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2月28日电(范慧卿 申雪锋 解放军报记者 彭丹 严德勇)“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65年前的冬天,华北大地见证了我军解放战争中第一个城市攻坚的生死决战,无数革命先烈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石家庄的解放。然而,鲜血流尽的勇士们却永远地倒在这片热土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平山县河渠村,华北平原上一座普通村落,却拥有着全国唯一一座专门纪念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牺牲烈士的陵园, 110位烈士的忠魂长眠于此。
东风暗换年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们的容颜、名字、事迹和精神,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记忆。为了永久的纪念,记者跟随修建解放石家庄战役烈士陵园的主要组织者,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原副主任贾雪阳少将一起来到陵园,共同打开尘封的历史,追寻昔日英烈的足迹……
对烈士的态度折射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1947年11月6日,我军打响了解放石家庄的战役。经过6天6夜的残酷激战,石家庄宣告解放。期间,仅设在河渠村的战地医院,就接收了1000多名重伤员进行救治。当时,医疗条件差,没有手术刀,就用剃头刀代替;没有消炎药和麻醉药,就用盐水洗切开的伤口;没有镊子,就用铁丝往外一粒粒地掏伤口的子弹和弹片。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很多昏迷的战士口中仍不停地喃喃:我要回前线杀敌……”贾老说,这些村里老人口口相传的英烈事迹,震撼他儿时心灵的同时,也烙下了深深的记忆。
硝烟退去人不在,河渠村村民抹去110名烈士身上的血迹和战尘,卸下门板捐出石料,怀着深情厚葬了烈士的遗体,并各自立碑铭记,形成了当时的烈士墓群。
光阴荏苒,由于无专人维护管理,一年年的风刮雨淋使得很多坟丘失去了标志,墓碑也已丢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一代人已然不知村东头的故事——记录历史的只有几片长着荒草的墓地,仅剩的几块歪斜墓碑,以及无声长眠的烈士忠魂。
入伍参军回家探亲的贾雪阳,看着残破的墓群,心痛无比。他知道,如果任由这些保存着遗骨的墓群消失,那么接下来湮灭的,就有可能是为国捐躯的精神。
1998年,贾老发起并带头捐款筹资,组织村民和爱心人士对石家庄战役阵亡烈士墓群进行修葺整理,将这华北大地上唯一仅存的纪念解放石家庄烈士的墓群建成了永久性烈士陵园。
谈到修复解放石家庄烈士陵园的初衷,贾老动情地说,对烈士的态度折射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必须将承载着烈士革命精神的遗骨、遗物保存好,因为我们的人民需要能传承烈士精神、弘扬烈士事迹的地方,需要拥有向先烈、向英雄跪拜的地方,需要能够让人们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的地方。
国家需要健全保护烈士遗骨、遗物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作为民间修葺烈士陵园的实践者,贾老告诉记者,在陵园的修葺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他和其他修建的人员走了不少弯路,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最遗憾的事就是无法为有些烈士找到亲属。
“以1998年修建“解放石家庄烈士陵园”为例,它的经费来源全是民间筹集的。当地老百姓听说要维修烈士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主意。许多生活并不富裕的大爷、大娘,掏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一些包着零票的报纸甚至是五十年代的!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但这项事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人、某些组织的义举,它更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烈士遗骨、遗物保护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个人义举变为国家行为,才能彻底解决有些地区烈士陵园遭破坏或长期无人看管的现状。”贾老语重心长地说。
陵园的成功修建并没有变成休止符,贾老仍然持续着对这项事业的关注和思考。他既是实践者,更是这项事业宏观层面的一位思考者和研究者,积极为国家献计献策:
“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这个机构可以一部分是国家公务人员组成,另一部分吸收民间对烈士具有深厚感情的人士,特别是在烈士墓地保存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士来组成,这样既可以不增加国家更多的负担,也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热情、经验和能力干好这项工作……”
“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现在国家对于文物保护有相应的规定,那么为什么烈士陵园、烈士墓就不能够当作文物来看待?我们的法律、规定、制度需要更加健全……”
“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国家需要加大对于烈士纪念物的正常维护和环境的整治资金投入……”
修建国家烈士公墓,是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曾出访过俄罗斯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青年们在婚礼时会穿着婚纱自发祭扫无名烈士墓。那些国家的年轻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把烈士当成崇拜的英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把烈士纪念物保护好,把烈士墓建好,真正把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勇于献身的高尚精神永远留住。”
贾老认为,我们应该修建国家烈士公墓、设立国家公祭日,组织干部群众集体祭奠革命英烈。以国家名义公祭英烈并制度化,这种将历史与现实、仪式与精神结合的文化行为,是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的最佳途径,据我所知,不少国家都已经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当谈到国家如何更好地修建国家烈士公墓时,贾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根据各个墓群的特点进行修建,分门别类地把烈士纪念物和烈士的牺牲地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统一调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果是特别有影响力的单个烈士墓,修葺和管理上应该加强和突出自身意义;如果是普通烈士墓,应该根据相同属性进行相对集中,成片管理……”
采访行将结束时,贾老动情地告诉记者,烈士们用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现在物质生活好了,“贫穷”的是我们的道德水准,是献身精神,是光荣传统,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他还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大家共同关注和解决烈士遗骨、遗物保存和烈士精神传承的社会问题。
记者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如果没有专门管理机构,没有制度规定,仅有个人的爱心、热情,那烈士墓的维护能否长久、烈士的精神是否永远能得到传承……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作为社会掺望者的传媒人,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他的义举如同蝴蝶效应,辐射出能推动全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