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举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旗帜,开启并进行了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的艰辛理论探索。党的军事理论之树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道路日渐清晰。
准确把握历史定位,实现国防与军队建设根本性转变
科学的历史定位,是推进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与思考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科学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转入和平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正常轨道。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一个时代的基本政治问题,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我们的国防与军队建设一直处于临战状态。邓小平高瞻远瞩,精辟分析世界总体政治形势,做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以此为依据,我们党实现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战略性转变,开始注重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长远性根本性建设。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党既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又不忽视天下仍不太平的基本现实,继续探索和平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
及时判断时代技术特征,由追求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一定时代的技术特征,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邓小平最早认识到高新技术对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大影响,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注重质量建设,从此成为我们党推进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信息时代开启之际,我们党号召全军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不断提高国防与军队建设的质量效益。
敏锐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实现国防与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战争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对此,我们党有着清醒的认识。海湾战争还在进行时,江泽民就敏锐地提出,人类战争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信息化可能逐步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适应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的变化,我军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了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聚焦国家利益需求,筹划国防与军队建设战略布局
国家利益需求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着眼于维护与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科学筹划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战略布局,构建了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的宏伟框架。
准确确定国防与军队建设在国家整体建设中的地位。30年来,我们党从国家战略出发,始终坚持把国防与军队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思考和设计。邓小平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强调要把国防现代化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进入90年代,江泽民深刻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说,这两大战略任务是统一的。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国家利益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防与军队功能的强化,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党要求必须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防建设。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不断调整军事战略方针。军事战略方针对国防与军队建设具有全局性的统领作用。我们党继承与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着眼国家利益需求不断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以此指导和统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全局。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把积极防御确立为新时期我国军事战略方针。1993年,根据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党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世纪之交,进一步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转到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信息化局部战争上。新世纪新阶段,着眼新的国家安全形势,我们党确立了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紧随时代变革步伐,改革创新国防与军队建设基本模式
时代变革既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环境和背景,也是推进国防与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紧随时代变革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国防与军队建设基本模式,夯实了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的坚实基础。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30年来我军能够始终确保人民军队的性质,保持国防与军队建设正确政治方向的最重要经验总结。30年间,不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党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作为军队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建设抓紧抓好。在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命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胡主席更强调指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国防与军队现代化,是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1998年,江泽民在总结新时期军队建设经验时强调,当前我军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还不相适应。为此,国防与军队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中心,一切围绕现代化来展开。世纪之交,透过现代战争的实践,我们党进一步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军队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
正确处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的关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两大“引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推动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强大动力。军事斗争准备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龙头。胡主席在主持军委工作之初就指出,当前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科学统筹两大战略任务,就是要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军事斗争准备来促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来带动军事斗争准备,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不断提高了军事斗争准备水平。
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说到底是正规化问题,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保证。30年来,我们党大力加强军队作风纪律建设,不断完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把国防与军队建设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我们党还把军事训练纳入到军队正规化建设之中。2005年,胡锦涛在视察部队时指出,加强军事训练,不仅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实践,也是重要的治军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此,要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改进和创新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以战斗力为中心,不断强化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建设
能力是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根本凭借,能力建设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军重新确立战斗力标准,并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适时赋予军队能力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牢牢把握住了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的抓手。
确立战斗力标准。在领导军队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明确提出,军队就是提高战斗力,并对如何提高战斗力作了深刻的阐述。1988年,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就确立了战斗力在国防与军队建设中的目标导向地位,明确了和平时期评价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根本尺度。
增强“打得赢”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江泽民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性课题。“打得赢”是对战斗力标准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能力的生动概括。世纪之交,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历史任务,明确了“打得赢”的目标指向。
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的总任务,并进一步把军队能力建设同新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在建军8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建设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进行。着眼目前国家安全威胁多元化的新情况,胡锦涛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与拓展了军队能力的内涵,使军队的能力更为切实可见、易于把握。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仍要坚持以战斗力为中心,绝不能偏离战斗力建设的根本轨道。为此,要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的探索,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永葆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坚持“变”,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为国防与军队建设注入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推动力;坚持“不变”,即始终坚持我军的政治本色与优良传统毫不动摇,为中国特色国防与军队建设点亮灯塔,使其在任何风云激荡之中都不迷失方向。
上一篇:国际大趋势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