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大观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兵器大观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兵器大观

越南等南海相关国家或效仿泰国建立航母编队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8-23
摘要:据俄罗斯军事周刊《但是》8月16日报道,世界武器市场上正在形成的局势为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米格-29K舰载机的外销订单有望持续增加,保证公司生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美竞争对手的逐渐退出,以及中国军力的持续增长刺激了亚太邻国对航母舰载机的需求。
 

泰国海军“差克立·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

 

  作为航空母舰,本舰的吨位更小型化了,满载排水量仅 l1485吨,比“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几乎缩小了 l3,成为当今世界上排水量最小的航空母舰。

 

  据俄罗斯军事周刊《但是》816日报道,世界武器市场上正在形成的局势为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米格-29K舰载机的外销订单有望持续增加,保证公司生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美竞争对手的逐渐退出,以及中国军力的持续增长刺激了亚太邻国对航母舰载机的需求。


  俄刊称,今年世界武器市场上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是印度公布126架多用途中型歼击机采购招标项目的中期结果。欧洲“台风”和法国“阵风”进入“决赛”,美国、瑞典和俄罗斯战机被淘汰出局,这对米格公司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甚至令人对米格-29和米格-35今后的生产前景产生疑问。毕竟在苏联解体之后,在世界武器市场上最为畅销的俄罗斯航空装备无疑是苏-27和苏-30系列重型歼击机,特别是向印度大量出口的苏-30MKI/MKM/MKI(A)飞机,而米格-29的出口规模则小得多。但是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对更轻巧更便宜的米格-29系列飞机的需求在迅速增加,目前米格公司的订单规模已有大约90架,发展前景开始看好。


  影响米格公司前途的重要事件是印度海军采购总计45架米格-29K歼击机的两份合同,分别为16架和29架。截止到今年8月初首批订单中的11架已经交付,剩余5架也将在年底前供应。尽管搭载米格-29K舰载机的“维克拉马蒂亚”号(也译作“维克拉马迪特亚”号,即俄罗斯“赠与”印度的“戈尔什科夫”号二手航母)航母暂时还在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企业船台内改装,但是印度海军飞行员已经开始积极使用米格-29K舰载机,总飞行时间已经超过了1000个小时。印度人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这在苏-30MKI合作项目中就已令俄罗斯人叫苦不迭。印度的算盘是尽量在保修期内“榨尽新飞机的所有汁液”,通过密集使用检验装备性能,及时发现缺陷,及时提出意见。缅甸订购20架各型米格-29飞机的合同也对米格公司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中4架飞机来自俄空军现役装备,16架飞机由米格公司重新生产。现在已经供应了3架,另外3架在今年8月初已准备好交货,目前公司总装车间内还在为缅甸组装另外5架米格-29。另外,叙利亚也采购了24架米格-29M/M2飞机,实际上是米格-29K的陆基版。这样算来,截止到今年8月初,米格公司按照合同义务应当交付的飞机数量已有71架。不久之后俄海军还将签署24架米格-29K舰载机采购合同,从而使公司订单总数增至95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规模都令人鼓舞,它至少能保证公司满负荷生产到2014-2015年。这里面还没算上印度62架米格-29B升级至米格-29UPG的工作量,这种现代化改进不只是要安装新型雷达、机载设备和发动机,还要维修和改进机身。现在米格公司总装车间内有两架印度飞机正在升级。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将由印度航空修理企业完成,俄罗斯米格公司将只供应相关部件。


  俄刊称,苏联解体后米格公司遭遇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大批量生产任务的匮乏。主要原因是苏联时期米格-29大量对外供应,苏联解体后又生产了一些飞机,而俄空军已经没有能力采购,结果造成了大量技术半成品的积压。据个别统计,已经制成的机身数量超过100架,这些储备足够满足所有客户直到现在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外国客户接收的就是这种实际上已经老旧的新飞机,尽管所有技术半成品的机身寿命为零损耗,尽管配备了新的机载系统和发动机。阿尔及利亚空军采购的34架米格-29SMT/UB战机最终因质量问题而退货就是明证。因此米格公司在为印度海军制造米格-29K舰载机时使用了新的机身,含有大量的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能够适应海上侵蚀环境。加上舰载机机身需要使用折叠机翼,因此在履行印度海军合同时米格公司根本无法使用技术半成品,被迫从头至尾严格按照完整的生产周期制造。另外,米格-29K舰载版机身和设备还应成为陆基版新型米格飞机,首先是米格-29M/M2的样板。因此,米格公司的发展定位成功转变为新型现代化飞机的批量生产。公司的中期发展前景可能将与米格-29K舰载机进军世界市场的步伐密切相关。毕竟俄海军在采购24架米格-29K之后,还有追加相同数量装备的优先选择权。而且,世界市场对米格-29K的需求显然不会仅限于印度采购的45架。

