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前沿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事前沿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军事前沿

防护工程:打造未来战争“智能堡垒”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11-15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阐明了我国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砺剑与铸盾对打赢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防护工程技术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战场变被动为主动,就能使国家和人民在战时少受损失。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军事工程防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应当如何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防护工程体系,让防护工程成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智能堡垒”?围绕这一话题,我们近日对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专访。

    连线专家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杨秀敏

    总参某设计研究所 所长 许正凤

    总工程师 吴向阳

    高级工程师 刘宜平

    问:人类自诞生以来,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防护工程在人类战争史上是如何发展的呢?

    杨秀敏:防护工程的发展形式始终都与战争形态密切相关。冷兵器时代,防护工程主要是高筑墙、深挖壕,抵御步骑兵进攻。我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典范。火药的发明,使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炮台、堡垒等要塞式工程成为抵御枪炮进攻的防护手段。随着内燃机和其他机械兵器的出现,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永备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阵地工程体系成为迟滞和反击敌机械化进攻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区,苏军依托阵地顽强抵抗,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上世纪40年代,核技术和火箭技术逐步成熟,产生了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远程核武器,使地下防护工程成为国防工程的主要形式,产生了抗核爆的深层地下坚固工程和地下指挥中心体系。防护层厚度400多米的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是这类工程的典型代表。

    问:为什么说信息化条件下的防护工程的意义更加重要?

    杨秀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进攻性武器杀伤威力成倍提高,这对作战指挥的稳定顺畅、武器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有生力量的生存安全构成了更加严重威胁,防护工程建设必须紧跟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断发展。我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未来战争对于我们而言,主要是防御作战,防护工程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武器装备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弥补武器装备不足,完善国防防御体系,加紧防护技术研究、加快防护工程建设步伐。

    问: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军事防护工程主要面临哪些威胁?

    吴向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侦察威胁和打击威胁。

    在对信息化战争的描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透明战场”这个说法。信息化条件下,各军事强国纷纷打造能够洞察对手一举一动的“火眼金睛”,侦察监视技术和能力持续提高,防护工程面临的侦察威胁可谓空前增大:

    一是看得更清。当前,光学照相卫星的分辨率已达0.1米,而且可以与合成孔径雷达、高光谱成像卫星等组成航天侦察网;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航空侦察可对重点区域进行长期监视;以GPS、卫星通信设施为代表的装备器材,使得地面侦察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二是识别更准。从海量的侦察监视数据中,提取目标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但图像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为高效处理数据提供平台,为分析、处理不同渠道和技术标准的数据提供支持,“大海捞针”变得易如反掌。伊拉克战争,美军中央战区总部中若干个大型屏幕上,约每2.5分钟即更新一次战场数据,近实时地构建出整个作战地区的全景画面。

    三是反应更快。在作战系统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侦察监视系统的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均可实现自动化,与打击武器有效融合,又可大大提高兵力兵器打击的反应能力。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从发现目标到打击摧毁,时间可缩短到10分钟以内,而无人机作战平台甚至可实现实时打击。

    刘宜平:在打击威胁方面,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样给防护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是打击的精度更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精确制导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攻击样式。如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在100千米外向伊拉克的一个水电站发射了两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结果是两枚导弹先后从同一个洞穿入发电厂,彻底摧毁了目标。

    二是硬毁伤能力增大。在这方面,钻地武器的发展尤为迅速。美国MOP炸弹总重约13.6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炸弹,钻地深度超过60米,因此也被吹嘘为“掩体终结者”。

    三是软杀伤的威胁日趋严峻。在“网络中心战”甚嚣尘上的今天,电磁脉冲武器和网络攻击武器能对防护工程内部电子设备、网络系统进行大规模毁伤,让对方的指控系统一时或长期瘫痪。

    问:我们已经了解到信息化战争中“矛”的锋刃,有没有措施能够避其锋芒呢?

    吴向阳: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息化条件下,侦察装备和打击武器再先进,也有其限制因素和自身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巧妙的手段便可让“矛”失去准头。

    潜形匿迹。在信息化条件下,可综合考虑三维空间、时间和电磁波谱等要素,采用全过程、多波段和高逼真度的伪装技术,使防护工程在对方眼皮底下销声匿迹。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灵活地运用欺骗伪装措施,隐真示假,以假乱真,使得北约侦察监视系统时常中招,昂贵的精确弹药准确地投向假目标。

    无中生有。根据真实目标的特性,大量设置假目标,使防护工程目标呈现出真真假假、亦幻亦真的景象,让精确制导武器无所适从,在攻击大量假目标中消耗战争实力。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制造大量武器假目标,内部安装与真目标反射频率相一致的频率发射器,给多国部队准确判明目标带来很大干扰。

    干扰捕获。现代高技术探测器不外乎通过光、热、电、声等途径获取信息,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干扰或捕获。伊朗通过技术诱骗手段成功捕获美国无人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问:防护工程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被命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何应对措施呢?

    刘宜平:矛愈利则盾愈坚。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软硬兼施”,确保防护工程“打不垮”“摧不毁”。

    所谓“硬”手段,是针对钻地武器和核武器命中打击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信息化条件下,防护工程应向更深地下发展。如美军拟建防护层厚度超过1000米的地下指挥中心,可有效抗击100万吨级核武器重复命中打击。另外,采用特制材料或多层复合结构设计的高强度遮弹层,以及应用消波与隔震技术等,也可降低打击效能,为防护工程添加一道道高科技“保护伞”。

    所谓“软”手段,是针对电磁脉冲武器和电子对抗技术等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瑞典的战略指挥中心工程主结构单元由全焊防护钢板件组成,对工程内部计算机和电子、电气设备能起到很好的电磁防护作用。

    问:能否为我们前瞻一下防护工程的未来发展前景?

    许正凤: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在侦察与打击一体化的威胁面前,单一使用“隐蔽”型防护和“抗力”型防护,已经无法应对雷霆万钧的攻势,必须增强防护工程体系内与外的关联融合,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这就是在防护技术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综合集成理念。

    具体来说,传统的防护工程体系一般只是工程个体的简单叠加,没有发挥体系内工程之间“1+1>2”的倍增效应,而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联成体系,将重要目标分散配置,即使一个节点被摧毁,整体功能仍然不受影响。美军的防护工程体系建设正在采取这样的建设思想。如有“地下五角大楼”之称的韦瑟山地下防护工程,其防护设施相当齐备。尽管如此,美军还是在马里兰州里奇堡地下隧洞和奥弗特空军基地另设有两个备用的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同时据报道,美军还在拟建一项分散式、多主体、有环形隧道网相连通的首脑指挥防护工程体系。这些都说明,构筑体系化的防护工程,正在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防护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团队名片  ■朱洪光

    构筑“地下长城”的“幕后英雄”

    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是从事全军国防工程和全国人防工程科研论证、勘察设计、立法审查等任务的重点科研单位。自成立以来,他们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重要防护工程、第一条水下公路隧道、第一个大型地下机库、第一条地铁防护工程等奠基性、开创性工程,以及西北核试验、三峡大坝、奥运安保工程建设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累计完成重点工程勘察设计项目2400余项、科研论证课题6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优秀设计成果奖210余项,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固的防御基石,被誉为构筑“地下长城”的“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