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2009年11月12日,“第二届中非友好贡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除了“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以外,这次由亿万普通中国民众参与的评选活动还首次设立了“感动中国的五位非洲人”奖项。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一位耄耋老者精神抖擞地登上领奖台,他就是赞比亚开国总统肯尼思·卡翁达博士,这次获得选票最多的人。
87高龄的卡翁达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赞友谊和中非友谊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几十年来,中国和非洲一些国家领导人都喜欢用“全天候朋友”来形容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这个词的首创人正是卡翁达。1967年6月,卡翁达总统首次访华,受到中国政府的高规格接待——毛主席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门口迎接;周总理与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会谈。访华归国后,卡翁达总统盛赞中国是赞比亚人民的“全天候朋友”。时至今日,卡翁达每每谈及此事都会面带笑容。毫无疑问,他对自己的这一“发明”颇为得意。
在赞比亚担任武官,我经常听到当地官员和普通民众亲切地称中国是赞比亚人民的“全天候朋友”。而这一特定词语也正是中赞40多年友谊的生动写照——
许多中国人最早知道赞比亚都是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开始的。这条铁路通过赞比亚的两个省和坦桑尼亚的4个地区,跨过“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穿越悬崖峭壁、河流湖泊与大沼泽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坦赞两国多次向西方国家提出援建坦赞铁路的要求,却屡遭拒绝。当时,中国自身经济也亟待发展,但1967年毛主席会见卡翁达时,果断决定援建坦赞铁路。
1970年10月,中国派遣成千上万名铁道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漂洋过海来到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开始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建设。中赞坦3国人民克服工程机械缺乏、疾病流行、食品短缺等重重困难,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将这条运输大动脉建成。施工期间,65名中国人永远长眠在非洲这块热土上。坦赞铁路为促进赞、坦及其他有关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当地人民亲切地誉为“中非人民友谊的丰碑”。
新世纪,中赞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降,铜价由高峰时的每吨近9000美元降至不到3000美元,而铜矿开采是赞比亚的支柱产业。由于国外投资者撤资等原因,赞许多铜矿纷纷停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面对困境,赞比亚政府一方面设法自救,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外国投资。面对困境,中国在赞企业不仅坚持“不减产、不减员、不减投资”的“三不”承诺,还增加投资,积极参与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赞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赞两军的交往,同样彰显了两国的“全天候朋友”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军派遣医疗专家与赞军一起筹建了赞三军总医院——麦纳索科医院。从1984年至今,我军已先后向赞比亚派出了十几批军医组,他们年均诊治病人近万例,实施手术数百例。
赞比亚疫病流行,医疗条件有限,军医组的同志在诊疗、手术过程中,随时都有被医疗器械刺伤、划破皮肤,患者血液、体液喷溅到身上、眼睛里的危险。然而,他们忠实履行着医生的神圣职责。一次,军医组一位同志在处理一名鼻出血的艾滋病人时,患者的血液突然喷溅到他的脸上,此时,连病人的亲属都躲得很远,而他却不嫌弃,直到处理完病人后才去清洗。这种工作精神令在场的赞方医护人员感动不已。2009年9月,时任赞陆军司令奇苏兹上将为我军医组全体同志颁发了“友好合作勋章”。卡翁达总统则亲切地称呼军医组的同志为“我的医生”。他说,中国人对我们是朋友对朋友的方式,这也是我们把中国称为“全天候朋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