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天山北麓,秋夜沉沉。
靠着信号指示灯发出的点点晕光,一架架直升机如猎鹰般拔地而起,直刺夜空!
超低空远程机动、隐蔽掠地飞行、俯冲跃升攻击、快速搜索营救……乘着漆黑的夜幕,一个个在昼间看来都让人“攥着一把汗”的高危高难课目被依次漂亮地完成。
对于被誉为“天山雄鹰”的新疆军区某陆航旅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夜航训练。但在记者眼中,这已经是对现代陆航“全疆域升空、全领空到达、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最好诠释。
“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很远”
在旅史馆,一张飞行训练时间统计表吸引着记者的目光:1992年140小时,2010年9581小时。短短18年,跨越了68倍多!
悬殊的数字,记录着“天山雄鹰”从蹒跚学步到羽翼渐丰的艰辛征程。
1986年,陆军航空兵这个全新的兵种诞生了。从此,飞旋的铁翼为素以“铁脚板”著称的传统陆军插上了“钢翅膀”。
新疆军区某陆航旅旅长、特级飞行员成存国,对当年的“白手起家”记忆犹新。
1991年,陆航旅的前身某陆航团在一片盐碱滩上组建成立。没有塔台,没有机库,甚至没有跑道,仅有3架直升机和8名机长。
“战斗力等不来,而只能靠练出来!”当时的团党委“一班人”对于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
没有指挥塔台,他们在卡车上架设通信电台,指挥空中训练;没有夜航设施,他们用油漆把马灯刷上红黄绿颜色,代替跑道灯指引起降……
航空兵是技术兵种,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部队发展无从谈起。
他们大胆创新飞行员培训模式,采取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换岗训练等方法,实现由按部就班培养向达标跳级磨练的快速转变。新飞行员从走出校门到成为合格机长的培养周期平均缩短了2至3年。
在旅长成存国的办公桌上,印着这样一句名言:“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很远!”
过去,在演习时,直升机一直采用传统对地攻击方式,打得又准又安全。走上领导岗位后,成存国提出采用国际先进的跃升攻击战术动作。这种战术紧贴实战,隐蔽性强,便于发挥直升机超低空作战优势,但训练难度和不安全因素也大大增加。
成存国带着攻关小组,反复钻研跃升攻击的方法程序,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战术要领。如今,全旅飞行员跃升攻击射击训练平均中靶率上升到90%以上,在全军名列前茅。
为了离未来战场再近些,某陆航旅突破大纲规定的最低飞行气象条件,把浓雾、狂风等恶劣天候作为绝佳时间,把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作为模拟战场,突出U形起飞、O形着陆、沙漠搜救、夜间编队等高难课目训练,用过硬的技能和胆识改写了陆军航空兵“靠天吃饭”的历史。
2007年夏天,某陆航旅派出16架直升机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这是中国陆军航空兵首次大机群机动数千公里出国演习,首次飞越国外陌生空域和航线。
但最令旅领导自豪的是:32名飞行员的平均年龄仅28.5岁。他们穿低云,绕雨区,避雷电,排除重重险情,成功飞越友谊峰,从天山脚下到乌拉尔山脉南麓,在这条国际直升机“处女航线”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载春去秋来。从陆地到天空,从国内到国外,从单一到合成,某陆航旅核心军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军陆航部队中率先达到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标准,连续6年获陆航部队军事训练考核第一名,连续6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飞行可以有禁区,战斗力不能有盲区”
四川西南某山区飞行训练场,有着航空界公认的“超难度”气象环境。14年来,陆航旅每年都组织“鹰群”到这里进行超强度训练,开展山头着陆、峡谷飞行、跳跃式突击等高难度对抗,培养出一大批“全天候”机长。
某新型直升机列装部队前,专家试飞论证后给出结论:飞行高度仅限4000米。
2005年,这款直升机列装部队。为使这一机型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形成作战能力,成存国带队驾驶新型直升机首飞喀喇昆仑山区。
喀喇昆仑山被认为是旋翼式飞行器的“禁区”,也是世界上最危险、最难飞的地区之一。
4000米、4500米、5000米、5500米,直升机向6000米逼近!
6000米高度空气稀薄,极易造成飞行事故。飞行员因为低压缺氧会出现晕厥和耳膜穿孔等症状,而飞机容易产生喘振和空中停车等险情。
成存国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紧握抖动的操纵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向上飞,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高度为止!
