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日本作家战争想象的背后
《掺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在日本出版界,公开讨论日中“钓鱼岛之战”已经不是什么禁忌话题
2013年的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纪念讲话中没有提及“永不再战誓言”。这也是自1994年以来日本首相的战败纪念日讲话中,首次没有这一内容。
此前在8月6日,原子弹轰炸广岛68周年纪念日,与当年侵华战舰“出云”同名的日本直升机航空母舰举行了下水仪式。它也是二战后日本最大的战舰。
7月29日,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东京讲话,暗示日本应该效仿二战爆发以前德国纳粹政府的做法,“不知不觉地”修改宪法。
安倍内阁目前正在推动修改涉及修宪程序的宪法第96条,以降低修宪门槛。最终,他希望修改宪法第9条,即日本永远放弃发动战争这一国家主权、永远放弃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手段。
事实上,这一系列行为,都体现了日本国内右翼力量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持有的主张。特别是在东海局势动态引人关注的背景下,日本国内的一些好战分子,已经将钓鱼岛与上述问题捆绑在一起。
其例子之一就是2012年12月日本潮书房光人社所出版的《尖阁群岛海战—日本自卫队如何对战中国军队》(以下简称《海战》)一书。该书作者是曾任海上自卫队军官的中村秀树,他用文学形式虚构了中日在钓鱼岛爆发局部战争的景况。
除了对中国政府以及解放军极尽污蔑,中村秀树在书中着重体现了宪法对日本使用武力的限制以及日本国内对使用武力的不同看法,即他所认为的“日本和自卫队存在的、法律和社会制约等方面的问题”。他的观点代表着一批人的固执想法:只有突破这些限制,才能真正解决日本的安保问题。
同时,作为曾经的海上自卫队潜艇艇长,中村秀树在该书中对日本潜艇的运用以及对日本军事力量使用的构想,恐怕也值得中国读者和专业人士关注及研读。
幻想中的战争
《海战》一书,将2020年前后作为战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曾供职于海上自卫队情报部和防卫研究所的中村秀树在书中表示,尽量用贴近真实的信息进行想象。
中村秀树是活跃在日本媒体上的军事作家,曾著有多本论述日本潜艇问题的书籍,以及探讨法律对日本使用武力限制的著作。可以说,《海战》是上述内容的集合之作。
364页的小说,封面是浮出海面的自卫队潜艇正观察燃起熊熊大火的敌方战舰。
在中村秀树的想象中,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中国派出伪装为平民的部队在钓鱼岛登陆。赶来驱赶的几艘日本护卫舰和巡逻船与中国海军“青岛号”驱逐舰、“四平号”护卫舰爆发炮战并互射导弹。在中方先开火的情况下,双方都有重大损失。
这一冲突后,日本国内的和平力量占了上风,希望用“和平的法律手段处理”。这被作者评价为:“毫无意义的混乱和犹豫不决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由于事件的发展出乎意料地顺利,中方随后用特种部队袭击了位于钓鱼岛附近宫古群岛的航空自卫队雷达站、冲绳首府那霸的自卫队机场。
其中,袭击那霸机场的竟然是中国武警特遣队。他们用小型迫击炮、反坦克火箭弹横扫停放在此的战机。这样,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的空中警戒、反击力量几乎全部被摧毁。
中国空降部队随后搭乘伊尔-76MD运输机从福建出发,在宫古岛等地的机场着陆。
两架航空自卫队战机虽然升空拦截,但是由于受《自卫队法》约束不能率先开火,只好眼看着中国运输机降落。
中村秀树认为,根据《自卫队法》等规定,自卫队可以迫使侵犯日本领空的外国航空器着陆或飞离日本领空,防卫大臣虽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但并不包含攻击行为,只能给予警告。而之所以出动两架飞机,就是因为如果一旦其中一架被敌人击落,另一架就可以以正当防卫的名义进行攻击。
这样,在开战后一周,中国军队“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几乎整个先岛群岛—钓鱼岛、宫古群岛等的总称,包括有10万居民的下地岛,这个岛上有先岛群岛最大的机场。
