当代审美文化中无疑是最值得抒写的一笔。

    军事题材电视剧适应了我国军事国防形象的提升与军事文化传播的升温

    近10年来,我国在提升军事国防形象的同时,也激发了大众对于国防安全的参与热情。如近年来我国举办的中外联合反恐演习、中外联合军事演习以及各地不断开展的全民国防教育、防空警报鸣响、民兵预备役训练等等,都使得国人的国防意识有所强化。而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视剧,当然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的中坚,一大批表现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军事剧作品不断涌现,如抗战题材军事剧《亮剑》《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吕梁英雄传》《我的团长我的团》《杀虎口》等,使得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历史得以真实再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杀敌报国、血洒疆场的情节中得到了张扬。同时,以我国现代国防建设和我军现代化建设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当代军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从一个层面上释放着国人对“现代国防”的理想。我们看到,这些作品除去通过展现我军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展示我国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来进行国防教育外,还直接触及对新形势下国防思想及观念的探讨,如《狼烟》《旗舰》《沧海》《战争目光》等剧提出了“国防与经济”“国防与民防”以及“大国防”等观念。它向人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们拥有强大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面对一切威胁,我们有能力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这是作为文艺作品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功能。

    军事文化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宝库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一方面,“军事”情系国家安危,往往受到国家权力的刻意保护,这样的一个带有“禁区性质”的领域,自然增加了外人“入侵”的难度,因而带有“专属”色彩;另一方面,军事文化又是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和张扬本民族精神的绝佳窗口,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军事文化的开发。我们看到,不管是作为好莱坞类型电影之一的战争片,还是其他国家的战争或军事影视作品,虽然各个时期的内容形式有很大变化,但其中所蕴涵的军事文化都是吸引观众的基本要素。而对于我国军事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军委总部向来十分重视,有关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断给予扶持。如以军队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为例,我军各个军区、各个兵种都有自己的电视艺术中心,目前全军共有18个电视剧制作单位,每年创作摄制的电视剧都在30部以上。2005年,总政宣传部开始设立每年为3000万元的“全军电视剧创作基金”以进一步促进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可以说,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良性发展。

    在近年新创作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中,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就是新时期我军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当然,军事变革必然触及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人员素质、教育训练、作战方法以及军事理论等等。如电视剧《DA师》中首次提出了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深化了军事题材电视剧对于国防观念的表述。电视剧《龙吟虎啸》则采用虚拟时空的方式,通过描摹未来某年南方某城市受敌国攻击后陷入的动荡与自救,传递出一种大国防的概念。而2009年播出的被称为《DA师》姊妹篇的电视剧《狼烟》,更是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前瞻眼光吹响了全民国防的号角。可以说,《狼烟》不但大胆地敲响了民族忧患警钟,而且更把《DA师》大经济与大国防的主题向前延伸,拷问了全民国防意识,提出了优化国防生态的崭新理念,主题更加鲜明和宏大。再例如,在一些军事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中,诸如“数字化”“电子战”“非线性打击”“不对称进攻”等新型军事概念的视觉化的演绎,使人大开眼界。而《士兵突击》中充满现代感的单兵作战的细腻表现,从武器装备到战术动作都极具实战性和观赏性,为众多军事迷津津乐道。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军事题材电视剧无疑又成为大众领略军事文化、交流军事知识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军事文化的关注热情在增加,如各类军事杂志的稳定发行,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级电视台军事类节目的受欢迎以及由军事爱好者开辟的各类有关军事信息和知识的网站等,都使军事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升温。再例如,随着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热播,关于“神枪手”“狙击手”的话题从网络一直延伸到一些报纸杂志;相同的例子还出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中国兄弟连》热播期间,迷彩色服装、仿军品户外用具热销,年轻人热衷野外拓展训练和真人CS游戏,争先恐后地想过一把军人瘾。

