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维修能力建设与部队保障需求无缝链接;人才队伍全面加强,维修能力大幅跃升;制度机制不断健全,精细化管理、精确化保障逐步实现……深冬,第二炮兵装备部组织召开的装备维修能力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亮点频闪。
设计清晰可行的“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装备维修能力建设,如何实现这个“大的发展”?
认真总结过去,才能更好面向未来。近年来,第二炮兵装备战线始终把保持装备性能状态、加强维修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的战略工程,以提高装备核心维修能力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维修保障能力建设的“蓝图”。
组织开展大修体系调整优化,明确多个大修机构和部队修理机构的功能定位、任务分工,全面推行专业化、规模化定点大修。仅用3年,他们就基本建成了具备多种型号导弹武器地面设备和关键部件自主核心修理能力的大修体系。
如今,从平时维修、延寿整修到战时抢修,维修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装备维修体系日益完善,维修能力建设与部队保障需求实现无缝链接。
在此次现场会上,第二炮兵装备战线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如何深化推进战略导弹部队装备维修能力建设”深入研讨、集智攻关,设计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深化推进装备保障军民融合,不断提高层次、拓展领域、创新模式,逐步实现第二炮兵装备保障全领域、全系统、全方位的军民融合,进一步健全完善平战一体、快速高效的维修保障机制;适应新的形势任务,整体提升战略导弹武器核心维修能力,维修范围向全型号、全系统覆盖,修理能力向平时具备主战装备定点独立大修能力、战时具备多方向支援保障能力和快速实施伴随保障跨越。
科学理念指引方向。有关专家认为,这张着眼战略全局的“路线图”,必定换来维修能力建设的“满堂彩”。
维修保障瞄准作战“靶标”
装备维修保障训练,过去曾面临培训渠道少、方法手段缺、职业技能鉴定难等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装备维修能力的提升。
“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体现在部队军事实践领域,最重要的就是以作战需求为导向。”通过学习十八大精神,第二炮兵装备战线形成共识:必须始终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突出装备维修保障训练这个重要抓手,全面提升维修保障能力。
天南地北,一幅幅第二炮兵装备维修的生动景观映入记者眼帘:仿真训练系统广泛应用,装备维修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开展得如火如荼;所属院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一大批部队急需的关键技术人才走进校园加钢淬火;装备部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建立10多所军地联合培养站,源源不断接收部队维修骨干跟班见学;每逢实弹发射和装备整修等大项任务,基层装备维修骨干与技术专家混合编组、同台保障。
追求无止境。他们把维修保障训练与部队实装操作、实弹发射、训练演练等任务有机结合,由部队自训向军地联训转变,实现了维修保障能力与部队整体训练水平同步提升。
维修保障人才方阵脱颖而出。目前,第二炮兵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导弹专家和总师为龙头、以技术尖子为中坚、以技术骨干为主体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队伍,为导弹装备核心维修能力跃升提供了人才支撑。
为每一枚导弹贴上“合格证”
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性能状态。按照科学管装要求,遵循装备维修规律,大力加强装备维修制度机制建设,是第二炮兵部队实现维修管理精细化、维修保障精确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第二炮兵制定修订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法规制度40多部,装备修理规范、维护保养规程、抢修手册等2800余册,涵盖主战与保障、平时与战时、计划与执行等各个方面,成为科学管修、依法治修的“参照系”和“度量衡”。
记者在第二炮兵某部导弹维修现场看到,一个导弹武器部件,从拆分、检测、再装、单元测试,到最后的组织验收,必须经过维修单位、生产厂家、装备研究院、军事代表、武器使用部队5个关口严格把关,无论哪一关发现问题,都必须“归零”,确保每一枚导弹都贴上“质量合格证”,剑随令出,随时能战,战之能胜。
2012年12月初,第二炮兵推行装备维修机构和能手考评办法,建立健全考评内容、标准和方法体系,实现能力考评经常化、等级评定制度化、晋级考核规范化、激励措施配套化。
这些制度机制如同无形的指挥棒,引领导弹维修保障群强势出击、收放自如。在大山深处,保障群紧贴部队作战部署靠前整修,第一时间使发生故障的导弹武器“起死回生”,重新投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