小说开头部分,用了很大篇幅论述这种危机背景下,宪法、《自卫队法》对日本使用武力的限制,在作者的构想中,大多数情节都被推至极端情形,以凸显法律对日本安全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作者想象了很多情节来抹黑文官政府。比如在遭到“入侵”的时刻,很多议员回到选举区,最终拖延了防卫力量的使用,“他们对此次事态也非常缺乏危机意识”。
在充分展现危机与障碍之后,中村秀树笔下,经历了拖延、减少编制的日本自卫队反击力量,终于在开战三周之后出发。深受作者喜爱的自卫队潜艇,很快就以一艇击沉了两艘中国的现代级驱逐舰。
然而,日本舰队因为受到不能攻击中立国船只、飞机的限制,被故意使用民用渔船、飞机掩护的中国军舰、战机袭击,包括宙斯盾驱逐舰在内的十几艘军舰全军覆没。
按照作者的构想,在这场海战中,中国军舰的导弹攻击波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们一举突破由舰炮、对空导弹、“密集阵”组成的日本舰队防线。
而在描述潜艇指挥官英明神武形象的同时,作者把舰队的失败归咎于水面战舰指挥官:他错误地把强大的宙斯盾驱逐舰放在舰队最前方,使其无法和整个舰队融为一体。
在中村秀树的想象中,战事初期,整个区域的制海权、制空权都被中方控制,后者还专门组成了新的机械化集团军进驻到这些岛屿。
怀念旧日本海军
《海战》一书中充满了对旧日本海空军的怀念。
比如,小说中最早应对“入侵”并因此被降职、最后扭转战局的大西将军,被描述为二战中大西泷治郎中将的远亲。后者是旧日本海军航空军的创始人之一、神风特攻队的主要负责人,二战结束时他以军令部次长的身份剖腹自杀。
在“钓鱼岛之战”中最早与中国海军开战并战死的巡逻船军官,其祖父则被描述为江田岛出身的旧海军士官。
成立于1869年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是二战战前及二战期间日本最有名的军事院校,在思想上灌输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培养出了多位二战中有名的日本海军高级将领。1945年日本战败后,该学校被撤销。
在书中,日本战舰也纷纷以旧日本海军的舰名命名,“想必那些海军迷们应该都能理解吧。”作者说。
如“赤城”,曾是日本最有名的大型航空母舰,在中途岛战役中被击沉。在书中,它和“出云”一样,是一艘大型直升机航空母舰的名号。
书中另一艘直升机航空母舰名为“加贺号”,同样与在中途岛沉没的一艘日本航空母舰同名。
“羽黑”,则是在瓜岛、莱特湾等海战中大出风头的重型巡洋舰,在小说中,一艘宙斯盾护卫舰用了这个名字。
“阳炎”级是旧日本海军最重要的驱逐舰型号,在二战结束时,19艘“阳炎”级战舰只剩下1艘。
“翔鹤”、“瑞鹤”也是二战时日本大型航空母舰的舰名。在《海战》一书中,这两个名字用来命名两种新型潜艇。
在作者想象的这场海战中,日本舰队被全歼后,两个月内双方处于相峙状态。日本潜艇在中国运输线上部署水雷,并使中国的“昆仑山号”登陆舰触雷沉没。
与中国特战队袭击那霸机场一样,日本用“瑞鹤”级潜艇驶近下地岛机场附近,上浮水面后用迫击炮在潜艇甲板向机场射击,使中国的歼20等飞机损失。潜艇的奇袭,使中方很快丧失了在这个区域的陆基制空权。
中村秀树为中方虚构了一艘“关羽号”航空母舰,它成为解放军在这个海域的唯一支柱。
一艘“翔鹤”级潜艇大显神威,不仅击沉了中方的一艘现代级驱逐舰,还使中方航空母舰失去战斗力。后者在向中国大陆拖拽的过程中,被“瑞鹤”级潜艇击沉。
日本潜艇甚至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潜艇对空导弹,击落了两架搜索它的敌方直升机。
在大反攻中,自卫队将反潜机装上了空空导弹,奇袭中国预警机成功,结果使这一区域的中国战机纷纷被击落。一艘中国海军的商级核潜艇也被击伤,被迫浮出海面投降。
最终,像战争第一阶段中国海军歼灭日本舰队一样,日本军舰用反舰导弹摧毁了中国舰队。
开战3个多月后,中国军队撤出了所有岛屿,“钓鱼岛之战”结束。
“自吹自擂的剧本”
在小说的后记中,中村秀树写道:“老实说,本书是一本自吹自擂的剧本。本书内容并未超出合理的想象范围,但笔者还是在该范围内描述了许多对日本有利的条件。如果本书反映的是作者的真实想法,那么故事的结局将变成日本无法夺回尖阁列岛和先岛群岛。”
