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大观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兵器大观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兵器大观

博士后军代表廖平:主管上千套二炮关键设备合格率100%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8-29

廖平(左三)带领军代表与生产厂家、科研单位人员联合攻关。张建刚

    题记:“鸣镝”,响箭。古时那一枚枚呼啸的响箭曾威慑敌胆。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某些大国的武力威胁、恫吓,毛泽东曾从容赋诗应对: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夜色已深,万籁俱寂。在某国防科研单位院内的一座小楼里,一位上校军官端坐在计算机前,凝神思考一份应用最新信息技术提升导弹突防能力的建议……

    他就是第二炮兵驻某地区军代室总代表廖平。自从13年前走上军代表岗位,这位第二炮兵首位拥有博士后经历的军代室总代表,就时刻在思考如何立足本职岗位,推动部队加快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这一重大课题。

    这些年,他奔走在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第一线,潜心研究各种最新技术资料,让自己的思想跟上军事变革的飞速发展。

    凝眸十载结硕果,伴随着一声声耀目的“地火天雷”,一枚枚导弹如“鸣镝响箭”穿空慑敌。由他主管研制、生产的多个型号数十个品种上千套产品的关键设备,全部按期完成,一次开箱及交付合格率均达100%,参加批抽检靶场试验实现零故障。

    与这些突出的工作成果相伴随,一份份论证严谨的技术咨询报告和发展建议也显露价值,为领导机关进行武器装备发展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4项,他本人也被评为第二炮兵“十大砺剑标兵”。

    当失败把新装备研制逼入绝境,他用坚韧不拔的努力带动大家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新型作战力量催生助产

    2007年的圣诞之夜,对于享受和平生活的城市少男少女们是个欢乐的日子,而对于顶着呼啸的寒风参加第二炮兵某型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廖平和某研究所的领导、总工程师来说,却是一个苦涩的日子。因为刚刚进行的发射试验传回的数据表明,新装备的其他部分都很成功,唯独他们负责的那部分弹载关键设备出现故障。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另一项型号的发射试验也是因为他们所负责的关键设备出现问题而失败,原因至今还没找到。

    连续两次失败,让当时还是军代室副总代表的廖平心情格外沉重,他知道:新装备是打造新型作战力量的物质基础,是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必须尽快查明故障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就要拖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后腿!就在他心急火燎想找某研究所领导和总工程师探讨失利原因时,却发现他们都不见了。廖平不顾夜黑天冷,到处寻找,最后终于在靶场外一个偏僻的小饭店找到他们,只见低矮的小桌上胡乱摆着几碟小菜,他们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借酒浇愁。

    对于他们此刻的痛苦,廖平十分理解,几年来为完成这两个型号的研制,科研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也取得了不小进展,但连续的试验失败,却把研制工作逼入绝境,如不能尽快闯过这一关,就可能被迫下马,前功尽弃。但苦恼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走上前对大家说:我们负责的这部分是新装备最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部分,遭遇失败难免多一些,但失败越多离成功越近,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就能让研制工作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席话让大家走出了沮丧。他们回到办公室坐在一起认真分析查找故障原因,研究验证排除故障的措施办法……说着议着,竟至东方既白。

    接下来的几个月成为廖平走上军代表岗位以来最紧张忙碌的时期。两个型号装备故障的查找定位归零工作几乎同时展开,廖平带着军代室同志与研究所科研人员一道在两条战线连续奋战。为查找第一个型号装备故障原因,他们建立了“故障树”,确定了24个可能的故障点,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40多场试验。而第二个型号装备确定的故障点更多达40多个,要进行60多场试验,而且要奔走多地才能完成。紧迫的工期、巨大的工作量、“大海捞针”般艰难搜索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耐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给两型装备研制带来巨大困扰的关键问题终于先后查清、解决。

