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有一支部队那么神秘:常年驰骋于高原戈壁、崇山密林,踪迹飘忽难觅。
有一支部队那么年轻:组建仅仅19年,却走出了19位导弹旅长,为全军输送了700余名常规导弹优秀人才,成为培育第二炮兵常规导弹人才的摇篮。
有一支部队那么辉煌:是第二炮兵首个“百发百中旅”,首个“一等功旅”,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这支部队,就是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今年4月,他们仗剑出征,成功发射第114枚导弹,再次昭告世人——我战略导弹部队剑随令出、迅即能战!
“中国利剑”,威名赫赫。追根溯源,砺剑之功归于科学发展之道!
秉承科学理念,砥砺“大国剑锋”——
雷霆震寰宇,百次刺苍穹
2010年,苍茫戈壁,长剑列阵。
“点火!”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乳白色导弹呼啸而起。靶场传来捷报: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这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的第100枚导弹,我战略导弹部队首个“百发百中旅”宣告诞生!
100次浴火飞天,100声惊天巨响,这看似相同的壮美弹道背后,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一次次凤凰涅?。
从零起步,到“百发百中”,他们仅仅用了17年——
1993年春天,一面崭新的“八一”军旗,在大山深处冉冉升起。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作出重要决定:第二炮兵组建第一支常规导弹旅。
这一年,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惊涛拍岸;这一年,“战斧”巡航导弹的呼啸声回荡在海湾上空……11位二三十岁的青年军官,拎着背包,用4根圆木和松枝、映山红搭起一座中国常规导弹部队的“创业门”。
当时,除了一腔热血,他们一穷二白:导弹装备没有到位,无技术资料,无操作规程;营区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他们在纸箱上画导弹操作面板,拉草绳当电缆模拟电路图,拿竹竿标定发射车的长宽,用板凳代替发射号位……
这一切,就是日后大国长剑威震八方的坐标原点。悄然无声中,他们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速度——组建7个月后,便完成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常规导弹首次实弹发射试验;时隔不到两年,又向东海公海海域发射6枚导弹,一举震惊世界。
一次点火,就意味着一次跨越。该旅创造了第二炮兵战斗力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
组建当年,形成发射能力;组建次年,形成作战能力;组建第3年,执行应急任务;组建第4年,荣立集体一等功;组建第6年,跨入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
雷霆震寰宇,百次刺苍穹。从第1枚到第100枚,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其间,这支部队经历了2次装备换型、5次加装改制,每一次都是硬仗。
一次发射,推进一步建设转型;一声“点火”,完成一次思想跨越。回溯该旅这些年的成长足迹,部队之所以能实现一次次“精彩转身”,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以使命任务为牵引,用创新实现跨越突破”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进程,实现战斗力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年4月,一项重大演训任务紧急下达,该旅被委以“当主力、打头阵”重任。大战在即,一纸急令又突然而至:接收新装备,60天形成实战能力。
临阵换枪,已是兵家大忌。更何况,要在这么短时间形成战斗力。
怎么办?这支常规导弹部队,选择了“非常规”之举——邀请专家随队督训,革新模拟器材强训,嵌入最新技术巧训,争分夺秒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
“新枪”终于鸣响:他们成功发射2枚新型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
就在记者采访前一个月,“常规导弹第一旅”已经成功发射导弹114枚。
坚持科学训练,精练“大国剑法”——
九州驭铁骑,全域展锋芒
上午11时许,作为压轴巨阵,我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方队威武亮相,“常规导弹第一旅”雄踞排头。
10年前,国庆50周年,他们以同样的战斗姿态,首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十里长街,十载风云。短短10年间,这支部队在国际军事专家眼中,“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质的飞跃,来自以科学发展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艰难跋涉。