由于中村秀树曾就职于海上自卫队情报部和防卫研究所,它对中方军力的描述,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日本军界人士的看法:一方面,中国海军经过多年建设,已在第一岛链内获得支配权;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海疆辽阔,现有的海军规模仍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同时,由于陆军为主的传统,海军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在日本方面,中村秀树认为自卫队在钓鱼岛方向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为了对抗苏联,自卫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北海道部署着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在与韩国接壤的对马岛,虽然没有战斗部队,但至少还有海陆空自卫队驻扎。”
同时,书中想象,在日本数量巨大的中国留学生和定居者给日本的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他们为中国军队提供情报,并在战时成为专门安抚被占领地日本居民的特工人员。
事实上,《海战》一书虽然构设了中日两军的战略和战术,但双方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显露的是日本军方人士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一个典型例证是,在《海战》全书中,决定战争进程和成败的大多是超乎想象的奇袭战。
比如,双方应对对方空军的办法并非进行空战,而是用特战队破坏敌人的机场:先是中方特战队渗透到那霸基地;后来则是日军用潜艇搭载迫击炮,摧毁了中国空军位于岛屿上的基地。
书中构想,中国对日本发动战争,是用看起来的偶然事件,掩盖精心策划的大规模进攻。而令人记忆犹新的是,七八十年前,日本正是依靠这种战略一步一步扩大了对华战争。
《海战》一书再次强调这种模式,可见它仍对日本军方人士具有深刻影响。
此外,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自卫队联合作战力量编成的规律:它们往往规模更小,但能够集中一点使用。
右翼势力推动修宪的借口
在中村秀树的想象中,爆发“钓鱼岛之战”时,美国除了给予日本情报支援,并没有提供其他援助。而俄罗斯、韩国、朝鲜也没有参战。这大概突出了中村秀树的“日本危机”意识—日本只能独立面对中国。
《海战》并非唯一论述中日“钓鱼岛之战”的日本出版物。比如民族主义作家丸淳一在2011年就出版了《尖阁群岛问题—国家存亡危机》,他的另一本著作是将普天间驻日美军基地问题视为日本民族独立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历史作家喜安幸夫则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出版了《日本中国开战:震荡的台湾海峡》、《新日中战争—夺回尖阁群岛》、《日中激战2010:东海舰队大决战》。
喜安幸夫早年以日本历史典故为写作内容,后转向关注台湾,曾著有《台湾武装抗日秘史》、《日本统治台湾秘史—从雾社事件到抗日全貌》、《台湾:四百年的故事》等。
在日本出版界,公开讨论日中“钓鱼岛之战”已经不是什么禁忌话题。
这些日本作者的共识是:钓鱼岛争夺的关键是日本在冲绳区域的军事基地。钓鱼岛面积窄小无法部署强大兵力,而且与这些基地的距离很近,很难在不占领它们的情况下,用海空军将钓鱼岛与冲绳诸岛分割开。
因此,这些作者认为,一旦开战,宫古、下地等较大岛屿才是争夺的焦点。在《海战》一书中,日军反击的重点也是这些岛屿。
不过,究其根本,这些右翼作家的最主要的矛头所指,还是日本宪法和法律体系对于日本使用武力的限制。如工藤隆哉的著作就叫做《尖阁群岛与亡国宪法第9条》,他认为正是由于宪法,使日本丧失了在钓鱼岛、独岛、北方四岛问题上的主动权。
目前在日本国内,“修宪派”与“护宪派”的交锋日趋激烈。如2013年5月日本和平宪法纪念日当天,各大报纸纷纷就修宪问题发表社论。
其中,《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改宪时机逐步成熟”。《朝日新闻》则针锋相对,认为应“正视多彩的民意”,多数国民反对修改第9条,认为它是“对过去战争深刻反省的佐证”,“改变这一条日本将走向军事扩张”,“将使亚洲国家更加警惕和担心”,进而指出自民党等改宪派政客的主张是“错误理解了多数国民的心情”。
而《读卖新闻》用7个版公布了自己制订的宪法修改案,此前该报在1994年和2000年已两次提出类似草案。
以“钓鱼岛之战”为借口,夸大日本面临的战争危机,正成为右翼势力推动修宪的主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