    这年6月,第一个型号装备率先迎来靶场试验,导弹精确命中目标。12月,第二型号装备也到了一弹定生死的时刻。发射结束后,遥测数据传回:圆满成功!靶场一片欢腾。

    责任感化作燃烧于胸的一团火,推动他快速实现专业上的“漂亮转身”——

    在新装备科研中“打得赢”靠不断学习

    在第二炮兵装备部军代室总代表的名册上,廖平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然而近几年,他在许多场合却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看重:

    一种新型号武器装备即将进行靶场试验,在现场的上级领导想找位专家,更深入地了解新装备信息部分的技术原理、作战性能和发展前景,周围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廖平。找来一试,果然讲得通俗易懂,切中要害;

    部队即将接收新装备,先行组织骨干培训,找专家上课,也愿意找廖平。因为他讲得贴近部队实际,针对性强,不仅介绍装备构造、性能原理,还讲操作使用、维修保障需注意的问题……

    几家为国防服务的电子信息科研单位,人才济济,专家云集,可每逢制订重要科研规划时,领导总是交代有关人员把规划草案拿给廖平看一看,请他帮助把把关,提提意见……

    廖平如此被人看重,靠的是真才实学。然而,他初上军代表岗位时,却是另一种境遇。

    当时,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幕刚刚拉开,第二炮兵部队也迈开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步伐。戴着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硕士头衔走上军代表岗位的廖平,踌躇满志,想好好干番事业,然而却碰了“钉子”。那是在军代室与某科研所为即将上马的新装备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召开的技术分析论证会上,围绕技术方案,廖平根据未来信息化作战需求,提出了一些大胆新奇的创意。谁知,他刚一说完,一位科技专家就毫不客气地说:你说的那些都不现实,这个领域你不懂!年轻的廖平顿时面红耳赤。他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这个项目所涉及的电子对抗方面诸多新技术,他确实不懂。尽管他从内心感觉自己提的意见方向对,但却拿不出科学论据来说服专家。

    专家的话,不仅强烈刺痛了廖平的自尊心,更引起他对如何履行好军代表职责的深深思索:装备是作战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负责装备研制的军代表是打赢的“第一战位”。要让装备研制更好地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军代表决不能只满足于当个“监工”,必须学习和掌握更多信息化知识,才能在装备研制生产中赢得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导权,用创新的思维和工作为加快部队的战略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于是,一场新的“攀登”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和节奏展开了。2000年,他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报考某电子工程大学,开始在职攻读物理电子专业博士学位。4年里,他不仅照常完成了5次靶场试验和其他军检验收任务,而且迅速掌握了本专业知识,进入课题研究,承担了被称为电子信息装备“心脏”的“微波管电子光学系统CAD”软件研究。仅一年多时间就取得成果,其模拟和运算的精度达到国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对我国电子制管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套软件至今还在业内应用。他撰写的博士论文也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评委答辩。

    2004年9月,也就是获得博士学位仅仅数月,廖平又受邀进入某国防科技电子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开展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已在某型号装备上得到应用。

    这些年来,廖平结合工作广泛学习数据通信、电子对抗、航天测控、火控雷达、精确制导等众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增长的信息化知识,不仅为他赢得更多尊重,更让他在装备研制遭遇困难时,能拿出高人一筹的对策办法。

    他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质量问题,但他花费更多心血的却是把先进管理制度引入军工企业——

    实现科学管控方为提升装备质量治本之道

    这些年,凡与廖平打过交道的军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都对他在装备质量问题上把关之严格,态度之较真有过充分的领教。

    一次,某产品设备进行湿热环境试验,设备一个配重块表面出现一点污迹,研制单位认为是小事,把污迹擦掉就行了,不影响质量。可廖平不同意,坚持要求必须把污迹的性质、产生原因、可能给装备带来的影响弄清楚。后来的一系列试验发现:这块污迹是材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渗透的杂质,会造成腐蚀,影响装备寿命。研制单位再也不把它当小事,改进了设计。

    廖平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自己对此却并不满意。他认为:把好军品质量关,不能单靠个人的责任感,军代表也不能满足于为企业充当“质检员”“救火队”,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精确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制度,这才是治本之道。

