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话国防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众话国防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众话国防

记者访美:65%受访美国民众看好中美关系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12-24

   11月27日至12月8日,应美国东西方中心邀请,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8人对美国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火奴鲁鲁等地进行了友好访问。作为代表团中唯一一名军事记者,我在10多天走马观花的访问中,记录下了对美国的点滴印象与感受。

    65%受访美国民众看好中美关系

    这次美国之行,无论是访问美国国家机构、媒体,还是社会团体,所到之处我们都能感受到:美国各界普遍重视中美关系。

    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的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国的一间独立性民调机构。该中心全球态度调查项目高级研究员朱莉娅介绍,中心最近一次以“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为主题的调查显示,在“你认为现在中美关系如何”一栏,65%的民众认为中美关系是好的,29%的民众认为不怎么样,6%的民众表示不清楚。可见,美国民众对中美两国关系总体看好! 

    美国传统基金会总部设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此供职的研究员德瑞克先后30余次访问中国,是个“中国通”。他谈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但由于两国国情的不同,经济体系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德瑞克坦言,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美国国内一些政治势力把美国自身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而传统基金会会继续强调中美贸易的重要性。

    在美国国务院,我们见到了主管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梅建华。他对美国总统大选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走向表示乐观。他谈到,中美关系虽然时常出现波折,但发展并未偏离正常轨道。他向代表团表示,中美关系现在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两国目前在朝鲜半岛、黄海及南中国海、经贸关系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这些分歧可以通过协商加以解决。

    三种人在灾难来临时不会离开——警察、消防员和记者

    新闻代表团的行程,当然少不了探访美国媒体和新闻博物馆。

    我们访问的第一家媒体是《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目前隶属于华盛顿邮报公司。该公司拥有大量新闻企业,6000多名雇员以及6家电视台和多家网站,股票的市值超过50亿美元。

    走进华盛顿邮报办公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荣誉墙”。编辑部副主编杰克逊迪尔指着里面的一排奖杯告诉我们,这些荣誉很多都与该报的前总编辑布莱德利分不开。布莱德利1968年担任总编后,开创了当代新闻调查的新思路,带领《华盛顿邮报》获得18次普利策奖,水门事件、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等报道都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华盛顿邮报》目前编采人员600多人,其中,记者占50%,编辑占20%,其他人员占30%。在讨论时,《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亚戈尔霍利介绍说,虽然在读者印象里,《华盛顿邮报》是以关注政治而著称,但平时办报,还是注重增强服务性,文体资讯、生活娱乐、美食介绍等,占据了很多版面。

    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当地军事基地发行了一系列周报,其中包括在保龄空军基地的《光束》、美国空军学院的《三叉戟》,以及沃尔特·里德军事医疗中心的《星条旗》等。我向亚戈尔霍利询问:“你们的记者平时能自由到美军部队采访吗?”他笑着回答说:“NO!NO!没有军方的允许,是不能够随便到军队采访的。记者参加军方的战地报道,必须遵守军方的规定!记者如不按规矩办事,军方不欢迎,那就无法进入他们的营区了!”

    美国新闻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内容、多种展示方式以及创意互动项目,成为公众了解新闻行业的又一渠道。博物馆一共7层,有14个主要展厅。这里收藏着许多世界新闻史上的珍贵藏品,比如,历史上第一颗全球直播卫星、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发布后世界上几百家媒体的报纸头条、历届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展等。

    博物馆的“9·11”展厅内刻着这样一句话:“有三种人在灾难来临时不会离开,警察、消防员和记者。”展厅的墙上,张贴着报道“9·11”事件的各国报纸,《人民日报》赫然在列。厅内循环播放着当年各大媒体拍摄下的飞机撞上世贸大楼的历史性片段。走出大厅很久,心里一直沉甸甸的。我强烈感受到,“9·11”对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阵亡军人,将军与士兵一律平等

    访美期间,我们参观了阿灵顿国家公墓、越战纪念碑等纪念园区,真切感受到美国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军人的尊重。

    美国最著名的国家军人公墓——阿灵顿国家公墓建于1864年,坐落于美国华盛顿郊区阿灵顿郡,占地达170公顷。陵园呈半圆形,周围树木葱郁,园内芳草如茵,墓地绵延起伏,洁白的墓碑鳞次栉比,放眼望去规模庞大,宛如逝者的庞大军阵。

    公墓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如今,公墓安葬着28万多名军人,其中有肯尼迪总统、巴顿将军,还有无数普通的士兵。公墓由陆军部管理,并规定只有美国荣誉奖章获得者、为国殉职的现役军人、长期服役的退伍老兵、在联邦政府担任过高级职务的退伍老兵,才有资格在此安葬。据说,肯尼迪总统的儿子曾想与父亲葬在一起,因没有从军经历而未获批准。

    葬在公墓的亡灵,尽管生前的身份、地位和军衔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每个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包括墓碑的大小基本都是一样的。像巴顿将军这样赫赫有名的二战名将,也只享有同样大小的墓碑,同样按照正常的排列顺序编号,他的上一个号码就是一位普通士兵。只是由于巴顿将军声名显赫,前来拜祭和瞻仰的人很多,墓地管理人员把他的墓地迁移到一个方便人们拜祭的地方。

    与墓地隔一条路,就是美国著名的“不倒旗”组雕,几位士兵拼力地护卫着美国国旗,弥漫的硝烟和纷飞的弹雨,都阻止不了这面有些倾斜的国旗迎风飘扬。那场硫磺岛战役打得惊心动魄,但战场上记者拍摄的这个精彩瞬间,使无数美国人加深了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组雕在公墓的一侧,这样的意境正好与墓地所展示的精神相吻合,且形成呼应之势,感觉就非同寻常了。

    在华盛顿,我们还参观了越战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位于美国国会山轴线上,面对国会大厦,设计者林樱是林徽因的侄女,当时只有21岁的她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的学生。 

    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形碑体构成,墙上以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着1959年至1975年间,美军在越南战争中58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对当时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噩梦,这面黑色的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悲痛。

    离开越战纪念碑之际,华盛顿已是夜色朦胧。沉默的越战墙下,一组战地人员在为受伤士兵包扎伤口的雕塑更让我久久无语,我仿佛读懂了仰天倒地负伤士兵眼神里的迷茫和对生命的渴求。

    假如人们忘记了战争的罪恶,人类也就难以抵达真正的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