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人物小传:朱石坚,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2003年3月任海军某舰艇装备及雷弹保障总师办公室总师、党支部书记;海军某型重大装备技术保障军内专家组组长;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50多名,指导完成的两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1次。
一
10年前的冬天,上海迎来一批特殊而又神秘的客人,朱石坚作为全军振动与噪声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了某型潜艇等级修理工作专项评审部署会议。
这是一次让朱石坚刻骨铭心的重要会议。会议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大而且技术难度高,现有的模式、方法、手段难以奏效。探索海军重大装备维修保障新路子,已成为海军上下普遍关注的焦点。
朱石坚先是静静地听,接着有些坐不住了,继而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一定要做些什么的冲动。他知道与一般舰船装备的修理不同,重大装备的修理往往受许多因素制约,存在技术文件不全、修理所需的工装设备不配套、备品备件缺乏等难题,因此要么拖回生产厂修理,要么请厂家派专家组来主导修理。这两种修理方式都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等弊端。如果打破常规,更弦易辙,全部依靠自主修理,犹如小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会议仍在进行。与会代表对该艇的修理方案提出了各种建议和疑虑。
A方案被否。
B方案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会议主持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紧锁的眉头流露出些许不安的神情。
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海军首长开始讲话了。每句话都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解决某型潜艇高等级修理这一重大难题,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走自主创新之路,寻找一个综合实力雄厚的单位在技术上抓总负责。
由谁来充当“养父母”?会议一结束,海军机关为装备找寻“养父母”的调研论证工作全面展开。
临近春节,武汉大街小巷年味渐浓。从上海开会返校的朱石坚像着了魔似的,整天陷入对引进舰艇维修保障瓶颈问题的思索中。他反复揣摩关于重大引进装备保障新构想,一种责任在肩的主人翁意识,驱使他主动请缨,申报由大学领衔为某型潜艇维修保障总技术责任单位的论证研究。一份极有说服力的论证报告,得到海军机关的认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军遴选的结果与朱石坚所渴望的如出一辙。大学科研部成果处刘处长欣喜地向朱石坚等有关人员转达了海军的通知精神:海军已决定由海军工程大学作为该型重大装备保障的技术牵头单位;挂靠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给予正式编制,业务由海军装备部直接领导,人员由学校配备。刘处长的话没讲完,朱石坚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我就认定这副重担是会交给我们海工的!”
“先别激动,还有更好的消息。”刘处长接着传达了大学首长的指示:“学校上报的推荐朱石坚同志担任总师的方案,已得到海军的批准,要求你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
校领导在第一时间找朱石坚谈话,要求朱石坚开始以“海军某装备保障总师办公室总师兼主任”的身份,全面负责办公室的筹建及运行工作,并表示将举全校之力,全方位支持。回到办公室,朱石坚仍处在激动、亢奋之中。他顺手写下一行大字“天降大任于斯人,我不担当谁担当!”
