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学术交流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会员、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 协会在线 > 会员、学术交流

李直论文: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苏州国防教育资源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08-12-03

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苏州国防教育资源

 

                        李  直

 

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军事斗争的历史是苏州历史的重要方面。苏州历来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斗争资料十分丰富,既有辉煌成就和实战经验,也有遭受战火的破坏和惨痛的教训。对于今天来说,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摆在家门口的国防教育资源,值得我们永远关注、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

 

充分挖掘:明确有多少“家产”

 

苏州国防教育资源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特色。古老的东吴大地,是水乡泽国,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可以说是一座进行国防教育的“得天独厚”的、储量丰富的“富矿”。苏州国防教育资料积淀深厚,国防文化内涵丰富,其特质值得我们深度开掘。

 

早在一万二千年以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太湖流域有了三山文化,在发掘的5623件石器中有了进攻和防御用的石器。七千年前后,人类已定居于吴地,古代文明已经在这里拉开序幕。六千年到四千五百年前,苏州附近有了唯亭草鞋山文化,它证明这时吴地的先民们已经在这一水网地带种植水稻,已经能够建造房屋、纺织和制造各类器物等,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社会政治组织。这些先民们过去被称为“荆蛮人”、“南蛮人”,实际上正是这些“荆蛮人”开创了吴地文化!他们“断发纹身”、“释悍好勇”、“轻死易发”、“尚武好剑”之风强盛。三千一百年前,即商末周初时期,泰伯、仲雍“礼让”南来,在苏州附近的梅里(今属无锡)建立了句吴小国,一方面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麦作技术,另一方面带来了周朝制度中处理家庭、社会、国家关系的伦理道德思想。泰伯特别是仲雍,既“入俗”又“化俗”,使吴地的先民们从原始社会末期一跃进入奴隶社会。经过五百年左右的发展,到春秋末期公元前585年时,也就是寿梦继位时,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在泰伯仲雍“德化”的基础上,吴文化迅速发达起来,崇“礼”尚“德”成了这一时期句吴的主要治国理念。但是,自寿梦为吴王后,由于国力的不断壮大,崇“兵”尚“武”日渐兴盛。到阖闾时,想当“霸主”的欲望更为强烈。此时尚“武”争“霸”便成为吴国的主流治国理念了。从这个角度看,早期的吴文化主要是“武文化”。

 

阖闾和夫差都想“强国霸王”,这就驱使吴国卷入了争霸中原的战争,不惜动用中国最早的水师向北进伐。由于在争霸中耗尽了国力,吴国终于在建国六百多年后被越国所灭;到战国时越国又被楚国兼并;后来秦国又打败了楚、齐等国,统一了中国,吴地成了中央集权国家的一个县——会稽郡吴县;经过两汉,到了三国时的孙吴,割据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南北朝时,北方战乱,大量移民南来,江南一带经济、政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吴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原来的尚“武”转变为崇“文”;隋、唐以后,直至明、清,吴地成了中国最富遮地区,苏州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政治重地和崇“文”的代表性地区。但是,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吴地人民,尚“武”之风和军队习武之风仍然盛行,并一直发展着。这种风气和人文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武将文臣,成了吴文化及至整个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尚“武”之风的影响下,苏州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享誉古今、名扬中外的著名人物。这里只能例举一些主要代表。他们有:2500多年前就隐居吴地,著述兵法,向吴王进献被称为“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与孙武同时代,苏州城防总设计师,文武兼备,敢于直言,刚直不阿的伍子胥;战国时代的“四君子”之一,学识渊博,善于辞令,临危不惧,力主连横攻秦,后来封在吴地、申地(上海),治理申江,疏通水利的春申君黄歇;秦末在苏州举兵反秦,率江东八千子弟兵北上,破釜沉舟夺巨鹿,挥戈西向取关中,压制各路造反诸侯,威振中原的项羽;三国时被孙权封为将军,出身吴县,智取荆州,火烧连营,取得辉煌胜利的书生少帅陆逊;即使在南北朝民风转型时,苏州还出现了经历七位皇帝、六朝元老、任辅国将军加宁朔将军、的张永(公元410-475年),任云骑将军、授云麾将军的张充(公元449-514年)和任贞威将军、领左骁骑将军的张种(公元504-573年)。

