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战决胜交会对接任务纪实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12-22

“10,9,8……点火!”

那一刻,茫茫戈壁从夜幕中惊醒,伴着震天撼地的轰鸣声,一束橘红色烈焰喷薄而出,托举着火箭飞向繁星闪烁的太空……

看,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了!看,神舟八号发射成功了!

他们的每一次“点火”,都创造着中国航天新的高度;他们的每一次“点火”,都让中华民族骄傲自豪,让世界为之震撼。

他们,就是功勋卓著的中国航天发射部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艘飞船……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十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航天的“开路先锋”。

天有多高,他们追求的标准就有多高

在平常人眼中,火箭发射的场景,似乎每次都一样。可对于发射测试站官兵来说,每一次发射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测试站站长郭忠来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历次发射任务。身经“百战”的他,在接受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那一晚依旧彻夜难眠——

天宫一号是全新研制的目标飞行器,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FT1火箭进行了176项技术状态更改,对发射场提出了50余项新增的技术需求。

按计划,天宫一号测试发射流程为53天,相比神舟七号任务,整整缩短了21.5天……

这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关,犹如一座座陡峭山峰,横亘在“天宫”的飞天之路上。

天有多高,他们追求的标准就有多高。面对难关,发射测试站官兵众志成城:依靠自主创新,优化测试发射流程,提升发射效率,趟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飞天“捷径”。

勇敢,加上智慧,让他们闯出一条新路:创造性地提出用“一次扣罩”模式取代“两次扣罩”模式,省去天宫一号加注前与火箭对接测试的程序,直接减少了5次室外转运和7次吊装……

天宫一号发射任务前,发射测试站利用这一信息化平台组织了多次全系统、全流程、全员额模拟发射演练。在任务展开前的专项考核中,100名关键岗位人员的平均成绩达到了95.5分。

每一次成功,都是从千万个细节做起

“零”,对于发射测试站官兵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

测试质量工作强调“归零”,火箭发射定在倒计时“零秒”,测发指挥员被称作“零号”……如今,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又多了个“零窗口”。

回忆起神舟八号发射情景,“零号”指挥员王军至今还感觉肩头沉甸甸的——

天宫一号发射窗口宽度是15分钟,而神舟八号的窗口必须是精确到秒的“零窗口”,因为“这是交会对接任务所需条件决定的,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1秒之间”。一旦错过这个时刻,只能推迟发射,重新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意味着火箭发射将是整个交会对接任务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火箭、飞船等各系统都汇聚到这里,成千上万台设备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操作,想一点差错都不出,从概率上讲几乎不可能。

可测试站官兵凭着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硬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为了确保发射“零窗口”,他们不会漏过任何一个细节。担任箭载计算机单元测试指挥的士官陈泽鹏,每天工作结束前,都会用透明胶带一点一点将掉落在舱内的头发丝粘出。

“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这幅悬挂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礼堂前的大幅标语,如今深深刻在每一位航天人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

火箭动力系统箭上操作手、工程师林中正检查设备时发现,在插座和插头上有几处油滴。他立即停止操作并上报情况。后经专家论证,一旦火箭升空,油滴将影响箭体分离和发动机工作,甚至可能导致发射失败。他发现的小油滴,为任务排除了大隐患!

就是在发射测试站官兵这样的千锤百炼下,中国航天迎来又一个辉煌时刻——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托举着神舟八号腾空而起,精确入轨。

那一刻,大漠戈壁上,响起了他们的欢呼声!他们成功了,“零窗口”发射,一秒不差!

多少个“渺小”,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与常年累月的压力和艰辛相比,每次发射成功之后的喜悦太短太短。

然而,当问到发射测试站每一名官兵:“苦吗?累吗?”

可能你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一张被戈壁风沙吹糙的笑脸。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样付出值”,在他们心中,这份工作事关国家荣辱,比自己生命更重要。

东风烈士陵园里,静静躺着为祖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672名战友,平均年龄只有24岁。这是一代代航天官兵用牺牲奉献书写的历史。

今天,在发射测试工作现场,那一个个忙碌不停的身影,则是新一代航天官兵为国奉献付出的生动写照。

火箭燃料加注是一项危险的工作。火箭推进剂属于剧毒、易燃易爆产品,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岗位上,士官分队长宿俊龙一干就是16年。

16年里,他参加过28次火箭燃料加注任务,每一次都是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今年底,他服役期满,面临择业的巨大压力。那段日子,亲人们反复打电话催他提前回家为工作铺铺路,他却总是拖着不走。

10月3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宿俊龙最后一次执行燃料加注任务。望着发射塔架上即将发射的火箭,他道出了心里话:“16年只回家过9次。其实早想回去了,只不过,想为‘神八’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

在发射测试站,像宿俊龙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许多:总工程师高敏忠的父亲被查出食道癌晚期,他依旧奔波在发射现场,每天只能通过电话询问病情;加注指挥熊显潮发现火箭推进剂泄漏,立即戴上防毒面具,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封堵……

中国航天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凝聚着他们鲜为人知的默默付出!发射测试站原站长崔吉俊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很渺小,在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我也很伟大,因为我融入了宏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