二
朱石坚走马上任。从零起步,白手起家。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找米下锅的滋味。万事开头难。此时,他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为了提醒自己忙而不乱,他特意把“赢家总是有‘计划’的,输家总是有‘借口’的”座右铭,装裱好加上框,端端正正地挂在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遇到难题,总要盯着多看几眼。
首当其冲的问题还是物色人选、组建创业团队。但是朱石坚一连跑了几天,想要的人不一定肯来,想来的又不一定适合顶用。当过生产队长的朱石坚,办起事来总有那么一股霸气。很快就从海军部队和院校精挑细选出了5名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
朱石坚率领创业团队争分夺秒地忙了起来。大家紧紧盯着某型潜艇首艇首次中修技术准备全面展开工作。该型潜艇年内完成小修后,继续在航3年,到期按要求必须停航进厂完成最高级别的中修,届时全艇数千台套装备将全部出舱进行检修调试,这无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面对这个难题,朱石坚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深深地思索,中修能不能修,靠谁修,修什么,怎么修,用什么修,修到什么程度?要改换装,改什么,换什么,加什么,怎么改或换,装备技术状态走向到底应该如何发展?他们快刀斩乱麻,很快从困扰中理出路线图,系统提出全面开展中修保障技术方案研究的建议,很快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准。
某型潜艇中修及改换装重大工程保障方案的编制工作正式立项。当他代表总师办在责任单位负责人一栏签下“朱石坚”三个字时,他明白,这比天还要大的责任,已经把自己逼到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风口浪尖。
这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攻坚战。他率领部下充分发挥系统筹划、整体协调和应急处理“三种能力”,组织军内外100多个保障单位,800多位顶尖专家联合攻关,使过去一直认为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几年后,一件又一件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朱石坚和他的团队高标准完成了某型潜艇中修及改换装工程顶层规划设计,系统提出80余项中修技术保障方案、保障策略、保障系统建设规划;系统建立起某型潜艇中修及改换装工程保障基础体系。他们创建了由100多个技术责任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800多名保障专家组成的技术责任体系;创建了由60项修理技术标准,近四千类维修资料组成的技术资料和标准法规体系;创建了包括50余项核心成果、9项发明专利,16项改进潜艇设计措施与方法等在内的维修技术体系……他们成功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问题,全方位完成了对该项重点工程实施中的技术指导,保证了数千项中修工程项目、几十项改换装工程项目按要求顺利完成。
2008年的一天,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某型潜艇中修及改换装重大工程圆满完成,顺利通过试验验收、质量评估和成果鉴定。
著名船舶工程专家吴有生院士领衔对该重大成果进行鉴定,他率领的军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该工程:创建了重大装备技术责任型保障新模式,首次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自主研制了系统联调保障设备,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评估办法,对国家重大装备全寿命保障和潜艇设计建造都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该项重大工程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海军优秀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4月,海军党委给总师办记集体二等功;朱石坚本人两次荣立二等功。
十年磨一剑。朱石坚率领他的创新团队,以小支点撬动大地球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军内外维修保障战线上的“支点效应”,为我军探索出了一条重大装备保障的新模式,为国家节约维修经费数亿元。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海军一位首长在庆功宴上端起酒杯:“朱石坚,你们立了大功,我代表海军官兵敬你一杯!”
此时此景,换了别人,一定会二话不说一口喝下。可朱石坚却放下酒杯说:“感谢首长,我不能喝酒,但我要代表总师办给你敬一个军礼。”说完,他举起右手,郑重地向首长敬了一个神圣而崇敬的军礼。
后来,不止一个人悄悄问过朱石坚:“首长敬酒为何不喝?”他回答说:“我不胜酒力,确实从不喝酒,我相信首长看重的绝不是我朱石坚的酒量,而是我的一颗赤子之心。”
三
记得有位哲人讲过,大凡成功者,都经历过曲折艰辛的打磨。朱石坚也不例外。
朱石坚的家乡位于湖南双峰县甘棠镇,村子的四周山坡连着山谷,路难行,水难挑,娃儿上学难,绝对属于当地的贫困村。朱石坚一家11口人,当年春天闹饥荒时,大人小孩常常填不饱肚子。为了让孩子有口饭吃,父亲一狠心,把3岁的朱石坚过继给本房的叔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朱石坚依然记得那天叔叔领他离开家的情景。母亲不让他饿着肚子走,执意让他吃点东西,朱石坚很懂事,双手捧起一碗米糠糊糊,像饱食山珍海味一样,吃得是那样香甜可口,在场的一家人全都哭了。心疼的叔叔含泪许愿:“请放心,我就是再穷,也要让伢子上学念书。”从此,朱石坚把这句话牢牢地刻在了心上,如同一粒希望的种子,一到春天准能发芽。
朱石坚的养父老实忠厚,地道的农民,养母长期有病,经济状况也不太好,但他们咬牙兑现了供朱石坚上学的诺言。念到初中时,养母病重需要治疗,懂事早的朱石坚主动分忧,坚持边上学,边放牛、割草、拾粪,尽量为家中多挣工分。他总是打着赤脚往返走10公里上学,有时中午连红薯也吃不上。上中学几年,他从未在学校花钱吃过一顿带菜的饭,还把节省下来的零钱拿出来为养母买药。那一天,养父数着一分两分的零碎钱,哽咽着,心剧烈震颤,挥泪对朱石坚吼道:“你要是再不吃饱饭,就别回家!”
