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当我把拟定的标题“朴金波:哥不是个传说”讲给朴金波听时,朴金波笑得满脸都是“梯田”:“我有的是寂寞,没有传说。”
的确,朴金波是有点“寂寞”。他当兵已经40年了,从事教学工作也已20年。准确地说,他在武警警种指挥学院森林灭火教研室主任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20年。都说“十年磨一剑”,那20年能把剑磨成啥样?漫长的磨剑过程确实让朴金波有点“寂寞”。
“你我都是这条路上匆匆的过客,其实留下的绝对不是,绝对不是寂寞……”《我只是个传说》这首歌又在耳边萦绕。 “寂寞”的朴金波到底是不是个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近传说中的朴金波。
学习是一种习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信仰
1970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冬日的寒风卷着漫天飞雪,将黑龙江省勃利县一个偏远的朝鲜族小山村裹得严严实实。唯一让村里人感到些许温暖的是——老朴家的儿子要去当兵了。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那个年代,对于一直在村里觉得“矮人一截”的老朴家来说,这回连说话的声音都大了。
在老朴家甚至全村人眼里,高兴不起来的恐怕只有朴金波一个人,因为走出这个山村之后,跟出国一样,他心里没底,就像敲错鼓点,分不清个数。
的确,对于以朝鲜语为母语的朴金波来说,第一次和接兵干部见面,他一问三不知,不是听不明白,是他压根就不会说汉语,接兵干部连说带比划好半天,他终于明白:自己已经成为吃皇粮的人了。
就这样,朴金波当兵到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成了一名森警战士。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这些当兵必须经历的“路线图”让朴金波付出了太多太多。为了帮助他早点“和群”,干部采取了“三包一”的政策,即找一名既会说朝鲜语又会说汉语的新战士为他当翻译,指定一名文化程度高的老兵帮他学文化,指定一名新兵班长教他练好队列动作。
日学一个生词、周背一首唐诗、月写一页生字、季读一篇文章,在新兵连,朴金波自我加压,过上了“省被子、费灯泡、掉头发、尿黄尿”的生活。
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肯定没有回报。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朴金波也曾迷惘过,徘徊过,但从来没有后悔过。特别是新兵下连之后,他开始跟着老兵巡山打火,逐渐懂得了一名森警战士的价值,认识到了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越发感到了学习的重要。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朴金波想了不少办法。当时,中队喂马这活没人乐意干,觉得“丢人现眼”。在成为老兵后的第3年,朴金波却主动要求当马倌,这为他学习争取了不少时间。
真正让朴金波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专业知识教育课。直到现在,他张口就能说出一大串: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1架波音飞机按4个小时旅程算,每天往返1次,1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1.5万亩人工林吸收……
朴金波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很快在支队小有名气,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得到了组织关怀。
朴金波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当时,部队都是用树枝打火,是最原始的扑火工具。他决心学有专攻。经过多次实验,他和战友们研制出“拖布式”二号工具。
其实,二号工具就是将橡胶条捆在一起,形状类似拖布。但这种“新式武器”经不住火炼,一遇大火就变形,甚至烧焦。后来,他们又积极开动脑筋,将汽车轮胎的金属丝内蕊切成条捆在一起,使战斗力成倍增加。直到现在,二号工具还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广为使用。
有些时候,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1978年的春天,朴金波穿上了“四个兜”,当上了干部。
干部干部,必须先干一步。朴金波开始广泛涉猎防火灭火和林业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需要翻译一本英文资料,朴金波跑遍了整个支队都没找到有人会英语,他开始有了非分之想。
在建设“四化”的号角声中,朴金波决定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之材:下决心学好英语。
他趁外出的机会,用一个月的工资在书店里买回了一大堆英语学习书籍和辅导资料,每天加班加点学习。对此,不少人背地里说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些不错的老乡甚至当面提醒他“整点正事”。
朴金波置若罔闻。他觉得汉语都能学会,英语那26个字母算得了什么。在非议声中,朴金波每天坚持凌晨3点起床学习,即便是上火场打火,他也要随身带一本《英汉小词典》。