 

隋唐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苏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后来更加繁荣,人才辈出。到了两宋,虽然积贫积弱,但引领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的人才仍然丰富多彩,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我认为还是军事家的,在西北屯田,实行新军制,巩固边防,抵抗西夏,做出特出成绩的文武双全的儒将范仲淹;潜心研究军事,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著成先于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讨论水战、火攻等战法和长蛇阵等阵法、介绍守城具、攻城具和各种武器的、实用性很强的《虎钤经》作者许洞(公元976-1015年);南宋时有戍边出名“忠勇”善战,与金兀术大战焦山、金山、黄天荡,取得大胜,后来定居苏州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出使金国,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的范成大;宋末驻守在苏州,坚决抗元,感慨山河破碎,悬念南宋朝廷,写下悲壮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明代,由于科技进步,火炮已用于战争。但我国东南沿海“吃紧”,倭寇入侵加剧。针对倭寇的袭扰,吴地军民奋起抗倭,其中有编写《筹海图编》和《江南经略》,提出万里海防概念和加强沿江守御的郑若曾;有负责围剿东南海寇,身为总兵,并编成《兵录》14卷,论兵方法、火药配制技术和介绍西方国家各种火炮知识的何汝宾;有反对重文轻武,建议朝廷整军经武,并编写有“郑和航海图”等珍贵资料、百科全书式巨著《武备志》的茅元仪;有受命御倭,在宝山、太仓、吴江等地,与苏州人民一起激战倭寇的山西长治人任环,使苏州的安全有了转机,军民共建的铁岭关和市郊敌楼,在抗倭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清军入关后,大江南北的志士,奔走呼号,坚决抗清,其中特出的有提倡以国家事业为己任,发愤写作《日知录》,强调绝不能“易姓改号”而“亡国”,更不能“人将相食”而“亡天下”,喊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演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学者、杰出思想家顾炎武。

 

鸦片战争后,苏州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更加强烈,出现了能正确评价中西文化的优缺点,提出“去中西之见”,“考证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的吴江人、天文学家王锡阐;主张“采西学”“制洋器”的木渎人冯桂芬;更的曾经编过《火器说略》,写过《普法战纪》,并在《西学大成·序》中大声疾呼:“测量、光学、电学、医学、兵法、矿务、制造、炼金类皆有用之学,有裨于人,有益于世。富国强兵即基于此学者”?直人王韬。可以说中国近代科学萌芽、成长之地就在苏州这一带。

 

到了现代,苏州人民积极支援五四运动、五卅运动。1925年,苏州就有了中共独立支部,张闻天等都在这里工作过,谱写了革命斗争新篇章。抗日战争时期,叶飞、刘飞等领导的新四军六团,后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由茅山地区东进,开辟了苏(州)常(熟)游击区,后来为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又派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来苏常,创建了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伪、顽势力,涌现出许多如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儿女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有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程和筹划发展高科技“863”工程的元老王淦昌、王大衍、杨家墀;有歼8-11总设计师顾涌芬;有银河仿真机的总设计师金士尧;还有出征太空的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苏州籍的将军目前就达36位,其中南京工程兵学院院长,编著《中国筑城史》,对中国古城市和未来中国筑城有祥细探讨的少将施元龙(吴县人);国防大学副校长,曾任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参加过上甘岭等战役的中将钱抵千(太仓人);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现《国家安全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主将,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的中将温熙森(常熟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1600余万字《中国军事文库》的上将吴铨叙(常熟人);还有沈阳军区司令员,率先组建首支蓝军团和全军第一支水陆两栖机械化部队的上将钱国梁(吴江人)。近年来,苏州人民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苏州军分区、苏州驻军一道,借助经济科技优势,打造国防建设强势,荣获“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得到了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充分肯定。