 

俄刊称,近期一些国家在航母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传统航母大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纷纷宣布削减计划。美国前防长盖茨声称美军航母编队过剩,新防长帕内塔宣称将削减航母数量。英国迫于财政压力被迫把“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建造数量由原计划的2艘减为1艘。法国同样最终将只保留一艘航母。目前在美欧国家中出现的这种趋势今后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但是其他工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可能会在2020年前决定建造或者采购航母,或者是能搭载歼击机的大型军舰。而决定日本航母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将是中国航母计划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快速发展的亚洲和拉美国家非常渴望建设自己的航母编队,印度在2020年前将至少拥有两艘新航母,分别是俄罗斯改装的“维克拉马蒂亚”号和印度国产航母,不排除印度海军届时实际上能得到两艘国产航母的可能,这样印军将会拥有3艘航母。因此可以预测,作为已经采购的45架米格-29K的补充,印度海军可能还会采购至少20-25架同类飞机。


  俄刊称,中国经济、工业、军事政治和军事技术的增长令人吃惊,今后十年内将成为决定亚太地区多数国家军事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今天已经开始显现,最为明显的实例就是越南,此前越南海军装备水平仅限于导弹艇级别,现在开始采购护卫舰级别的较大型战舰,同时大量采购潜艇,一次性从俄罗斯采购6艘636M型柴电潜艇。这实际上意味着越南准备在海军内部建设新的部队,尽管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很难顺利完成,而且代价高昂。但是,最近十年来越南一直在尽力增强军事技术和科技能力。如果说21世纪初越南军队从俄罗斯采购的武器装备每年仅有1亿多美元的话,那么到2005年就已增至3亿美元,而到2010年则高达10亿美元。现在越南军方的重点方向是实现海军的现代化,采购2艘“猎豹3.9”护卫舰、12艘12418型“闪电”级导弹艇、多套“堡垒”岸防导弹系统和6艘636M型潜艇。而且,去年底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已经开始认真研究打造本国航母舰队的问题,毕竟泰国早在1996年就已得到了一艘不大的航母。如果越南经济整体增速保持现在的水平的话,拥有航母不是不可能的。马来西亚也能从意大利或西班牙采购排水量在2-2.5万吨、能搭载10架歼击机的中小型航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为航母采购舰载机时很有可能选择米格-29K,毕竟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技术性能上,米格-29K都是最适合东南亚国家的。而且,米格公司保障这些飞机经常性现代化升级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这也是影响客户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升级项目包括装配有源相控阵雷达、增强发动机性能、进一步降低雷达和红外辐射特征,提高隐身性能。

 


  俄刊称,如果不算苏-33的话,米格-29K今后将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在航母甲板上滑跃起飞的舰载机(文章此处没有提及中国舰载机——译者注)。其他两种主流舰载机,美国的F-18E/F和法国的“阵风”,在航母上起飞都需要借助技术更加复杂的弹射器。毋庸置疑,今后10-15年内真正配备弹射器的航母更难流行。而且,米格-29K还拥有法国和美国舰载机无法比拟的绝对的价格优势,何况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感情上也不太乐意采购以前的殖民者美国和法国的装备。目前世界轻型和中型歼击机市场上正在形成的客观局势也对米格公司有利,因为能和米格-29强劲竞争的西方产品已经或很快就将停产。在此方面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可能是法国退出这个市场,2007年决定停产相当高效且又不贵的“幻影-2000”歼击机,拆除生产线,推出更先进更昂贵的“阵风”飞机予以替代。但是在过去的4年里,法国人未能签署任何一项“阵风”战机出口合同。尽管法国产品在巴西和阿联酋战机招标中优势明显,但这些国家最终也没购买“阵风”。现在可以确信地说,“幻影2000”退出市场是法国达索公司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


  美国F-16轻型歼击机虽然还在继续生产,但是与已经学会在低生产负荷下生存的米格公司不同,习惯了大合同的美国人可能不会零敲碎打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拥有大量F-35订单的洛马公司未必会过分看重金额不大的F-16出口合同,因此多少可以自信地预测,第4代战机中的畅销品F-16很快也将退出市场。剩下瑞典“鹰狮”产量更少,而且一直未能得到大的出口合同。其他西方战机,如欧洲“台风”、美国F-18和法国“阵风”,因为售价高达1亿美元或更高,竞争优势不大,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这样看来,国际市场上很快将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即唯一能够在不高于4500万美元的低价区间挑战米格-29的竞争对手将是中国F-10和FC-1“枭龙”歼击机,但是它们的生产仍将受制于俄罗斯发动机的供应。目前中国在组织自行批量生产8-12吨推力的航空发动机,成效并不显著。总之,俄罗斯总是能够阻止中国轻型歼击机在国际市场上对自己产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