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 > 红色传承 > 军人风采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3-01-21

 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人,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令人瞩目的“明星”。

  这位老人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们熟知。然而,他的名字前,却有长长的一串头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一组数据彰显着他的突出功绩:他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工作期间,领衔研发的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国产预警机,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获得近30项重大发明专利,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称: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这位老人,就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这一殊荣,他当之无愧。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当声势浩大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接近高潮,中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

  “看,那就是我们的飞机!”观礼台上,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仰望蓝天,情不自禁拉起身边陌生人的手,大声说道。

  那一天,是他50多年科技生涯的收获时刻。那一刻,已年逾七旬的他,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这是他一辈子第二次落泪。在预警机第一次试飞时,他也曾潸然泪下。那一天,王小谟原本也要参加试飞。按行内的话说:“要摔,总设计师陪着飞行员一起摔!”然而,试飞员拉着他的手说:“王总,您这么大年纪就别再飞了。请放心,我们一定把飞机完整无缺带回来!”

  王小谟说:“一辈子流这两次泪,值了!”

  预警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多场战争中屡建奇功,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世界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国家具备研制能力。

  预警机的作用有多大?军事专家说:“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良好的预警机,即使作战飞机只有敌方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如此重要作用的预警机,很早就引起新中国军队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经试研预警机,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外国有媒体断言:“地面的‘老母鸡’要变成空中雄鹰,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从那时起,已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投身到中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上世纪80年代,为加快研制步伐,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就在研制工作紧锣密鼓展开之际,外方迫于国际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企图将中国预警机研制事业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巨大压力,王小谟却胸有成竹,甚至暗自兴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中国人的“争气机”。

  历经无数次挫折,中国终于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并装备部队,在历次重大军事演习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安保等重大活动中,以优异性能出色完成任务。

  创新脚步永不停歇。早在预警机研制之初,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疆域广阔,除了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他开始描绘中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

  按照王小谟的科研思路,我国摆脱了大型预警机对进口飞机平台的依赖,解决了预警机装备的规模建设问题。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和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在王小谟和他的团队辛勤耕耘下,中国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务于国内需求,也出口国际市场。预警机装备部队后,实现了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我军实现一体化、信息化作战,促进了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推进了我军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

  2012年初冬,陆军某机步师远程机动参加演练,挥舞“指挥棒”的是空军某航空兵师一架预警机。

  军事专家指出:这次看似简单的“对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已形成预警指挥能力,成为三军通用的“空中指挥中枢”,我军作战指挥实现由平面到立体的历史性跨越。

  听到这个消息,王小谟欣喜至极。他拉起心爱的胡琴,唱起喜爱的京剧,把京腔京韵演绎得悠扬婉转……

  谟者,谋也!王小谟,以人生之远谋,推国家之大略,远瞩善任,忠铸大成。

  如今,他粮谷满仓,实至名归,但仍不停歇,怀揣执著,一路向前!

  (解放军报北京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