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大观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兵器大观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兵器大观

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使用水下机器人勘探 无人缆控作业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4-02-14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记者罗沙报道:记者13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我国近日首次在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成功实施水下机器人——“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水下机器人的观测,中国大洋科考扩大了两个热液区硫化物的分布范围,了解到碳酸盐区的分布特征。这些精细资料将对我国在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后续科考工作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据了解,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搭载的“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分别于1月27日、1月29日、1月31日、2月1日和2月2日进行了5次下水作业,其中4次取得成功。作业中,“海龙”号充分发挥调查精细的特性,为我国摸清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硫化物情况提供了良好的设备保障。这也是“海龙”号在“大洋一号”船本航次任务中首次进行与母船配合情况下的自动寻线跟踪模式作业。

    海底热液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海底,像“烟囱”的形状堆积起来,因此,被形象地叫做“黑烟囱”。

    在下潜中,“海龙”号不仅观测到了“黑烟囱”、盲虾和鱼等热液区生物,还扩展了死亡“烟囱体”的分布范围。在非活动热液区,通过水下摄像和照相,了解到热液沉积的分布范围,观测到热液沉积的分布特征,为海底摄像资料的后续解读提供了参照。在最后一次作业中,“海龙”号除了观测到碳酸盐的“烟囱体”,而且还成功取出一管水样。据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本次作业的高精度定位,实时精确控制观测、照相、取样等能力是常规调查手段难以达到的。

    此外,在作业中“海龙”号的机械手、取样器、温度计等曾在水下出现异常。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系统开发师吴超解释称,这可能与设备年头长、个别零部件不太好用有关,也可能与作业时长有关。本航段“海龙”号已突破近底连续作业8小时的纪录,而以往水下机器人近底工作时间基本都在三四个小时左右。针对取样器和机器手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已制订多套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