朴金波把这种敢为人先比喻成“弯道超车”。“弯道超车”,是赛车场上制胜的黄金定律。弯道有险情,弯道更有机遇;弯道充满变数,弯道考验功力,弯道更蕴藏胜机。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5年的春天,上级要遴选6人到加拿大去学习国外先进的防火灭火知识,朴金波因为会点英语,首当其冲。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国外学习的日子里,朴金波珍惜点滴时间学习,他每天坚持凌晨3点起床,背记英语单词和词组、学习语法、阅读范文、听英文磁带。
学然后知不足。在加拿大,朴金波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系统学习了林火行为、扑火装备、扑火技术、空中指挥、火场救护和索降等知识,翻阅了加拿大50年的灭火资料,翻译了10万余字的英文教材。
1年的深造,他把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就连令世人心驰神往的五大湖和尼亚加拉大瀑布都没顾得上看一眼。
为交流而学习,为成才而学习,为使命而学习。在学习上,朴金波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成长的变化。
也就是从那时起,朴金波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习英语,这个习惯一直陪伴了他整整27年。直到2007年,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二型糖尿病才终止。
凭着在森林防火领域的深厚造诣,朴金波从一名高中肄业生受聘于清华大学博士后导师,成长为会讲3种语言的知名学者,国务院应急专家库首批专家。这期间,他先后多次随国家林业局考察团出国当翻译,并为到访中国的5个外国考察团客串解说。对于学习的认识,朴金波说了句大话:“学习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学习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信仰。”
战士们在前线玩命,我落后1米都对不起他们
如果不是1987年发生在大兴安岭那场震惊中外的“5·6”大火,朴金波的名声可能不会这么快“鹊起”。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海归派”,朴金波临危受命,当上了副总指挥。
上了直升机,朴金波知道了他说话的分量,火场态势、兵力配置,这些从他嘴里说出来的道道都是扑火指挥部不得不三思的决策因素。
查找位置、确定坐标,如何勾绘火区图、怎样机降布兵,他的脑袋里都被这些东西塞得满满的。每天8个半小时的飞行,弄得他头晕恶心,什么也吃不下,20多天下来瘦了20多斤。“比吃什么减肥药都有效。”朴金波说。
有人给他做过统计,在那场大火中,朴金波一共指挥机降1000余架次,无一差错。庆功会上,一枚金灿灿的军功章挂到了他的胸前。
从此以后,每一场大火的扑救,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更多的是付出和风险。1996年的那场大火,朴金波差点就“见了马克思”。
1996年春,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军警民上去了好几万人,火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林场和周边村屯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刚出差回来的朴金波一下飞机就被紧急调往火场。
经过空中观察,朴金波心里有了底,新的灭火方案在他头脑里渐渐清晰起来。
“老朴啊,你给我交个实底儿,这火究竟能不能整得了?其他部队都干进去上万人了,你可别忽悠我。”在一线指挥部帐篷外,两个“烟头”在夜色中一明一暗对着话。
“再大的火也有规律,只要摸着它的脾气,就能整得住它。”
“那你究竟有没有把握?”
“应该问题不大。”
“一会儿联指开会的时候,你可别把话说得太满,要能进能退。”
“联指”会议上,各种意见争议不断。但最终采纳了朴金波提出的“趁夜间气温低、火势小,先由小分队实施点烧,拦截火头后,再让大部队实施以火攻火”的战法。
方案敲定了,可实施点烧的人选又让领导们皱起了眉头。火场风速快,可燃物载量大,火势发展迅猛,危险性极大,稍有不慎,别说完成任务了,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
“这回火大,你别跟以前似的虎了吧唧的愣往上冲。”出征前,妻子的叮嘱又一次在他耳边响起。
但他顾不了那么多。朴金波主动请战。
“你是指挥员,不能当敢死队长。”
“不到火场一线心里没底。”朴金波给总指挥点上支烟套近乎:“我最了解火场的情况,其他人上去我不放心。”领导拗不过他,只好让他上。
艺高人胆大。朴金波亲自挑了10名学员朝着一片红彤彤的地方走去。还没到河边,浓烟就呛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大火的炙烤似乎要抽干他们的水分。
朴金波一反常态,让学员们两边同时点烧,预先留出了紧急避险的地方,点烧进行得很顺利,对讲机里捷报频传,肆虐多日的火魔眼看就要被征服了,联指领导也渐渐松开了紧锁的眉头。
“风无完形,火无定势。”就在大家要松口气的时候,火场风向突变,刚刚舞起的火龙犹如受到惊吓的巨蟒,顿时失去了控制。
风声、火声、喊叫声连成一片,霎时淹没了对讲机里“立即撤退”的命令声。
突然,大火蹿起3米多高的火头直扑过来,除了刚刚烧出来的隔离带和乌兰河外,其他地方瞬间连成了一片火海……
“老朴们够呛了!”大家慌了神。这么大的火,温度最少在1000度以上。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水缸里放只鸡,大火烧过的一刹那,就会骨肉分离。老朴再有经验,能跑得过火吗?
