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国防动员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国防动员

我国民兵的光荣历程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5-25

当代中国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助手和强大后备力量。

    中国民兵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它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前仆后继,艰苦奋战,英勇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史。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和“全民武装”的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并且把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作为实行人民战争的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中国民兵,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武装群众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一踏上政治舞台,就发动和领导了工人和农民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且从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面对着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庞大军队、警察和地主豪绅的武装势力,工农运动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进行自卫,就不可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在开展工农运动的同时,就注意建立工农自己的武装组织,以防御和抵抗阶级敌人的血腥屠杀和镇压。一九二二年一月,在香港海员大罢工中,成立了第一支工人纠察队;一九二四年八月,在广东省广宁县的农民运动中,诞生了第一支农民自卫军。从此,无数支新型的群众武装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就是中国民兵的前身。

    为迎接第一次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之后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对武装工农群众更加重视。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对于农民运动的决议案》,明确提出要把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自卫军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彭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先后在广州、武汉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开设军事课程,对学员进行武装斗争教育和军事训练,为开展农民运动和建立农民自卫军,培养了大批骨干。在此期间,中国的南部和中部,特别是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普遍组织了农民协会,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其势如燎原烈火,迅猛异常。毛泽东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①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湖南农会的梭镖队(即农民自卫军)。他指出,这个广大的梭镖势力,大于旧武装势力(即地主武装),“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中所提出的“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号召,对农民自卫军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的兴起和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势力,有力支援了北伐战争。在北伐之前,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肃清盘踞在广东的军阀势力,广东各地的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军,胜利地进行了两次东征和南征。当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广东的省港罢工工人和曲江等地区的农民自卫军,组织一万多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随军北上。革命军进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时,都得到了各地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的接应和支援,他们纷纷组织游击队,用鸟枪和梭镖主动袭击敌人,扰乱敌人后方。革命军在湖南、湖北进行的几次大的战斗,都是在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进行的。特别是一九二七年三月,周恩来、赵世炎、罗亦农等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震撼了全国。这次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举行的大规模起义,是以80万工人大罢工为先导,以工人纠察队为先锋而展开的。英雄的上海工人和工人纠察队,经过三十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全歼了盘踞在上海的军阀部队3000余人和反动军警2000余人,一度解放了整个上海。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以武力在一个大城市推翻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自己政权的一次英勇的尝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伐战争(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广大工农群众一经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立即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配合国民革命军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南方的势力打得落花流水。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陈独秀,推行右倾投降主义,忽视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在国民党右派的压力下,强令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大批地解散工农群众武装,以至当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残酷镇压工农群众,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却毫无抵抗能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就这样失败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鉴于北伐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共中央坚决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更加重视武装斗争和发展群众武装,决心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具有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会议批判了陈独秀推行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中国共产党以工农武装为基础,相继组织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起义,点燃了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毛泽东等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上了井冈山,创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发展了群众性的武装组织——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若干小块红色根据地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敌人是那样的强大,而红军是那样的弱小。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再强调,必须紧紧地依靠群众,把广大群众普遍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配合红军作战,实行人民战争。他说:“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广泛的扩大赤少队与游击队,是苏维埃武装民众进行革命战争的极端重要的事业”,“应该把赤卫军少先队的新的编制方法推广到苏区的一切地方去,把一切劳动的青年成年男女,全部武装起来。”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毛泽东在闽西古田为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写的决议中,针对当时存在的只要主力红军,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的倾向,强调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尽量地帮助人民武装起来。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江西瑞金举行的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通过和颁发了《苏维埃的武装政策》,进一步强调“武装工农是苏维埃的基本任务之一,工农武装是苏维埃政权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保卫与扩大苏维埃的任务”。并规定了苏区的武装力量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红军是各个苏区、各个战线的主力;游击队主要是袭击扰乱敌人,保卫地方;赤卫队与少年先锋队是前线红军现成的后备军,是保卫苏区的地方部队。这是后来确立的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雏形。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苏区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的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武装组织日益发展壮大,人数最多时达250万,是当时主力红军的六倍。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积极参军参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护理伤员,到处袭击和扰乱敌人,紧密配合主力红军,为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红军能够“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

    广大赤卫队、少年先锋队也是扩大红军的主要来源。为了迅速壮大主力红军,’各苏区革命根据地,坚持了“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条逐步升级的扩大红军的路线,使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日益壮大。当时,许多地方的赤卫队和少年先锋队常常是整连、整营、整团地参加红军。江西兴国县是参军人数最多的模范县之一。这个县组织起来的工人师、模范师和少共国际师,在一九三三年先后集体参加了红军。全县38万人口中,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80%的男性青壮年都当了红军战士。广大群众把参军上前线,视为无尚光荣。每次动员扩军,都出现大批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前线的动人事迹。流传至今的《送郎当红军》的歌曲,就是当年兴国县的女赤卫队员唱出来的。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片面抗战的错误方针,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还明确提出:“一切战区与敌人后方,必须发动所有男女公民卫国保乡的热忱,除动员他们大批加入脱离生产的游击队与补充留置敌后的正规军外,把他们组织到半军事性质的抗日人民自卫队中去。抗日人民自卫队的组织,应成为一切战区与敌人后方的普遍与经常的民兵制度”。②一九四一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进一步确立了由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所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并明确规定民兵和自卫队都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自卫组织,民兵是自卫队的骨干。各个抗日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普遍组织群众武装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了民兵建设,使民兵组织有很大发展,几乎在所有农村和城镇都建立了民兵和自卫队。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八路军、新四军所以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挺进敌后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在一个时期内抗击了64%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日本侵略者,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由于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有220万民兵和1000万以上的自卫队这样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的支援和配合。“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