那一刻,朱石坚彻底懂得了什么叫人间真爱、父子情深。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他的脑海里,终身难以忘怀。他发誓要专心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
寒门出孝子,困境出良才。让朱石坚父母引以为自豪的喜讯接踵而至——
全区初中毕业统考,朱石坚名列第一,顺利升入高中。高中毕业前两个月,17岁的朱石坚被村里民主选举为生产队长。
1977年12月,朱石坚报名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考,以全地区14个县市理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专业录取。
消息传到村子,全村人一片欢腾。看着朱石坚长大的老人们,用赞许的目光欢送这位受过苦、有出息的孩子。离开家乡的那天早晨,朱石坚走出几里山路,仍依依不舍地回望晨曦中的小山村,家乡是那么亲切、宁静、秀丽。
勤奋终有收获。朱石坚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提前修完了大学力学专业5年的全部学分,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准提前报考硕士研究生。1981年底考研顺利通过,当得知自己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时,朱石坚还一直没有见过大海,从未见过军舰,更不知道当海军会怎么样。
从湖南老家到武汉海工报到那一天,朱石坚用一根扁担挑着两箩筐行李,脚穿胶鞋,卷着裤腿。走到大门口,卫兵拦住他,坚持要查看证件,一看入学通知,确认是来报到的研究生,连声说对不起。因为从外表看,当时的朱石坚的确不像是大学的研究生,这个故事被同学们当作传奇,一直流传到现在。
1984年7月,朱石坚硕士毕业,当时,全海军高层次人才奇缺,海工与全国一样,也是求贤若渴。当系领导正式通知朱石坚留校任教,他坚决服从,并表示“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员学习,尽快成为一名称职的军校教员”。朱石坚一干就是15年,从助教到教授,没有哪一次晋升不是以优秀通过的。
突出的业绩,深厚广博的理论知识,使朱石坚又一次靠实力赢得了出国留学的难得机会。
1992年9月,朱石坚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结构动态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正碰上所在研究中心的一个大型软件出了问题,由于管理者力学基础不牢,一时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该中心正常的研究工作。中心主管大胆让力学专业出身的朱石坚负责解决。不到一周时间,他将问题软件系统修复,顺便还手把手地教会了另外几个欧洲朋友如何使用。中心领导无比佩服,当月起,朱石坚的酬金一下子增加了8倍,每天的收入相当于2700元人民币。为把朱石坚留在英国工作,校方主动联系并出资将他的妻子和孩子接到了英国。眼看回国期限临近,朱石坚说服妻子提前带孩子回国。校方知道后,反复做工作。朱石坚没有丝毫犹豫,明确表示:“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的岗位在中国。”
四
在朱石坚的脑海里,记忆的芯片上不断更新着我军新型主战舰艇执行重大任务的时间表和航海图。哪一型舰艇在什么海域,各主要系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故障,如何排除,由谁去完成,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朱石坚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他说:“这也是被逼出来的硬功夫”。
2010年海军某军港,正在码头系泊防台的某型潜艇出现故障。
朱石坚率领总师办一批专家在完成对现场的仔细勘验后,立即从总师办专家库和协作单位名单中精选出紧急保障“国家队”成员,在最短时间里集合了包括材料、化学、力学和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验等方面的技术权威专家,充分利用总师办成立以来研究储备的技术成果和历次组织重大装备保障的经验,系统制定安全隐患排除和整治方案,分头展开高效率高强度的攻关研究。6个月的工期,3个月完成。海军主要首长对此分别作出重要批示,高度称赞他们迎难而上的战斗精神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为了积极探索保障理念的创新发展,朱石坚按照保障对象和装备类型,全面实行保障方向负责人的分工负责制,主抓在航保障中重大技术难题和突发疑难故障的系统攻关。某一天,我国某海域,一项重大演习正在进行。担任演习主角的某型导弹驱逐舰进入导弹发射前的目标追踪识别校正程序,随着指挥员“发射”的口令下达,导弹拖着长长的火焰,腾空、调姿、加速,直奔目标。所有参演官兵屏住呼吸等待着,刹那间两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顿时,全舰上下掌声雷动。
这是一次让国人值得骄傲的难忘记忆。海军首长和该舰指挥员怎么也忘不掉前几年的难言苦衷。该舰某型武器系统一度发生多起故障。
海军机关领导心急如焚,指示朱石坚率领精兵强将尽快解决。
