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数据库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事数据库

当前位置: > 红色传承 > 军事数据库

军事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5-17

    军队的战斗精神不仅仅源自军人的职业操守,更源自军人心中坚守的信仰。信仰从哪里来?文化的熏陶以及军事实践的锤炼无疑是两个重要方面。显然,文化熏陶更具张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不过,文化依旧十分抽象,它需借助特定的载体来还原历史、传达喜怒哀乐、表达丰富的精神世界,军事文化也不例外。

    军事文化在古代主要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出现。读苏轼的《赤壁怀古》,能还原出三国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战;读辛弃疾的诗能感受到南宋军人面对外辱的拳拳报国心;而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诗句,则能感受到军人誓死如归的精神境界。在当代,军事文化大多以影视艺术来表达,如《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集结号》等。这种艺术化的军事文化较为逼真地再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军人精神世界。

    不同的历史时期,军队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作为个体的军人,其信奉的理念也迥异。和平年代的许三多信奉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价值观,而满身“豪气”的李云龙则信奉“亮剑”精神,盖因不同时代背景军事文化差异所致。

    凡有人群,就必然有人因理想、信念而义无反顾。自古军中多义士。岳飞为雪“靖康耻”,一生驰骋沙场;美空军之父威廉·米切尔为坚守军事主张而历经艰辛。自古以来,出身行伍常直面生死。身处绝境,则需有超越生命的东西作为灵魂支柱。故而,军人所信所奉必不同于常人,否则,缺乏军人信条的官兵面对强敌就会临阵退缩、甚至逃跑。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未费一枪一弹,淮军统领卫汝贵便弃城逃跑,为世人所不齿。

    军人的信仰并非生来就有,它离不开军中教化和引导,有时还需在战争中塑造。“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这一朴素的政治追求激励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之赴汤蹈火,两万五千里长征留下了红军不朽的印迹。“军人生来为战死”,信仰因崇高而永垂。

    正确的理想、信念常被一些典型的军事文化符号所承载,这些符号代表了一支军队的至高价值追求,即如今被称之为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如战斗英雄雕塑、军事成语、典故,等等。一旦这些符号被毁坏,其所承载的理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崩塌,甚至走向反面。近年来,尽管以影视为代表的军事文化获得了繁荣,然而承载这些文化理念的符号、印记却常常被颠覆、被遗忘、被摧毁。从出现恶搞革命英雄的手机短信,到狼牙山五壮士淡出小学课本,再到挖掘机开进洛阳烈士陵园,仅在弹指间。《亮剑》英雄不再,留下的是《集结号》谷子地的一声怒吼。商业化带走了历史的沉重,将欢愉发挥到了极致。拂去了文化印记、颠覆了崇高、模糊了荣辱是非,价值观也随之错乱。

    恰逢其时,军委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即“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20个字包含了我军长期坚守的理念。维系和巩固这一价值体系,有赖于我们细心地呵护、坚定地追随,而非肆意践踏承载着军人信仰的典型符号。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到董存瑞、黄继光等八位英模画像以及新时期军人楷模杨业功、丁晓兵、华益慰等——这些符号是我军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基石。这些载体和基石,构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如磐石的“精神长城”;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长城”,才有了我们这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过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