    广大的民兵游击健儿们,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拿起各式各样的武器,依托高山密林,河湖港汊,平原地道和青纱帐,开展了空前活跃的人民游击战争。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有利的条件,创造了诸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多种巧妙的战法,到处神出鬼没地袭扰、围困、消耗、疲惫和打击敌人,把日本侵略军打得晕头转向,顾此失彼,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为了保卫抗日根据地,广大民兵还日日夜夜地担负着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捉拿汉奸等繁重的任务,并同人民群众一起,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所到之处,断粮缺水,陷于困境。所有这些,都为主力部队歼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主力部队在作战中行动自如,机动灵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扫荡”、反“清剿”、反“蚕食”.斗争的胜利。据各抗日根据地的不完全统计,八年中民兵共作战29万多次,歼敌10.6万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民兵不仅是一支坚强的战斗队,而且是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支生力军。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广大民兵创造和坚持了劳武结合的斗争方式(即战斗与生产相结合)。他们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面生产,一面战斗,既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又发展了根据地的生产,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由于敌人的分割、封锁和野蛮的“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所造成的重重困难,保障了军需和民食,使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涌现了众多的民兵战斗英雄。其中有闻名全国的爆破英雄于化虎、赵守福、李勇、李念林、李明;杀敌英雄郝庆山、徐顺孩、黄小旦、孙双保;神枪手李殿冰、刘二堂、高运成、陈丙昌;劳武结合的模范张初元;智勇双全的女民兵英雄孙玉敏、刘虎成,等等。这些民兵英雄,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战斗凯歌。李殿冰是河北省曲阳县尖地角村的民兵游击队长,他带领民兵游击队运用麻雀战打击敌人,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同敌人作战27次,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200多名。于化虎、赵守福是山东省海阳县赵疃村的民兵,曾运用地雷战大量杀伤敌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爆炸大王。他们在战争中创造性地制作了自发雷、绊雷、连环雷、跳雷、滚雷、飞雷等各种各样的地雷,巧妙地把雷理在路口、村头、山坡、河道,甚至门栏、房顶、炕头。柴堆、粮囤、井台等地方,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使敌人真假难分,虚实莫辨,被炸得胆战心惊,谈雷色变。仅一九四五年六月,在配合八路军作战的一百零五天中,就用地雷炸死炸伤日本侵略军303名。利用地道战打击敌人,是平原地区人民的一大创造。河北省清苑县冉庆民兵,就是运用地道战打击敌人的一个典范。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军一个团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采用地雷战与地道战相结合的战法,时而在地上打,时而在地下打,时而在村里打,时而在村外打,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无处躲藏。仅在两次战斗中,就打死敌人150多名。当时在敌人中曾流传着这样的话:“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各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就这样用自己的机智勇敢,杀伤了大量敌人,创造了光辉的战绩。他们永远是中国民兵的骄傲。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预言:“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八年抗战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由于有民兵和自卫队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配合作战,就造成了陷敢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创造出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敌人助壮举。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人民战争。

    经历了八年抗战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和民族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恢复其在全国的独裁统治,竟不顾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撕毁了一九四五年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的《双十协定》,从一九四六年六月起,悍然调动几百万美械装备的军队,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使中国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解放战争一开始,各解放区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我军人力资源是民兵,保卫乡村也是民兵,必须迅速扩大民兵组织”的指示,紧密结合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进一步整顿和发展了民兵组织,加强了民兵的军政训练,民兵队伍迅速扩大。到解放战争后期,民兵人数达550万,自卫队则发展到数千万。

    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民兵不仅在参军、配合军队作战和保卫根据地、支援新解放区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在支前工作中,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分得土地的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为了保家保田,保卫翻身果实,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全力以赴地担负起支援前线的光荣任务,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民兵支前队伍,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每次大的战役,方圆几百里的民兵云集战区,为部队运送粮弹,抢救伤员,配合部队围歼敌人,协助部队打扫战场,押送俘虏,捕捉漏网之敌。英雄的人民解放军由于有了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和配合,犹如猛虎添翼,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举世闻名的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以民兵为骨干所组成的500多万支前大军,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抬着担架,赶着骡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地把大批粮食、弹药和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众多的担架队员们,奔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地抢救和后送伤员。整个战场,展示了一幅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的图景。在支前队伍中,许多民兵随军远征,行程万里,长达一年之久,部队打到哪里,民兵就支援到哪里。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民兵,跟随人民解放军跨过黄河,渡过长江,一直打到福建和广东的海南岛;山西民兵“野战团”、“基干团”随军远征,西至甘肃凉州,北至绥远、内蒙古;陕西民兵随军远征到宁夏、四川等地。在成千上万的民兵支前队伍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有的被授予“支前模范”、“渡江英雄”、“渡江先锋船”、“钢铁担架连”、“民兵坚强连”、“民兵红旗营”、“英雄担架团”等光荣称号。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广大民兵在战争中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兵,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爱戴,而且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法国前三军参谋长梅里上将曾说,我们十分羡慕战争时代的中国民兵,在过去中国战争中,民兵起了重大作用,相信在未来战争中民兵仍会发挥其作用,它能完成现代手段无法完成的任务,对此,不可忽视,更不可抛弃。英国的一家杂志也称赞中国民兵是一支能够“威慑外国使之不敌入侵的重要力量”。

    中国民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机智,艰苦奋战,在人民战争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立下了丰功伟绩。它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是一支伟大的战略力量。中国人民从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认识到,武装起来的人民是敌人视为畏途的汪洋大海,是任何力量所不能打破的铜墙铁壁。在全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珍惜这一传统的民兵制度,把它看作是保卫国家、反抗侵略的“法宝”,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