就在联指领导派人营救的时候,朴金波和学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奇迹般地回来了。总指挥紧紧抱住朴金波好半天:“总算都活着回来了……”
“妥了,让部队上吧。”朴金波一屁股坐到地上。这一战,他们挽救了幸福林场和周边村庄400多户2000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火场征战多年,朴金波早已养成了一个习惯,越是危险,他越是要和官兵们战斗在一起。大家都说:“再险的火场,只要朴教授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在之后的几天里,东北部林区又燃起森林大火,朴金波随参战官兵从北京紧急赶赴黑龙江,千里驰援嘎拉山火场。
刚到集结地域,从火场撤下来的地方灭火队员就告诉他:“不要再往前走了,里面是冲天大火,根本进不去!”
“打火的进不去火场,岂不成了笑话!”当了30多年兵,打了几百场火,什么样的阵势他没见过?朴金波没有一丝惧怕,照样到最前方勘察火场。
黑烟卷着火苗,红光笼罩四野。火场上,翻滚升腾的烟柱直插云霄,火龙借着风势上下翻腾,无情地撕咬着大地绿色的外衣,浓重的焦煳味让人顿觉窒息。朴金波被惊呆了,仿佛又看到了1987年“5·6”大火的景象。
“你身体不好,就不要上火场一线了,在指挥所里一样可以指挥作战。”定下灭火方案以后,一些领导劝他留在“前指”,50多岁的人了,“好汉不提当年勇”,更何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痛一直折磨着他。
“战士们在前线玩命,我落后1米都对不起他们!”朴金波急了,拎起包就走。
“人命关天啦,灭火作战最容易出现群死群伤。”朴金波说。
灭火战役历经10个昼夜,朴金波始终靠前指挥,科学用兵,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没有发生一起伤亡,受到了国务院扑火前线总指挥部的高度赞扬。朴金波是幸运的,他先后参与和独立指挥了200多场次森林大火的成功扑救,更幸运的是,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都说是水火无情,无法否认,传说中的朴金波留下的绝对是个“传说”。
只要搞出一套系统的专业教材来,我们就是鼻祖
人到事业的巅峰之时,就会想到激流勇退,朴金波也不例外。
不惑之年的他对“激流勇退”有着深层次的思考: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为了拯救国人思想和灵魂,而朴金波想的是以一己之力无法担当起维护国家生态重任,必须培养锻造更多火场“拼命三郎”。他所能做的,就是将他的成败得失总结推广,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以另一种方式出点力”。
1990年初春,朴金波走上三尺讲台。理想毕竟不是现实。正当朴金波踌躇满志,准备一展身手的时候,他才发现,困难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当时学校专业课教学连一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只能靠临时七拼八凑的讲义来对付。
没有教材,教书育人无疑成了一句空话。于是,朴金波决心编写出一套系统规范的专业课教材来。
那段时间,他白天上课,晚上带领课题组人员编写教材,经常是通宵达旦,平均每天都要写上四五千字。饿了就嚼上几口方便面充饥,困了就在额头上抹点清凉油提神,实在不管用,干脆吃上几口红辣椒。
朴金波经常给大家说的一句话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支以武装力量担任防火灭火任务的部队,大家只要搞出一套系统的专业教材来,我们就是鼻祖。”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由于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用,他就利用周末假日加班,经常连近在咫尺的家也顾不上回。最长的一次,他竟然3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朴金波老不回家引起了他家属的“高度重视”,并偷偷盯梢好几次,结果每次都看见朴金波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加班加点。
后来,不管有什么“风吹草动”,朴金波家属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家老朴我放心!”