直升机颤抖着10米10米地向上攀升,终于,爬到了6300米!这是直升机的极限,也是身体的极限了。
就是在这次挑战生死的试飞中,他们摸索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直升机的高空性能、飞行特点、操作方法、极限载重量等参数600多个,创造了新型直升机在5200米高度安全起降等我军陆航史上的4项纪录,填补了这一机型在高原地区飞行和保障的10项空白。
20年间,陆航旅先后40多次飞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30多次勇闯“空中禁区”喀喇昆仑山,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高原安全飞行4000多次,相继开辟12条高原、高山巡逻新航线,实现了单机巡逻向多机编队全航线、全地域空中巡逻的历史性跨越。
大西北有着6700多公里边防线,大多位于高原寒区和无人区。翻达坂、走沙海、越雪山、闯戈壁,是边防官兵巡逻遇到的最大难题。
1995年,某陆航旅出动两架直升机,对北疆边境成功进行首次空中巡逻。从此,西北边防执勤进入了立体化、陆空协同的新时期。2003年以后,陆航旅每年都派出直升机编队,把辖区所有边境线“像犁地一样巡几遍”。
“地面的牛羊、植被甚至雪地上的脚印,都看得清清楚楚。”特级飞行员陈殿起形容第一次参加空中巡逻时的心情,“心潮澎湃,神圣庄严”。
“看到了直升机,就看到了希望”
除执勤巡逻外,在情况危急时抢救生命垂危的战友,在大雪封山后为“孤岛”哨卡运送给养,也是陆航官兵的重要使命。
那年,陈殿起驾机给已封山4个多月的“雪海孤岛”红山嘴边防连送年货。战士们听到消息,提着马灯、冒着风雪,花了整整一夜,在厚达一米的雪地上,硬是踩出了一块停机坪。
飞抵连队上空,陈殿起俯首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的雪野中,官兵们用精心挑选的煤块工工整整地摆出了“欢迎您,空中骄子”的标语。
蓝天之下,所有人都仰着冻得通红的脸膛,向他们心中的“雄鹰”挥手致敬!
落地的那一刻,年近半百的陈殿起禁不住泪流满面。
暴雪,狂风,雪崩……2010年初,突如其来的寒潮降雪一波波侵袭北疆大地,所到之处交通中断,群众被困,生产受损。
1月20日晚,一封加急电报传至新疆军区:阿勒泰切木尔切克乡21名群众被大雪围困,身陷绝境,急需部队支援。
新疆军区司令员朱锦林、政委王建民当即命令某陆航旅出动两架直升机前往援救。
翌日清晨,大雾散尽,两架直升机腾空而起,直飞灾区。
直升机穿梭在狭长的山间通道里,犹如漂泊在风口浪尖的小舟。驾驶员握紧操纵杆,机械师、领航员个个睁大双眼,不放过茫茫雪海上的任何细节。
终于,机长张晓中发现了几个虚弱得近乎倒下的群众扬起衣服向空中示意。直升机稳稳悬停在距地面2米高的空中,受困人员被一一救起…… 从北疆抗雪到南疆抗洪,从玉树抗震到舟曲抢险,从飞临昆仑山搜救俄罗斯探险者到远赴巴基斯坦参与洪灾救援……组建20年来,陆航旅官兵先后参加国内外抢险救灾160余起,救出遇险群众3000多人和200多名海外友人。
那年夏天,新疆南部普降暴雨,肆虐的山洪裹着泥沙撕裂了沿线公路,正在库车神秘大峡谷旅游的19名台湾同胞被困谷底,危在旦夕。特级飞行员李勇俊驾机疾驰救援。
由于大峡谷里面沟壑纵横,电线密布,直升机很难找到降落的地点。
凭借精湛的技术,李勇俊驾机贴着悬崖峭壁缓缓搜寻,最终发现一处可供降落的小块儿谷地,侧飞盘旋三圈后一次着陆成功。不论是天上还是地下,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脱险后,63岁的郑回归老人一定要见见这个“用自己生命在飞行”的救命恩人。
见到李勇俊,老人激动难抑,哽咽着说:“我这次回国名为旅游,其实是寻找失去联系的亲人。尽管亲人都已不在人世,但我还是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
下一篇:近距离跟拍首次高原伞降实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