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驻守西藏60年来,被誉为“天路铁骑”的西藏军区某汽车团凭着“车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坚定信念,在世界屋脊用铁魂、铁拳、铁骨、铁肩、铁规铸造“高原钢铁运输团”,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一次次任务,在地球之巅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铁魂
1949年底,跟随刘邓大军从华北战场转战大西南的这支汽车部队,随十八军进军西藏。面对恶劣的进藏环境,英雄的汽车兵发出铿锵誓言:铁心跟党走,誓死也要把汽车开上地球之巅!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路修到哪里,他们就把物资运到哪里。在赴阿里地区的探路过程中,五连二班在没有向导、没有路标的情况下,驾车破冰开道,经过25天生死考验,圆满完成任务。
1964年,二班被国防部授予“西藏高原钢铁运输班”荣誉称号。近半个世纪以来,二班有6任班长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1名官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西藏,各族群众是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的。从进藏那天起,汽车团历届党委都注重树文明之师形象,积极引导官兵当好党的形象代言人。
1997年隆冬,暴风雪袭击那曲地区,26万人和500多万头牲畜陷入绝境。汽车团官兵主动请缨,一路顶风冒雪,昼夜驱车千里赶到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去了物资,深受感动的藏族群众不停地高呼“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车队开进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在汽车团常年战斗的运输线上,21个乡、村都挂出了“军民共建红旗党委(支部)”牌子,并定期选派优秀党务工作者深入地方基层党支部交流指导。
铁拳
建团初期,汽车团机关大门正中央曾立着两根水泥柱,仅能通过一辆汽车,驾驶员的手抖动幅度稍大,就会撞上水泥柱。团里明确规定:凡是撞到水泥柱的驾驶员,都必须参加复训,合格后才能继续上路。
如今,两根水泥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技术至上”的理念却深深烙在了每个汽车兵的心坎上。
新战士王兴国、袁兴在全团组织的换轮胎大赛上用时比合格时间多了4分钟。比赛完毕,他俩脸没洗,汗没擦,直接走进了训练场。
一个月过后,他俩以人均掉肉5公斤的代价,换回换轮胎提前4分钟的成绩。
2002年盛夏,西藏某高地连降两场大雪。汽车团抓住这难得的练兵时机,组织数百台车辆在向边防运送物资途中,穿插复杂环境下的战备演练。
遭“敌”炮火封锁、通过“化学染毒区”……官兵们一路急行军,一路忙演练。团长施勇说:“仅会开车只能算驾驶员,必须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才算合格的汽车兵。”
某型载重车装备高原部队后,专家到现场考察后预言:受高原气候、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战斗力。
如何打破制约新型装备高原反应的“瓶颈”?时任团长罗达军及时组织技术攻关。一周后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制动管:遇上高原温度突变,管路容易爆裂。
随后,这个团对部分管道进行了统一改装。此后,官兵们又摸索总结出“低速加温,低挡起步”的发动原则、“用发动机牵引力控制减少制动次数”防刹车失灵和轮胎爆裂等20多种小方法、小窍门。
当年底,这型车就成为汽车团的运输主力,运送物资占全年度的90%以上。
近年来,汽车团官兵还结合高原高寒气候环境,相继开发出“气象保障应用系统”“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辅助制动系统”等47项科技成果并广泛运用于训练实践,团队也创下安全行车7000万公里的纪录,被上级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团级单位”。
铁规
汽车团扬名在铁规,成名也在铁规。
领导不逾矩,部属才会守规矩。去年,团长施勇带队去格尔木送物资。车队返程前,一名地方老板带着现金找到他,希望能顺便带些货物回拉萨。施勇当场拒绝,并对官兵讲道:“军车严禁营运,谁违反就处理谁。”
去年冬天,西藏边防某部过冬物资告急,团政治处主任徐正强带领车队连夜向边防进发。
此时已是大雪封山,越往前走保障越艰难。官兵的口粮,由每人每天两块压缩饼干减为半块,而车上拉的就是水果罐头和压缩饼干。
“饿死也不能动用承运物资,这是铁纪!”徐正强说。
党员干部模范守纪,普通官兵就会严格自律。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县发生地震,汽车团官兵闻令而动。在羊易村废墟上,四级军士长李玉洋挖出装有数万元现金的塑料袋,立即上交指挥部寻找失主。
这次抗震救灾,汽车团官兵留下100多张失物清单,团党委收到30多面灾区群众赠送的锦旗。
纪律不随便,规矩定方圆。如今,汽车团机关按条令指导工作、干部按条令管理部队、战士按条令约束行为、部队按条令规范秩序的理念,已深入到官兵的心中,并化为遵章守纪的自觉行动。
铁骨
西藏恶劣的气候环境、繁重的运输任务,使这个团的汽车兵越战越英勇、越苦越乐观。
1998年10月,车队行至大青山,刚还晴得好好的天,突然转阴,雪花借着狂风铺天盖地而来。尽管官兵们“把油门都踩进油箱”,还是没跑过暴风雪,3辆车被风雪困在了大青山顶,前进不能,后退不得。
被风雪围困了28个小时,某边防团用推土机终于打通了生命通道。冻得直哆嗦的官兵们,却仍坚持要把车辆物资从雪窝里挪出来。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然乌到中坝”,因为这条路上,有着让人胆寒的迫龙天险。记者在团史馆看到这样一段记录——
1967年,这个团40台车给某团运送冬囤物资,6台车被泥石流卷下河谷,9名官兵壮烈牺牲;1988年,一名至今没留下姓名的老兵在迫龙天险遭遇泥石流,连遗体都没找到;2009年,32台运油车执行完任务,返回途中突遇山体滑坡,指导员张仁昆壮烈牺牲……如今,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已挂满了无数的经幡和哈达,那是过往藏族群众对英雄汽车兵的深情祭奠。
铁肩
从西藏第一座机场到第一根输油管线,从河滩荒漠上绿油油的庄稼到“一江两河”沿岸青翠挺拔的森林,都凝聚着汽车团官兵的血汗。60年来,官兵们始终牢记党的嘱托,积极投身西藏经济建设。
1956年4月,汽车团奉命参加西藏第一座机场——当雄机场的建设。在100多天的建设任务中,参建官兵出动车辆4900台次,运送土石580余万吨,为雪域高原迎来了吉祥的“神鹰”。
2005年8月,气象部门预报:藏北那曲将迎来年内最长的降雨期。如果不赶在雨期前完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将推后一年。
汽车团再次请缨,万人千车辗转青藏铁路修建现场,将一车车急需物资送了上去,确保了那曲铁路高架桥如期完工。
为改变驻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992年8月,历经汽车团几代官兵的艰苦探索,终于培育出“高原l号”良种猪,并免费向藏族群众传授养猪技术和赠送仔猪。
如今,“高原1号”良种猪已成为藏族群众致富的“金钥匙”,在西藏大面积推广。
1991年,团里派3名干部利用休假之际去四川和陕西苗圃基地考察,并带回榆树、侧柏、龙柳、水蜜桃、新疆杨等一批适合高原生长的树苗。从此,官兵们白天头顶烈日在地里劳作,晚上认真研究《植物学》、《土壤学》和《苗圃栽种技术》,总结出了“深挖沟、勤灌水、多盖沙、防暴晒”“先密植、后疏留、去春梢、控夏梢、促冬长”等在西藏高原切实管用的育苗技术,掌握了榆树、侧柏、龙柳等47种苗木的种植方法。
此外,团队还从国内外引进300多个牧草品种,成功培育出紫花苜蓿、皮陶白三叶、三倍体毛白杨、牧冰草等200多个适应高寒山区生长的优质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