呕心沥血,终有所成。朴金波带领课题组成员前后历时19年,编写出了完整配套的教材,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森林灭火专业课程”体系。2007年,其中的《森林灭火组织指挥》课程被评为“全军百门优质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朴金波一生最怕误人子弟,因为森林部队是高危职业,纸上谈兵不行,猛攻猛打也不行,必须得讲究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特别是一线指挥员指挥灭火作战时,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群死群伤现象,用他的话讲就是“小命全都得玩完”。
朴金波说,天天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森林部队一线指挥员的“高素质”,具体表现就是要有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处变不惊的心态,科学高效的指挥,一句话,就是在火场上要压得住阵。
软纸绣不了花朵,沙滩盖不了高楼。为了让培养的学员更好地适应第一任职需要,朴金波根据学院担任国家林业局灭火机动力量的优势,经常带领学员们执行跨区灭火作战任务,到打仗的地方去练兵。
朴金波之所以是个“传说”,并不是因为他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丰富的灭火作战经验。针对不同地域森林火灾特点,他告诉学员们如何通过查风向、监视火情来分析判断火势,依据可燃物类型、气象因素,如何制定灭火战术,科学实施灭火作战。不断培养学员判断火情、定下决心、组织扑救的能力,使学员们很快了解了灭火作战的最佳时段、最佳地段和最佳手段。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朴金波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林业战线和地方科研院所讲学,先后为国内30多个省市培养了3万多名中、高级灭火指挥员。他还负责培训了外军军官70人,并应澳大利亚有关部门邀请,专门为其培训了两批教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朴金波在平时工作中非常注重加强中青年教员的培养锻炼。教研室教员孙辉来自一线部队,灭火经验丰富,但在转化成教学能力上“对接”不好。
于是,朴金波手把手教他编写教案,指导他备课试讲,帮助他组织实施教学,还把多年的教学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使孙辉很快就异军突起,在业界小有名气。
近几年来,朴金波所带的教员中有4人进入国家林业局灭火作战专家库,2人分别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教员”和“学习成才先进个人”,3名同志立功。
人们常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而他是伤疤没好就忘了痛
朴金波是个永不“安分”的人。作为当年“海归派”唯一一个继续留在部队的,朴金波一心想的就是好好干。
想干要会干。对于“治火”,朴金波说,打火关键要摸透火的“脾气”,专业术语叫“火行为”,然后运用先进的灭火理念,科学组织扑打,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有现代化的扑火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朴金波着眼提高防火灭火作战需要,努力探寻战斗力增长新的“引擎”。
一次,朴金波在调研中发现,一线部队常用的灭火器种类繁多,功能却很单一,而且携带不便。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搞个多功能灭火器,这样既能节省人员,又能提高灭火效能。带着这个构想,从2000年开始,他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长达3年的集中攻关。
那段时间,他先后到军地10多家相关单位进行咨询论证,同技术人员一起设计施工图纸,确定功能参数,亲自操作使用样机。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次试验,由于点火油路出现故障,出油量难以控制,在高温的作用下,大量外露的混合油迅速燃烧,一团烈火将他的头发全部烧焦,暴露的皮肤也烧出了水泡,朴金波当场昏了过去。
人们常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而朴金波更是不长记性,伤疤没好就忘了痛。住院期间,他不停地与生产厂家联系,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方案。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没等完全康复就提前申请出院,拖着疲惫的身体,又跑到技术人员那查看图纸,逐条逐项细致核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的论证和实战检验,终于研制出DMQ-I型多功能森林灭火器。
这种灭火器将多种灭火装备优点集于一身,具备高压式、往复式、贮能式射水和高压式点火、滴油式点火等多种功能,广泛用于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的扑救以及点烧防火线、点火自救和清理火线等,在实战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随后,朴金波又对某型装备车进行了技术改造,研制的“森林灭火索”“雷管储运器”等装备,操作简单,性能优异,前景十分广阔。
防火灭火作战风险高,人员伤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4年初,朴金波主动承担了国家林业局赋予的灭火安全常识教育与紧急避险课题研究任务。
在短短49天的时间里,朴金波与课题组成员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俗话说人命关天。在编写过程中,朴金波对每一个问题和细节都要经过充分论证和反复推敲,重要问题还要实地进行推演。
30000多张灭火安全常识与紧急避险的光盘下发全国后,成为指导防火灭火作战的“保护神”,人员伤亡现象大大减少。
朴金波说,他一生学得最多和用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字:火。从1986年开始,他先后到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学习考察防火灭火,目的只有一个:保卫国家生态安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据朴金波介绍,有着“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正以每年1500万公顷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全世界原有的76亿公顷森林急剧萎缩。我国属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仅16.55%,居世界第123位,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1%。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土地沙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
采访行将结束,朴金波主任动情地告诉笔者,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林业是有效的战略途径之一,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下大力控制森林火灾。
(照片邓承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