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工程。此前,60多名装备生产厂家的专家历时2个多月,最终还是没能排除该系统存在的故障。朱石坚下定决心自主排除疑难故障,火速赶赴东海某支队集中攻关修理,确定问题症结,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很快就让装备完好如初。经过此次实弹发射检验,首发命中目标。这一项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石坚肩上的担子两头都很沉,一头是当好总师,另一头是当好教授。当总师不易,做一个称职的教授也很难,难就难在如何使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在德、才、能等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楼京俊是朱石坚培养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理论功底扎实,勤于思考,从本科到硕士一路走来,每一个环节都是优秀的,是全校上下公认的好苗子。为把小楼这块上好的玉雕琢成海军装备建设领域有潜力的栋梁之材,朱石坚着实花了一番精力。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以德高为范的表率作用,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引导教育小楼如何立志、报国、做人。在教小楼如何做学问时,朱石坚鼓励他以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己任,坚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敢于去揭示自然界未知的重要规律;“立地”,就是要坚持把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战斗力。导师的教诲,给楼京俊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作为潜艇振动噪声控制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20多年的研究实践,使朱石坚收获了很多有重要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针对“线谱”这一潜艇声隐身性能的主要危害,他决意让小楼把这个“硬骨头”作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攻方向。
对于导师的一片良苦用心,楼京俊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敬佩。几年攻博下来,小楼真实感到导师做的比说的更加细致入微,更具有感染力。当学术研究遇到难题的时候,是导师精心引导他一次次顺利闯关;当关键试验需要动用试验设备的时候,是导师一次次主动联系全力保障;当生病住院的时候,还是导师一次次给予慈父般的关爱。小楼不能忘记,一次自己高烧不退住进医院,各种检查都做了,就是查不出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对症下药,病情加重。朱石坚出差回来,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详细了解病情,恳切地对医院领导讲:“病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请你们一定要安排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给予最有效的治疗!”同时,要求他的学生们轮流值班,精心看护。在场的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被朱石坚的真情感动了。楼京俊从导师关切的目光中,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康复出院后,小楼更加刻苦勤奋,他十分明白,只有早日完成沉甸甸的研究,不断冲击线谱混沌化控制难题,完成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才是对导师最好的报答。
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攻关研究,成功的大门终于向这位执着的学子打开。楼京俊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学长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攻克这一个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整地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线谱控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如今,刚满35岁的楼京俊已成为总师办从事潜艇声隐身技术研究领域最年轻的教授。
唯因真实,朱石坚指导的学生才会有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篇全军、海军和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每当朱石坚顺利完成一项重大保障任务后,独自一人面对大海,心绪就像眼前的大海一样不能平静。57个春秋,不知不觉悄然过去。回首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从一个光着脚丫子的山村放牛娃到重点大学的博导教授,从一名生产队长到共和国的将军,从一名普通的教员到统领海军某装备技术保障“国家队”的总师,朱石坚一路风尘、一路艰辛。在这风风雨雨之中,既有拼搏成功收获的欣慰,和培养出优秀弟子的得意,又有对重大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担忧。
进入沉思中的朱石坚在海边站了很久,也想了很久。海潮溅起的朵朵浪花,溅湿了他的裤腿。当前方海上航行的巨轮长鸣汽笛时,朱石坚这才猛然惊醒,他扔掉手中的烟头,大步朝部队驻地走去。此时,他比以前更加清醒明白,总师、教授、将军,这三个耀眼的头衔,不只是地位、身份和待遇的标志,更多的还是代表守望大海的那一份责任、使命和忠诚。
朱石坚迈出的每一步,看上去都是那么踏实、坚定和自信。
上一篇:一位中将与雷锋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几付笑谈话双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