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华南腹地,天寒地冻,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油料保障演练正在广空某场站进行。
与过去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不同,演练在“静悄悄”中进行。该场站依托信息化油料管理和保障系统,通过油料作业控制平台“一键启动”,为战机发油、补油全部自动操作。片刻,数十架不同类型的战机呼啸着腾空而起,直插云天。
空军后勤部着眼现代化战略空军发展需要,全力建设多机种保障基地,如今,一个适应未来空战的后勤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飞行场站向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转型
几年前,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空军后勤保障人员的面前:未来空战,单一机种的对抗将让位于多机种的系统对抗。然而,空军传统场站的基本特征却是:一个场站只有一个机场,一条跑道只能保障一种机型。
空军机关果断决策:航空兵场站保障必须以基地化为目标,向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转型,成为各种机型空中行动的基本依托和指挥、控制、保障及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作战实体。空军后勤部经过调研论证,着眼空军“全国部署、全疆到达、全域反应”,突出飞行保障这个中心,拓宽机场保障功能,提高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
他们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率先对担负重点保障任务的机场进行大规模改造。过去的飞行保障指挥室,相当于传统的值班室。如今,改造后的指挥室已具备指挥控制、信息集成、安全监控和指挥训练“四大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指挥中枢。
2007年9月的一天,数十架不同机型飞机在某机场成功起降,标志着空军首批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建成,场站由只能保障一种机型向同时具备保障多个机型转变,保障模式实现历史性跨越。
天空依旧辽远,跨越仍在继续。次年,在空军新建成的某多机种保障基地,一支支保障分队保障有序,不同型号的战机交替升空,上演了一幕信息化条件下协同作战的多机种、大容量、高强度持续保障的活剧……
经过几年努力,空军场站基地化建设获得一次次关键性突破,多个综合保障基地和多机种保障基地陆续建成,上百个基本任务保障基地、备用保障基地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一张全国科学布局的机场网基本成型。
实战化飞行保障练硬“隐形翅膀”
“实战化练兵、规范化组训”,新的保障基地建成后,他们在航空兵保障基地将后勤与战勤、装备保障“绑”在一起训练,将40多个专业、100多个工种无缝衔接,开展“全领域全员额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用实战化飞行保障训练练硬“隐形翅膀”。
数九寒冬。我机场突遭“敌”空袭,指挥员一声令下,由军民联合组成的机场排弹抢修队快速冲进火海,排出未爆弹、恢复道面和供电、布置应急航灯,很快,机场恢复如初,一架架战机腾空而起迎“敌”作战。空后机场营房部领导介绍,过去机场抢修需要多个机场力量10余天才能完成,通过自主研发新型抢修装备,建立军民融合式保障机制,困扰空军后勤保障的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样,面对断电灭灯、鸟撞飞机、道面异物扎破轮胎等飞行安全隐患,空军后勤经过几年艰苦努力,自主研制了包括机场道面异物监测、飞机拦阻网、机场助航灯光等机场保障安全运行监控系统。这套系统能发现机场跑道5毫米大小的螺钉,原来检查一次飞机跑道,需要出动20人,花费近1小时,现在这套系统检测跑道只需1人操控,2分钟就能对整条跑道检测一遍,并能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某场站飞行保障指挥室的监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红色方框,原来是一群鸽子正在机场周边盘旋。探测设备迅速锁定目标,并自动跟踪,紧接着,驱赶设备发出鸟类悲鸣声。不一会儿,红框消失在屏幕顶层框外,这群鸽子被成功驱离。新研制的机场鸟类探测驱赶系统,实现了自动探测和自动驱赶一体联动。探测设备1秒扫描一周,并将鸟类位置信息,实时传送给驱赶设备,驱赶设备自动跟踪,发出聚能声波,定向驱赶,过去扎稻草人、放鞭炮的驱鸟模式正被现代科技所替代。
战场上,一分一秒都可决定战争的胜负。以往,场站飞行保障值班员下达计划要拨打多个电话一一通知,现在依托飞行保障综合系统自动完成,经首长审批后网上一键发布到各保障分队,大大缩短了飞行保障反应时间。
前不久,某场站举行信息化条件下油料保障演练,油料化验员通过自动化验仪器对油品进行自动分析化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化验结果,操作员轻点“启动收油”按钮,油泵和阀门自动进行收油作业。随后,装满航油的加油车从油料保障中心向战机驶去……
一架架战鹰注满新鲜“血液”,加力,起飞,向远方飞去。
飞行员“乐享”后勤保障新成果
飞行员是空军战斗力的主体,不断增长的作战需求牵引着航空卫生保障向飞行员聚焦。
2009年6月,经总部批准,空后正式组建了5个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构建了“空军总医院、航空医学研究所——区域性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航空兵部队卫生机构”三级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体系,开展应用载人离心机、飞行错觉等系统的航空医学训练。
高性能战斗机装备部队后,飞行人员高过载、高发飞行错觉、高度心理应激等航空医学问题突出,传统航卫保障模式已难以适应作战训练。针对这些问题,空军后勤系统创造性地进行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体系建设,将航卫保障模式由“健康维护型”向“能力促进型”转变。
空后机关有关领导介绍,为适应空军飞行训练模式改革,科技人员刻苦攻关,研制出一大批航空医学科技成果。
随着飞行远航食品、生理排泄收集装置和新一代空勤服装系列的研制成功,一举解决了第三代战机远程奔袭作战空中生活保障的后顾之忧。飞行员抗荷服、代偿服的研制与应用,使飞行员战斗力水平空前提高;载人离心机的建设、特殊视觉功能检查仪的研制配备等,为高性能战机飞行人员医学选拔、鉴定、矫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科学依据;生理遥测装置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掌握航空医学遥测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在某场站焕然一新的航医室,建有飞行体检室、诊疗康复室、航空生理训练室、航空心理训练室和远程医学站等,能对空勤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检室里,张贴着“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从这里走向战场”等标语,飞行员将双手放入“快速生理参数检测仪”的检测区,10秒钟后,显示屏显示出飞行员的心率、体温等6项生理数据。工作人员介绍说,飞行员起飞前都要进行各项身体和生理检测,过去这6项检查需要医生近20分钟才能完成。
如今,飞行员吃饭“大有讲究”。某场站空勤灶组织饮食保障时,每次都根据不同的飞行任务特点,为飞行员提供不同的膳食。部队进行高空飞行,飞行人员的主食是烤面包、米饭,还有巧克力,这些食物含糖高、易消化;夜间飞行课目,就要增加猪肝炒胡萝卜,这道菜富含维生素A,能帮助提高飞行人员的夜视能力;跨昼夜长时间飞行,飞行人员的餐桌上又多了咖啡、绿茶等饮品,以提神醒脑,甚至还为每人准备了在空中便于食用的特种食品。
几年来,空军后勤深入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积极探索航空兵场站现代后勤建设路子,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据了解,空军90%以上的场站跨入了战斗力建设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