第二炮兵是“车轮上的部队”,实现跨区机动,才能完成全域慑战。为锤炼全疆域作战本领,他们常年坚持全员全装全要素机动,从50公里到100公里、从100公里到上千公里,从平原密林到高原戈壁、从熟悉地域到陌生战场……距离越来越远、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兵车所至,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设施的数据信息了然于胸,上百种多路开进、战术迂回等机动方案精确到点、具体到车、时限到分;
剑锋所指,传统伪装法与现代“隐身术”相得益彰,高车长剑与周边地形地貌、民用设施融为一体,剑走天疆,动之无痕。
导弹发射方式随之实现新跨越: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由“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从“一般环境下发射”转变为“全未知复杂环境下发射”……
九州驭铁骑,全域展锋芒。在一次次仗剑出征中,“常规导弹第一旅”建成全疆域作战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率先引入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打通了旅指挥车与导弹武器信息链路;首创“双网融合”模式,实现主战与保障各种信息动态流转,各种要素无缝链接……
那年盛夏,在南国密林、白山黑水、西北大漠,第二炮兵多支导弹旅异地同步展开对抗演练。
轮到“常规导弹第一旅”出场了。这支部队已今非昔比:指挥车内,战场态势实时呈现,卫星云图、空海情信息实时调阅,电磁频谱数据实时分析……
“点火!”“点火!”随着一道道作战指令密集下达,“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23分钟内发起4次火力突击,连续发射13枚导弹,均打出了最高精度。
注重科学育人,催生“大国剑阵”——
显威凭良才,列阵倚精兵
那年,高原蓝天下,时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高津,为“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一连连长邓辉晖授旗。
少将与上尉,一个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第1枚导弹的指挥长,另一个是发射第100枚导弹的指挥长。两人同一属相,相差24岁。
上世纪90年代初,高津和10名战友在大山深处安营扎寨,开启了中国常规导弹建设发展的序幕。
这11个人,如同11粒种子,19年来不断裂变。如今,“常规导弹第一旅”成为第二炮兵常规导弹人才摇篮,先后走出19位导弹旅长,为第二炮兵和全军输送700多名优秀人才。
发射四营三级军士长廖文龙,在测发控号手岗位干了16年。从前年开始,他开始加练“0号”——发射架指挥长所必须掌握的各项技能。廖文龙有自己的思考:一旦打起仗来,指挥长牺牲了,谁来顶替他?
一个兵的忧患意识,折射出全旅的忧患意识。从组建那天起,该旅就把超常培养人才作为加快转变的战略支点,开展“转岗”“替岗”“兼岗”训练——要求所有操作号手熟练掌握2-3个其他岗位技能。无形之中,这个旅完成了战斗力“扩容增能”——人员没增多,发射号手平时有备份、战时有替补;编制未增加,“发射班子”数量却陡增了三分之一。如今,现任旅党委成员个个懂技术、人人会指挥,营连主官100%通过岗位资格认证,技术干部80%有指挥经历。
显威凭良才,列阵倚精兵。采访期间,记者目击该旅一场独特的对抗训练——滂沱大雨中,杀声阵阵,200多名官兵在训练场上手持木枪列阵对刺;四周跑道上,发射二营和四营官兵正在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及扛圆木、背沙袋负重对抗。
这一幕,让人不禁要问:这是战略火箭兵吗?将来打仗,导弹部队有可能与敌人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吗?
然而,此情此景,让一位来该旅观摩的军委首长激动不已,他情不自禁走下观礼台,一把搂住满身汗水泥浆的四营营长高学东、教导员张海英,眼里噙着泪花……
是什么让首长如此感动?是官兵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那年,该旅应急出征,上级指挥机关多次临战改变命令,官兵六进六出发射阵地,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那次,该旅挺进中原腹地进行实战化演练,官兵连续奋战16个小时,圆满实施3个波次的模拟火力突击。整个过程,大家只吃了一顿饭……
加强科学管理,探究“大国剑道”——
应急如常态,平时即战时
一次普通的营区搬迁,却让人看得荡气回肠、啧啧赞叹——
车行千里,一路按紧急拉动快速挺进,一路按实战要求设置险情。不知内情的路人,都以为这支部队正在赶赴战场。
更大的“看点”在运输车上。各种装备物资、器材用具、建筑材料全部按战斗化、模块化、综合化要求编码摆放。安营扎寨时,所有这些都是分类卸载、对号入座,就连一块砖铺在哪里也被精确定位。
天天抓战备,常年高戒备;应急如常态,平时即战时。19年砺剑,“常规导弹第一旅”这种一以贯之的“临战状态”是如何保持的?