    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他的信念。当时科研人员进行装备试验时,电源模块出现短路现象,运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发现是一微小金属颗粒物掉入绝缘子孔所致。进一步调查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厂家在研制生产过程中没有控制质量的必要制度,本应设置高倍显微镜检查程序,却没有设置。因此,在处理这起质量事故时,他没有简单追究当事人责任,而是引导厂家举一反三,深入查找在军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元器件选择、检验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影响质量控制的制度漏洞,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能覆盖全过程、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精细化质量控制制度。

    近几年随着部队向信息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承担为部队研制新装备的科研院所和厂家也不断增加。廖平把帮助初次承担军工生产任务的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他系统搜集整理近年军工生产发生的质量问题,建立质量问题处理数据库,编写典型质量案例警示集,到这些单位给干部职工上课,宣讲抓好军品质量的意义、剖析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教训、推广科学管控质量的成功经验。

    面对军事变革舞台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攻防博弈,他头脑中那部“搜索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

    把推动转变视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去年底,两份来自基层的报告,引起第二炮兵装备部领导的注意。一份是关于部队“十二五”装备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建议、一份是关于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所需技术支撑的论证报告,两份报告的作者都是某军代室总代表廖平。

    让装备部领导感到既惊喜又有些意外的是,这两份看上去题目很大的报告,不仅有对部队未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准确分析,还逐项列出了当前部队发展信息化,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所需的各种关键性支撑技术,以及国内一些高端科研单位对这些技术研发进展情况。他甚至还在报告中具体开出了哪些科研单位可以提供哪几种关键技术的详细“菜单”,供领导机关选择。

    这两份极具参考和实用价值的报告不是廖平拍脑瓜想出来的,而是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花费数月心血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几乎跑遍了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单位,同权威专家座谈、向科技情报部门请教,逐个研究室、逐个项目组了解技术发展情况,反复研究修改,从而为领导机关提供了这两份“及时雨”般的报告。

    维护国家安全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廖平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军代表不能成为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部队当好“战略参谋”和“技术顾问”,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尽一份历史责任。为此,他头脑中犹如装了一部“搜索雷达”,一刻不停地搜索着、思考着:

    ——某型号装备靶场试验成功,许多人为之庆祝、高兴时,廖平却在思考:未来导弹攻击不可能在如此单纯的电磁环境下实施,必须尽快设法提升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突防作战能力。不久,一份改进装备设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这一型号装备综合抗干扰能力的建议提交到有关部门;

    ——有段时间,运用国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提高武器精度成为热门。廖平却通过冷静分析这种技术选择在未来战争中所面临的极大风险和卫星干扰技术发展情况,写出了“卫星干扰技术及其对武器系统影响分析报告”,给这种做法及时敲了警钟。

    据统计,近年来廖平已先后向上级领导机关提交了10多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为部队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作出贡献。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头脑中那部“搜索雷达”仍在加速运转,因为他知道,他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

短评:知责任方能有作为

    第二炮兵某军代室总代表廖平之所以能为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作出突出贡献,源于他深知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历史进程中所肩负的责任。他的成功实践说明,知责任方能有作为。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解决我军建设两个“不相适应”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军官兵的共同努力。

    廖平的事迹说明,增强责任感的核心之点在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同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战略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主线,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贯穿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和各领域。无论是以信息为主导,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还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官兵素质、创新管理,还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每项重要工作都与广大官兵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不管是哪条战线、哪个军兵种、哪个岗位都不能置身其外。

    对于广大官兵来说,推动这一历史进程,应像廖平那样努力学习,使自身素质跟上转变的要求,高标准干好本职工作,积极为推动转变做贡献。只有真正认清自己在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中的使命和责任,把思想认识和聪明才智都聚焦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这个根本目标上来,以极大的责任感、紧迫感加紧学习和工作,才能聚沙成塔,涓滴成流,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加快这一历史进程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