    “主旋律”文艺创作观念的变化与军事剧叙事策略的转变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影响力巨大的现代传媒,在任何国家,它的意识形态倾向都不可能是随意的。在我国,电视传播的喉舌功能和党性原则是我国电视根本的政治属性。而军队和国防作为国家机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文艺形式对其进行反映,意识形态上的主旋律化也是毋庸讳言的。1989年,由中宣部组织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对这一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进行指导,每年拨出专款来进行相关影视剧的拍摄。2006年,总政宣传部曾经专门下发过《关于进一步提高军事题材电视剧质量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军队文艺创作单位要坚持用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文艺工作者的头脑,牢牢把握军队文艺工作的方向,自觉坚持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基调,努力表现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精心塑造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唱响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作出新的贡献。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和军队争取民族解放以及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核心表现内容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当然是主旋律创作中的重要力量。但是,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某些主旋律的文艺创作成为了一种应景式工具,当要进行某种宣传时,仓促上马,以简单粗浅的理解去创作主旋律作品。如在题材选择上僵化地认为只有重大题材才是主旋律,至于这些作品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观众的认同则不去考虑,于是就形成了所谓主旋律文艺作品“领导叫好、专家叫好、市场不叫座”的尴尬现象。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进一步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一方面,主流意识在坚守政治意识形态正统地位不容质疑的同时,另一方面,它在新的文化现实,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商业化准则的情势下,也做出了某种策略性的让步,以便使自身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大众文化。例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主旋律电影《焦裕禄》《孔繁森》《中国人》《离开雷锋的日子》《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等,都呈现出主旋律大众化表达的特点。

    自然,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军事题材的文艺创作。作为一种文艺形式,电视剧首先还是要让观众接受并喜欢看的,因而其艺术性又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看到,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艺术积累之后,新世纪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以其对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的出色把握,既完成了主旋律的意识形态表达,又满足了电视剧适应观众新的口味的需要。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不仅已经成为我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里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为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鲜经验。”

    综观新世纪以来涌现的优秀军事题材电视剧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叙事策略上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适应长篇电视剧的结构特点而普遍采用了最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伦理情节剧的叙事模式。而以此来反观一个时期以来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便不难发现,无论是之前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军歌嘹亮》等剧,还是最近两年热播的作品如《人间正道是沧桑》《高地》《我是太阳》《沧海》等,伦理情节剧的叙事模式和艺术要素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在此类作品的故事讲述中: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命运曲折多舛;一代甚至几代人曲折悲欢的命运;家庭生活折射出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等等。一幕幕以家庭场景累积和排布的生动情节在与战场、军营英雄塑造的对应中渲染出温馨动人的怀旧色彩及浓郁真挚的人伦亲情,由此种种便组成了亲情爱情家庭伦理加上军事国防背景的叙事模式。例如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该剧开头的时间是全国解放前夕,石光荣见到了褚琴,此后剧情几乎全部在和平岁月中展开:石光荣追求褚琴、婚后夫妻俩在孩子问题上、招待乡亲问题上的种种不快与冲突、长子石林与他的矛盾及其化解等等都让观众觉得有“看头”;《亮剑》也是如此,该剧时间跨度上从上世纪30年代末一直到60年代“文革”爆发,整个情节围绕着一个将领的传奇经历展开:他带兵打仗的故事、他的两次婚姻、他与对手楚云飞的关系变化、解放后的家庭危机等等,无不体现了“家国互见”的伦理剧的叙事特征。

    对于军事题材电视剧来说,这种叙事模式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其一,此叙事模式适应长篇电视剧的大容量,可以从容细腻地展开家庭与事业的冲突,展开人物寻常生活、普通情感,纠结起复杂的人物关系,使人物曲折坎坷的命运线索得以呈现;其二,可以将主旋律的思想意蕴以亲情化、人伦化、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通过家庭这一社会的缩影,来折射现实社会的变动更迭,反映历史的变迁、集纳时代风云。因此,可以说,伦理情节剧的叙事模式及策略的使用,使得军事题材电视剧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的欣赏心理和欣赏趣味。

    伟大作家雨果说过:“戏剧没有超越艺术的大公无私的界线,它负有一种民族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人类的使命。”今天的电视剧也应该担负这样的使命。新世纪以来诞生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则通过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实现了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的契合,从而使得这些作品既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可也得到了大众的欢迎,此种启示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