该旅党委用了4个字作答:科学管理。
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该旅管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由概略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延伸——
实行能级管理,从旅主官到班排长,从营区阵地、武器装备到营产营具,明确管理责任,按级逐层落实;建立系统管理模型,将管理指标量化分解为9项101条;把战备物资分配到各营,采取箱柜化、货架化、标签化管理;走出“消极保安全”管理误区,每月组织全员全装实战拉动,定期进驻作战区进行全要素实案化演练……
采访期间,记者目睹了该旅一场导弹实装操作,环环相扣、人人相接,所有发射单元好像从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口令和动作完全相同。为使训练更贴近实战,“常规导弹第一旅”率先对发射流程、操作动作和技术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目的只有一个:把导弹操作转化为“流水线作业”,将发射号手铸造成“标准化配件”。
这样一来,号手编组模式由“以人定岗”向“以岗定人”转变,日常训练可以随机抽组发射班子,将来打仗即使发生战斗减员,他们也能迅速重组成一个完整的发射单元,再度出击。
平时底气足,战时决心大。采访中,有两件事被“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反复提及——
去年,在一次战备演练中,总部考核组要求该旅规定时限完成2个营8台特种装备的铁路装卸载任务。谁知,他们主动请缨,自加难度,2个营所属数十台车辆全部参加。最终,仅用了不到规定时限的三分之一!
前不久,上级机关让该旅挑出两套发射班子进行实弹操作演练。没想到,他们把全旅所有的发射单元都集合起来,任由随机抽点。
搞好科学统筹,巧绘“大国剑谱”——
运筹体系中,决胜万里外
记者采访时,“常规导弹第一旅”同时有5项重大工作“压身”——参加基地军事技术比武,执行试验发射任务,准备整旅野外驻训……
与此同时,还有上级机关工作组蹲在旅里检查指导、调研帮带。此时,旅领导及各部门人员调整刚刚完成,正处于新老交替、任务交接阶段。
没想到,该旅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工作千头万绪,却忙而不乱;任务齐头并进,始终正规有序。
一张2012年度工作流程图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记者发现,这些事项绝大多数在年初早有安排。
原来,每逢岁末年初,该旅党委都会主动申请与基地、第二炮兵机关共同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具体到每个时段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完成,事事有规划、件件有统筹。
曾几何时,“常规导弹第一旅”应急建设、超常发展,在创造战斗力生成和提升最快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隐忧。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如何科学运筹,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整体推进?通过反复论证,该旅引入“路线图设计、工程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模型、路径、节点、时限、目标逐个明确,严格落实。
这其中,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运筹,最为抢眼——他们的思路是:瞄准后天,才能打赢明天。
近年来,该旅推进互联网进营区、政工网进班排、指挥专网和办公网进各类值班室、视频会议网络覆盖各点位;建成作战指挥、军事训练、阵地综合信息和日常管理四大系统,初步实现了指挥筹划自动化、数据采集模块化、信息发布实时化、营区管理可视化……
不仅如此,这些信息系统,还在平战转换上下足了功夫——或在设计建造时为战时预留接口,或经过技术革新完成系统野战升级,或通过野战化改造与指挥体系融合集成。
2010年,“常规导弹第一旅”担负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旅领导拟制方案时,提出了科学统筹信息化建设“标准五问”:战备训练便捷了没有?发射时间缩短了没有?打击精度提高了没有?指控能力提升了没有?作战效能增强了没有?
如今,这一连串问号,得到了满意回答。
科学统筹,给战斗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年盛夏南国,三军列阵。火箭兵走出深山,与陆航、空军航空兵、海军等军兵种部队合兵一处、打成一片。
就在记者采访时,“常规导弹第一旅”两支发射分队再次仗剑出征,扑向茫茫大漠……
科学发展出战斗力
■本报评论员
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是全军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面旗帜,在思想政治上非常过硬,在军事技术上非常过硬,在作风纪律上非常过硬,在遂行任务上非常过硬,是一支“随时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导弹劲旅。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进程中,他们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到战斗力建设全过程,向科学理念要战斗力,向科学训练要战斗力,向科学育人要战斗力,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向科学统筹要战斗力,探索出一条实现战斗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为全军部队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南沿海首次亮相,戈壁大漠挥剑扬威,长安街上威武受阅,重大任务勇站排头……组建19年来,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迈着信息化的铿锵步伐,不断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成为共和国的“拳头部队”,享誉全军的“百发百中旅”。该旅的实践启示我们:科学发展观是战斗力建设的根本遵循,只有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牵引和带动部队全面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过硬。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面对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军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和保证,就必须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全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使命在肩,全军各部队要以“常规导弹第一旅”为榜样,学习他们坚持靠科学发展出战斗力,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勇当转型建设的开路先锋,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