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国防动员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国防动员

一群庄稼汉炮场演绎“百步穿杨”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6-05

 

      千米之外,空中飞行着的拖靶只是一个小黑点,若隐若现,随着紧张短促、高亢有力的指挥口令,六门高射炮同时击发,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弹道,首发命中、炮响靶落!
  时隔六年,吴江民兵高射炮连再次代表苏州军分区出战,在不久前举行的省军区实弹战术考核中,勇夺全省第一。这群平日里地地道道的农民,炮场上比”百步穿杨”更甚的精彩表现,博得一片好评。
  日前,记者走近吴江民兵高炮连,近距离感受这群朴实的农民和“高射炮”之间那鲜为人知的故事。

  首发命中、炮响靶落

  吴江民兵实弹中演绎完美5月的下旬,南京军区某高炮靶场。
  苏州市民兵防空团所属吴江市民兵高炮连阵地上,根据“敌情”通报,“敌巡航导弹”向我临近,连长俞玉忠立即下令:“就近位,正北搜捕目标。”部队“目标捕住”,“长点射———放!”六门高炮齐鸣,“敌巡航导弹”被一举击落。
  “炮响靶落、空中开花”是高炮射击的至高水准,作为此次实弹射击考核中第一家单位,吴江“首发命中”,精彩的技战术表现、过硬的心理素质让人们开始对这群民兵刮目相看。
  不久之后,该连上空又窜入一枚“敌巡航导弹”,连长俞玉忠一个果断的长点射,目标狡猾地逃过了密集的火力,全连官兵沉着应战,压缩开火距离,又一个精悍的短点射,只见天空火力成“一”字形覆盖整个“巡航导弹”,观察员一下兴奋起跳了起来,大喊“命中目标”。这也是自部队开始实弹射击以来,整个炮场阵地出现的最精彩的场景。
  吴江民兵在高炮阵地上看齐专业部队的表现,让人折服。最终,命中拖靶2具,战术考核成绩全优,取得全省第一。

  庄稼汉组成高炮连

  踏实吃苦让他们快速成长
  “我们打得太好了,以至于都有人问我,你们真的都是民兵吗?这个绝对不掺假。”吴江震泽镇人武部部长、刚刚载誉归来的吴江高炮连连长俞玉忠说,连里几十号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吴江农民,他们中只有两个人曾经接触过专业训练,其余都是第一次接触高炮,“能打出这么好的成绩,全凭一腔热情和刻苦训练。”
  出生于1990年的钱小东是夏家斗村的村民,他身材壮硕、肤色黝黑,言谈举止之间透着朴素的乡土气息,一时间,很难把他和全省优秀的“四炮手”联系起来。“一天六七个小时的训练,浑身都被晒黑了。”小钱说,在四十多天的封闭式训练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高炮,对于操作高炮打千米之外的移动靶标根本没信心,“可毕竟是男人,小时候就喜欢枪炮子弹,学起来有劲。”四炮手的任务是标飞行物的航路,一开始,他标的航路误差两三百个密位,通俗的说,差不多偏离航路十几度,根本没有可能打中飞行物。“练到最后,误差只有25个密位,也就是圆周的六千分之一。”小钱说,他做好了,打中飞行目标也才有可能。
  在桃源镇,说起这次高炮实弹射击,民兵严水荣、徐锦标、张勇说的最多的是协同。严水荣说,一门高炮上有6个人的位置,各有分工,任何一个人犯错误,都不可能打下飞行目标。除了一门高炮的几人“小协调”,还需要六门高炮之间的“大协调”。严水荣说,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打中飞行目标。
  “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这点苦算什么。”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说其中的辛苦,民兵张勇说,大家想的并不多,只是希望打下拖靶,取得好成绩。

  第一次炮响吓了一跳

  为集体荣誉,铁汉推迟婚期
  “在靶场的时候,当时只顾着装定距离了,炮声一响还真吓了一大跳,那声音震得耳膜疼。”在汾湖镇,3炮手肖培雄说,现在他在一家制衣厂工作,当炮声响起的那一刻,他又找到了当年在部队当兵的感觉。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记者不经意间获悉,为了这次实弹射击,肖培雄推迟了原本定在5月举行的婚礼。
  25岁的小肖是全连两名有着高炮经验的民兵之一,在部队里,他就是3炮手,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今年3月份,他接到选拔高炮训练基干民兵通知时,他找到镇人武部,说五月中旬结婚。当人武部同志介绍说这次实弹射击的重要性之后,小肖沉默了,回家后,他与未婚妻商量到半夜,最终决定把婚期推迟到十月份。
  来自汾湖北渔村的民兵陆中荣就是其中一位。五月初,封闭训练的陆中荣接到了来自家里的紧急电话,妻子含泪告诉他,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回家路上不慎摔成手臂骨折,陆中荣获特批急赴医院,面对痛哇哇哭的女儿,陆中荣只陪了她一晚,第二天,妻子主动催他回训练基地,年幼的女儿也很懂事,含着眼泪说,“爸爸,我不痛了。”汾湖镇新钢村的民兵邱红峰、震泽夏家斗村的钱小东等许多人或搁下家庭的担子,或错过了赚钱的好时机,但没有一个人怨言。6炮手王剑说,作为一名民兵,这段经历无比珍贵,是一生的财富。
                                                                                  (摘自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