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视点提要
前不久,当北大学子、退伍大学生士兵高明登上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大礼堂主席台畅谈自己的从军经历时,毕业于全国近百所高校的700余名二炮国防生向他报以热烈掌声。短短两年时间,高明出色地完成了从“三好学生”到“导弹精兵”的转变,他的成长经历以及所感所悟,对学子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去年以来,全国有10余万大学生参军入伍。大学生士兵如何走好从军路?高明的经历树立了很好的标杆。
(胡春华)
一名优秀的军人不仅在于能在疆场上驰骋拼杀,更重要的在于日复一日的历练、年复一年的坚守
在刚迈入军营的地方大学生印象里,军营是个神秘的地方,军旅生活充满轰轰烈烈金戈铁马的征战氛围。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和平时期的军人,很多工作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花相似”。如果不能很好处理轰轰烈烈的梦想和平平淡淡的现实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就很难适应部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高明谈及自己的经历,感受颇深:“我刚当兵的时候也有过迷茫。最大的迷茫不在于严酷的环境或艰苦的训练,也不在于我专业学不懂或体能训练跟不上,而在于我开始时对部队的一种期许和对自身的一种期待。因为没当兵的时候把当兵的生活想得很神圣,一心想着能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但是下连后发现当兵的日子都是在一天天平淡的训练中度过。我思考这种平淡,其实世上本没有恒久的轰轰烈烈,任何工作都必将归于平淡,只有安于平淡,进而挑战平淡,把琐碎平淡的工作赋予连续的意义,那就不平凡。”
这是高明参军时的最大体会。过高的期望与平淡的现实,几乎让每名刚参军入伍的地方大学生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也都对这个问题格外关注,高明就从这里打开话题。
现场700多名地方大学生的热情与兴奋被高明短短几句话语点燃了。虽然参军时间很短,但他们对部队日复一日的工作已有所感受:整理内务、打扫卫生、队列训练等都是每天的必修课。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陈冰说:以往我只听说部队生活是比较单调的,但如何理解和看待这种单调平淡,我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高明的体会是很好的“点拨”——
“就拿站岗来说吧,你坚持认认真真站好50次,每次都警觉地注视着你所警戒的那片区域,不敢有些许的松懈,但每次都平安无事。那么,你能不能一如既往地站好第51次、52次,直到你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岗?导弹发射操作号手,你能坚持100次操作不失误,甚至于闭起双眼也能娴熟操作,你能不能做到第101次仍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投入?这就是军人在平凡与平淡中体现的责任和价值。部队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历练、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完成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军人,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平凡的工作,才保证了我们能如此享受明媚和煦的阳光,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军人的真正价值。”
今年二炮接收入伍的地方大学生中,党员比例达到71%,整体素质较往年有了较大提高。他们在听过高明的感受后,对自己以后的军旅生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学士、硕士、博士,首先是一名战士,只有按照战士的标准训练,才能在熔炉中受到锻炼
学历高、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这是地方大学生的优势。但作为军人,要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还有许多新的东西要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肯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就很难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
“记得刚入伍时,班长一听说我是从北大来的,主动给首长打报告说不敢带我,怕带不好,连长也来到我身边,问我有没有特殊要求。听了后,我就感觉很不是滋味,原来别人都把我当特殊人看待。我当时就想,我跟其他战友一个样,没什么特别的,大家都是来当兵的,别人能吃苦训练,我为什么就不能?”
高明刚到部队时的境遇,这些在座的大学生都有同感。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王鹏感慨地说:“学士、硕士、博士,首先是一名战士,只有我们按照战士的标准完成了最基础的训练,才能有胜任以后工作的能力,这是朴素而又深刻的哲学道理。”
“我没有拿名牌学校给自己贴标签,反而比大家更努力地去训练、学习。班长看我这个北大兵不但没搞什么特殊,反而成了全班带得最顺心最合意的兵,对我很满意。其他战友也是,看我没有名牌大学学生的架子,主动地和我接触,我没有任何障碍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使我真正体验到了部队生活,体验到了真挚的战友情谊。”
高明的语言虽然朴实,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军队是所大学校,从科技练兵到部队管理,从作风养成到与官兵相处,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都是在地方任何大学学不到的知识,作为刚入伍的地方大学生,需要在军队这所大学校学习的东西很多,必须把自己当作军队里的一名小学生,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勤于实践,才能迅速实现由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再由合格军人向合格军官的转变。
当兵是一种职责,只有当作事业来干,才能有更大的动力,才能干得更出色
热血沸腾、激情万丈、憧憬未来,这是青年的共性,从地方入伍的大学生干部也不例外。军人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每名军人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认识的转变,也是一个地方青年向一名合格军人转变的关键环节。
“从迈入军营的那天起,我们身上流淌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激情,还有一名军人的热血。不论是在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更注重作风素质的养成,要承担起当代军人的职责,始终听从党的指挥,为人民和国家尽义务。”
这种认识,来源于高明对军人职责、军队使命的领悟。
高明谈起入伍前,自己不满足书本上的知识,利用假期先后到沈阳、兰州、会宁、武汉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搞社会调查,实践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少年梦想。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曾至会宁,知当年人才济济,多年少英武;会师堂中遇五百年贡桌,思文化积淀之深之厚;于金城兰州,见西路军累累白骨,惨烈之至;至东北,于沈阳见战场遗迹,血泪斑斑,觉关外三省沦陷之痛……”这些感触虽然也引起了在座地方大学生的共鸣,但在高明看来,这些只是学生时代才有的行为和发出的感慨,作为军人则完全与之不同。军人更需要的是勇敢地担当,为国家为人民。
入伍后,高明就明显也感觉到这一点。在交流中,高明举了学生和革命战士最大不同的一个典型故事给大家分享。高明新兵连的班长陆少华,全面素质比较过硬,是高明心目中的标准军人形象。入伍第一天,陆班长叫他时,他随口回了一声“稍等”。班长严厉地说:“部队没有稍等!”新兵连的第一次早操,他又睡过了头,再次受到了批评。这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自己不再是一名学生,要当好一个兵,必须严格要求,养成好作风。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不过二”原则,相同的错误绝不能犯两次!从此,小到礼节礼貌、军容军姿,大到遵守部队纪律、完成重要任务,都处处以班长为榜样。
在高明当兵8个月时,他的大学老师来部队看他,要他写一篇文章给校报,老师和同学们曾担心他经受不住部队的苦累考验,他却以“穷山读兵书,含笑看吴钩”为题一口气写了一篇13000多字的长篇文章,介绍自己在部队的收获和受到的锻炼,其中充满了以苦为乐、挑战自我的豪迈情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当兵是一种职责。任何工作,只有当作事业来干,而不是当作谋生的职业,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有更大的动力,才能干得更出色。”在座谈中,高明短短几句话,使这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学生和军人更深层次的不同之处,也体会到了责任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