 

粗数以上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可以看出他们的国防情缘和爱国精神,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苏州人。苏州一直有尚武精神的传承。除了这些宝贵的国防教育资源外,在苏州地区保留至今的许多遗址、遗迹、遗说和纪念地等也是极其珍贵的国防教育资源。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密度之大、文化底蕴之深实属罕见。择其要者有:城区泰伯庙、泰让桥,常熟仲雍墓,苏州子城、古城、干将路、莫邪路、虎丘剑池,胥门、胥江、胥口、胥山,吴王南宫、太湖包山“夫椒之战”纪念地,穹窿山孙武苑、孙武子路、蒋墩教场山、拜将台、二妃墓、苏州新区孙武子桥、相城孙武墓、南浩街孙武纪念塔、昆山巴城的水寨军防、城南武城等;还有专诸巷、仓街、葑门敌楼、石炮头、觅渡桥机场等;苏州历史上还遭受过至少五次火烧,其中元末张士诚一次就把现在的苏州公园一带烧成一片废墟,称为“皇废基”。如果没有火烧,苏州国防教育的遗存还会更多。

 

苏州国防教育的“家产”确实是太丰富了,历史上的和近来实践着、发展着的都需要充分挖掘、充分关注。这些都是比金子还重要的家产!

 

深入研究:提升国防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

苏州国防教育的资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联系当前国防建设的实际,有几个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怎么看待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苏州诞生的《孙子兵法》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论述。孙子认为战争离不开政治,战争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一种非常手段,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和首要的因素。他在开头的《计篇》中就指出:政治是军事的五件大事和七件大计的第一件。他说:兵者,国之大事。……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五事);又说:“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计)。这两处为先提到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一方君主的开明。要判断战争的胜败,就需要从五事七计方面进行比较。这些重要的论述,谈的都是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和首要因素。只要能“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孙子的战争观,这就是比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的《战争论》早了两千二百多年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最流行的兵书,唐初传入日本,清代在欧洲流市,迄今已有22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各国刊印。美国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们的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西点军校作为学员的必修课。这部在苏州献给吴王的古典兵学名著,从多层面、多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集中展示了中国人高超的竞争智慧和浓重的人文关怀,它也是吴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苏州潜力巨大、先机无限的重要资源。如今孙子的思想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政治、外交、管理、教育、体育等领域,它的影响日益巨大,充满了生命力。“自古知兵非好战”。孙子的“慎战”、“不战”主张完全符合当代世界各国“和平”、“双赢”的发展要求,完全可以为共建和谐世界服务。让我们永运铭记,永保和平。

 

2.怎么搞好城防?伍子胥设计的苏州古城作出了榜样。古城是古代战争时期的产物,其作用主要是防御。公元前514年,吴国进入强盛时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勘察、督造苏州大城,最早称为“阖闾城”。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一说四十里,一说四十五里三十步),设水陆城门八座。大城之内又筑小城,周长十里,墙高四丈七尺,流传至今的盘门,水陆两用,世上罕见。苏州古城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伍子胥将它建在“龟背”上,可以防水患;又从上游开凿胥江,有计划引水入城,保证军民用水和排水;城内还设南苑、北苑,作为耕作之用,可解决战争时期的一部分口粮问题;整个古城由城墙、城门、护城河和双棋盘格局的古城区构成,其关键是城墙,如果没有城墙,就无所谓护城河和古城区。2500多年前,它是全国第一,2500年后的今天,虽屡遭兵燹,但城址仍留原处,并基本保持原格局,这也是全国第一。这样经过血与火考验的古城,美景仍在,真是价值连城。

 

