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3年前,首次亮相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阵容的国防生方队,57%拥有双学士学位,格外引人注目。也是在这一年,第二炮兵某基地助理工程师马宏斌撰写的《我的国防生之旅》,收入大型丛书《强军之路》第九卷,再一次引起军地广泛关注。
总政干部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如今每年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培养国防生数量,已接近军队生长干部年度招生总量的三分之一。10多年来,全国累计招收选拔10余万名国防生,目前已有7万余人毕业补充军营。一大批像马宏斌一样的国防生干部,作为我军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已成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人才支撑。
从21所到上百所名校参与
军地协作打造“过硬品牌”
2011年4月,清华大学举行建校100周年隆重庆典,10余名国防生代表应邀出席。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说,百年名校走出了人民军队的军官,人民军队拥有了清华学子成长起来的指挥员,这是名校之喜,也是军队之喜。
两个“之喜”来之不易。
1998年,清华大学作为首批国防生试点高校之一,与军队签约携手培养军队生长干部。10多年来,清华累计选拔培养国防生1300多名,90%以上立功受奖或被评为各类标兵:楚科纬毅然放弃保送读研和进总部机关工作的机会,3年摸爬滚打,成长为济南军区某红军师一名连长;短短4年间,贺霖从清华硕士成长为南京军区某团一个英模连队的连长,成为全军优秀大学生干部的代表……
名校学子在军营历练中破茧羽化,源于一个宏大的战略决策: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全面部署推开国防生培养工作,清华、北大、复旦等21所名校率先签约,担负起培养国防生的重任。
从那时起,国防生成为一个响当当的“过硬品牌”。截至目前,100多所招收国防生的普通高校中,60%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40%为省属、部属重点或特色专业院校。
驻校选培办担当重任
“人才军代表”应运而生
国防生魏丹2008年毕业前,平生第一次穿上军装。她找到驻校选培办主任:“您觉得我穿这身军装好看不?”主任诧异地看看她,使劲点了点头。“那好,为了这身军装,我愿意到祖国任何地方去!”选培办主任知道,让魏丹作出这番决定的,决不是一身合体的军装,而是选培办坚持把关定向,日积月累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国防生制度的建立,军队专门增加编制,建立健全了军区级大单位和驻校两级工作机构。全国数百人的军队驻校选培办工作人员,被誉为“人才军代表”。
“驻校选培办干部是国防生军旅生涯的启蒙老师,只有自身过硬,才能保证国防生的忠诚可靠、质量合格。”到井冈山组织选培办系统干部培训时,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郭礼云如是说。
一系列探索实践,在全军各驻校选培办风生水起——
空军驻兰州大学选培办依托航空兵部队,建起全军第一个国防生见习锻炼基地,走开全员额参训、基地化组训、全方位锻炼的国防生培训新路子;
沈阳军区驻大连海事大学选培办,以编写军事理论必修课教材为契机,开创国防生参与地方国防教育的先河,开启了国防生依托国民教育,反哺国民教育的新局面……
基层部队张开双臂欢迎
“群体优势”初步显现
今年2月,汕头警备区“南澎守备模范连”指导员宾军进京领奖时,将一本记载着全连官兵对党祝福的小册子送到军委领导手中。
这位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国防生干部,一年前主动请缨上南澎岛担任指导员;一年后带领全连官兵把这个深海孤岛打造成海上堡垒、育才基地和生活家园。他个人被评为“感动汕头十大人物”,所在连队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秀木成林担大任。宾军只是优秀国防生的一个代表。
短短几年间,越来越多的国防生已经实现从“白面书生”到“铁血军人”,从适应技术岗位到各类岗位的转变——
南海舰队,南昌大学首届国防生、武汉舰对空导弹分队长刘强,创造了海军历史上首次连续发射某型导弹抗击多批次目标全部命中的纪录;
在兰州军区某旅,兰州理工大学国防生、修理所排长王新,在修理工间“捣腾”了一周,创造出由后向前检查、尽量少拆部件的“逆向修理法”,用时只是原来的一半……
统计显示,7万名已到部队任职的国防生干部中,95%以上为部队紧缺急需专业,60%以上补充到重点战略方向、重点军兵种和基层作战部队,此举有效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缓解了部队人才紧缺的状况。
顶层设计日渐完善
“卓越计划”淬火加钢
今年5月,全军首批30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防生,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军地联合培养考核,分赴基层部队任职。
“卓越计划”作为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后备工程师。试点班30名国防生,是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级120名国防生中择优选拔的。
随着教育部和四总部对国防生招收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日渐完善,各种堪称与“卓越计划”相媲美的制度、机制相继出台——
2004年6月,全国首家国防生军事学院在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挂牌成立;
2009年4月,国防大学、清华大学联袂培育国防生又有新举措,国防大学基本系24名将校学员,应聘担任清华大学国防生班名誉班主任。指挥员的“大手”牵好国防生的“小手”,国防生干部培养前景令人鼓舞……
放眼未来,军民融合共育国防人才之路越走越宽,部队、高校和选培办犹如国防生培养的“三驾马车”,正在齐心协力中提速,不断书写崭新篇章。
(上图为优秀国防生集锦。由张雷、刘海青、谭健、杨刚剑、王一迪供图,方汉合成)
点睛
做“脊梁”,更要做“小骨”
■伍正华
激情是最难保持的。如果一辈子对某种事情或某个职业热情不减,那很难想像你会一事无成。
入伍之初,相信许多大学生干部也跟魏丹一样,都有过“为了这身军装,我愿意到祖国任何地方去”的激情之言和豪迈之举。然而,激情容易点燃,也容易冷却。尤其当理想的轰轰烈烈,遭遇现实的平平淡淡甚至坎坎坷坷时,你还能无悔当初的选择吗?
参加工作,不完全是彻底释放和尽情展示,而是重新学习与再度冲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谁的重新学习能力强,谁的身段放得低,谁就适应得快,谁就能在众多的竞跑者中一马当先。
激情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工作状态,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信念坚守。不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即便有激情,也不会持久,慢慢被世俗冷却,被小我冰封。那些用市场价码来衡量人生价值的人,注定走不多远,更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清华首届国防生班毕业前,曾给军委领导写了一封激情洋溢的信:“新军事变革呼唤人才,我们生逢其时,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军队给了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我们愿做国家的脊梁,愿做脊梁中的一块小骨。”这种愿做“脊梁”的大抱负、大情怀值得肯定,愿做“小骨”的踏实和务实更值得赞赏!
下一篇:今日热图:三对应征双胞胎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