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前沿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事前沿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军事前沿

北空雷达某旅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闻调查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12-14

官兵奔向战位  王国波 

    潮头观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方式方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关键。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取决于人与装备的信息化水平。而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是标准化。2008年以来,空军着眼转型转变需求,出台了《空军人员岗位专业能力标准》和《空军装备质量评估标准》。

    ■标准犹如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为部队建设转型正方向、补短板、加后劲,推动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胡君华) 

    关于标准化,外军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联合作战的战争是地狱,而没有标准化的联合作战是真正的地狱。”

    2009年初春,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对抗,让北空雷达某旅结结实实走了一回“地狱”。

    演练临近,该旅亮出法宝——一套新研制的雷达情报组网系统。指挥员信心十足,对上级拍着胸脯说:“有了这套系统,什么情报都是囊中之物,绝对万无一失!”

    谁知,对抗进入白热化,雷达获取的情报信息竟无法传回指挥部,战况顿时处于劣势……

    “没想到,真没想到!”指挥部请来专家的会诊结论让这名指挥员直拍脑门:这套系统的先进之处,正在于把雷达、情报、通信等要素联为一体,可是由于标准不匹配,导致系统不能兼容,“撒手锏”反倒成了“花架子”。

    痛定思痛。该旅党委达成共识:没有标准的信息化,犹如登山无路、过河无桥!  

    壮士断臂,将标准化建设进行到底

    2010年,《空军人员岗位专业能力标准》和《空军装备质量评估标准》正式下发空军部队。该旅官兵对照条条框框自评,合格者竟寥寥无几。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有人不服:我干雷达操作员这么多年,拿过先进,受过表彰,难道仅凭这些标准就判定我岗位能力差?

    有人不解:我一个油机员,学那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标准有啥用?

    有人担忧:照这样的标准,再干多少年也达不了标。

    标准首推遇阻,该旅党委“将标准进行到底”的决心却更大了。为何?该旅旅长贾利军说:“这源于对部队能力现状的深切忧患。”

    2010年,该旅对部队现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大体检”。

    一圈走下来,问题一箩筐。部队战备值班因循守旧、警惕性差,个别人存在当“和平兵”思想;部队训练像赶鸭子上架,大呼隆,一锅煮;各营站人才资源不均、过硬教练员短缺。

    反躬自省,如醍醐灌顶,他们认识到:以前之所以对标准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归根结底是不敢对照标准正视自身差距,不敢丢掉原有的老模式。

    “没有‘壮士断臂’的勇气,什么转型都可能虎头蛇尾!”旅党委决心对旧习惯“动刀子”。于是,一场关于“标准”的再学习、再教育拉开序幕。旅常委分片分工,层层过筛子;挑选同系统骨干任达标组长,每天用2个多小时组织专项学习……

    随着对标准认识的深入,官兵的危机感、紧迫感越来越强烈。如今回头看,大家发现标准的推行就像一场地震,有人被震晕了,更多人被震醒:战斗力转变必须有标准牵引,有标准鞭策,这就如同“看着月亮够树梢,才能越够越高”。

    流程化设计,趟出标准化建设新模式

    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落实标准之初,该旅就如同山脚下的登山者,山峰就在那里,可如何到达,没有现成路可走。怎么办?他们横下一条心:自己去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旅绘制出的覆盖所有岗位的数百幅精细化流程图,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他们的经验做法将在雷达兵部队进行推广。该旅政委关利森感慨地说:“从标准到标准化,虽一字之差,要想跨过去并不容易,既要低下脑袋苦干,又要放开手脚巧干,如此才能趟出一条通往打赢之路。”

    在该旅指挥所,副旅长贾爱国拿出一套“旅指挥所主要战勤岗位空情处置流程图”。记者看到,一个个树状图将各个岗位的所有战斗操作贯穿起来,下达什么口令、什么时机下达,该和谁协同、怎样协同,均一目了然。

    贾副旅长告诉记者,曾几何时,他们战备值班程序不规范、职责不明确,有几次还因为贻误战机受到批评。为此,他们耗时一年,探索研究出旅、营、站三级异常空情处置程序,研发应用了《三级联动空情演练系统》,成功处置多起异常空情,受到了上级机关的肯定。

    说起流程化训练的好处,该旅某中心情报站雷达操作员刘伟超深有体会:“以前,即使值班几年的老操作员遇到特情也心里打鼓。自从实现流程化操作后,各种异常空情特性怎样,该如何应对,都有一套清晰的流程,连新上岗的操作员心里都特有底。”

    个性化训练,走出标准化建设新境界

    2011年8月的一天,该旅指挥所格外繁忙,屏幕上转场军机、民航飞机,密密麻麻。此时,一架“敌”机贴到了民航飞机的“肚子”下面,成功躲过该旅雷达监视,突袭机场。

    没多久,上级通报下来:这是一次不打招呼的异常空情处置演练,该旅处置不当。失败原因一目了然:指挥员对组网系统了解不透,人装结合不好。

    “有信息化装备,没有信息化素质,照样白搭!”透过这件事,该旅党委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在统一标准基础上,结合全旅上百个岗位探索“个性化”训练,量身定做指导性更强的操作标准和训练套餐,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填平官兵信息化素养的“洼地”。

    瞄准各战勤岗位核心能力,他们设置了数十个“个性化”训练课题,建立了图文并茂、直观易学的训练手册和资料库,分专业、分层次组织机上训练和装备全功能操作训练,为官兵规划了最便捷的达标路径。

    记者翻开某型雷达的个性化训练手册看到,他们围绕阴雨天、反气象干扰等多种模式设置了几百个评价点,每个战斗操作步骤、装备状态、参考数据都一目了然,既简单易学,又便于操作。

    对此,旅总工程师王恩堂告诉记者,以前全旅装备评估考核费时费力,几十个雷达站,光走一遍也得个把月。如今运用“雷达远程可视系统”和“网上兵器厂”,不但实现远程实时会诊,而且全旅各型装备的维护标准和操作流程,随时可在系统中进行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查询。

    “可以说,该旅学标准用标准中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反过来助推了标准更趋完善,为其他部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空军军训部一位领导这样评价。

    北国初冬,天高云淡。记者登上雷达站,仰望蓝天,我们眼前这片宁静祥和的天空,在雷达官兵眼中却不平静。随着一声警报,他们一跃而起,奔赴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