3.怎么搞好国防?这可以从深入研究范仲淹治边安邦、抗敌保国的事迹中找到答案。他为了维护北宋统治,赢得战争胜利,在富国强兵、巩固边防、持久作战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他的国防思想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富国强兵”。他看到北宋“武备全无”、“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满腔热情,“自请边行”,经批准,先后到延州(今延安)、耀州(今耀县)、庆州(今环县、庆县)等陕甘一带,与韩琦等分管军事,迎战西北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政权——西夏统治者李元昊的军队。他根据自己从政、特别是指导战争和实施战争的实践,提出了“文经”、“武伟”、“文武参用”的主张,认为文治、武治都是为政治目的,当政治目的无法用“文治”手段实现时,就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文武参用是治国的两手,不能偏废。他强调要富国必须强兵;要强兵最重要的是增强军队战斗力。具体措施有:一是实行“严边城”、“实关内”的持久防务。坚守边城,敌人就不敢冒进,充实关内,敌人就不敢深入;二是利用险要之地,广筑城砦。先后相继修建了大顺城(今庆阳西北)、细腰城、胡芦砦、铁边山砦(安化)等29个城砦,连成一道屏障,有力地抵御了西夏军队的侵扰;三是置“营田”,用“土兵”。在边境城寨招募弓箭手和当地人入伍,在城寨附近耕种官田,且耕且战,平时务农,闲暇操练,并准许营田的农兵移家寨下,使他们同父母妻子一道守边,这样既增强了边防的经济实力,又坚定了战士们守边的斗志和信心;四是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搞好各族人民特别是羌汉人民的团结,巩固边防。他认为,对沿边党项族人民征讨,徒使“边患愈滋”,只有争取党项族广大人民,才能孤立李元昊,达到巩固边防的目的。他任延州和环庆路统帅时,都能“稿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对外逃的羌人熟户和来投顺的羌人,都给以土地、粮食,生活上加以照顾,把他们安置下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使“熟羌爱服,皆愿效死”,羌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迫使李元昊停战议和,西北边防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宁。范公逝世后,“羌酋数百人,哭之为父,斋三日而去”。范仲淹在巩固边防、开发祖国大西北方面的经验至今还值得借鉴。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不可能一、二次就解决,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不断地、越来越深入地探讨,苏州国防教育资源就一定会越来越凸现。

 

科学利用:进一步推进国防现代化

和“双拥模范城”的建设

 

    苏州国防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鲜明的个性,在全省仍至全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但是,只有把这些丰富的资源用好用活,方能显其活力和魅力。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就需要科学利用。当前,全国都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办好一切事情的指路明灯,也是搞好国防现代化和“双拥模范城”建设的指导思想。苏州国防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利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需要作出新的努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在思想理念上升华。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以这样的新理念,把苏州国防教育资源利用好。从这个新理念来看,苏州国防教育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源,一种“软实力”,一种无价之宝,一种不可替代的财富,但需要同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开启苏州国防教育的新征程,必须树立这样的新理念,做到与苏州的率先发展相协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新理念是决定国防教育成败的关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在创新意识上升华。苏州国防教育的资源都有是过去的辉煌,只能保护,不能破坏,因为它不可再生。但是,不能停滞不前。要有新的辉煌,必须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坚持原有基本元素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扬弃”。没有这样的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发展,也就没有未来的辉煌。从历史的角度看,过去的辉煌,都是当时的创新!思想上千万不要把保护与创新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今天要坚持创新,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引领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解放思想,不断增强用好苏州国防教育资源的自觉性、敏锐性和责任感。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在国防教育队伍建设和发挥成员主观能动性上升华。国防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需要在统筹下有序推进,在兼顾中稳步前行,更需要发挥队伍中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队伍内部增强新功能。以往取得的显著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新的成绩要靠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从成绩中找出不足,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决不能沾沾自喜,满足已有成绩,更不能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在新形势下,每位成员需要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克服困难,争取国防现代化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双拥模范城”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五连冠、六连冠……,到时,苏州国防教育资源就会更加令人敬佩。我愿意为此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作应作的贡献。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