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沿昆仑山隧道南北两端巡线一个来回约13.4公里,李正彪在这条路上走了将近5年
被誉为“天路咽喉”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这里最低气温零下42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内地一半。就在这个地方,从2006年7月1日起,李正彪开始了他的坚守。
沿昆仑山隧道南北两端巡线一个来回约13.4公里,李正彪每天要巡查近2.7万步。在海拔4772米的昆仑山上,即使躺下不动,也相当于内地背负30多公斤重物行走。可李正彪就这样一步一步走着,1200多个日夜天天如此。
2007年7月20日15时,昆仑山浓云密布,狂风暴雨骤然而至,隧道南端100米处山体出现滑坡,滚落的石块布满铁道。而1个小时后,拉萨至上海的列车就要由此通过。李正彪带领29名官兵迅即赶到现场,奋力排险。突然,一块巨石从山顶滚下,眼看两名战士要被击中,李正彪一把将战士推开。战友脱险了,他的小腿却被砸伤……
征战昆仑山近5年间,李正彪带领官兵先后排除铁路重大安全隐患12起,处置各种险情27次。
一名外国记者断言,昆仑山的环境将粉碎部队的斗志。李正彪就是不信这个邪
曾有一名外国记者到昆仑山隧道建设工地采访,他断言:“昆仑山的恶劣环境将粉碎驻军部队的战斗力。”
李正彪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官兵向生命极限发起挑战。他潜心研究高原生存、训练、处突方法,编写了《高原适应性训练手册》《高原处突难题研究》等5套教材,探索总结的“6个一百训练法”等多项训练成果被上级推广。他还结合勤务需要,设置了暴雪堵塞隧道口怎么办、火车通过时泥石流来了怎么办、发生地震怎样自救等10多种预案,使部队迅即能动,战之能胜。
如何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提高战士体能,又不伤害身体?探讨、查资料、反复论证……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李正彪依据高原人体生理机能适应规律,总结出一套高原心率测量体能训练法,官兵体能考核优秀率达到95%。
中队荣誉室有一个装满感谢信的纸箱,其中253封是写给李正彪的
驻守莽莽昆仑,李正彪意识到,身为一队之长,要让官兵在艰苦环境下愉快成长。
为了这个目标,中队成立了微机操作等兴趣小组,组织官兵开展每天记一条名言警句、每晚组织一次新闻点评活动。每到周末,氧吧论坛、冰雕大赛纷纷亮相,欢歌笑语驱除了雪域高原的万年沉寂……
在中队荣誉室,有一个装满感谢信的纸箱。中队文书说,其中253封是退伍老兵或他们的家人写给李正彪的。
李正彪对官兵如此,对驻地群众更是一往情深。2008年元旦前夕,央视播出了一段发生在昆仑山的录像。画面上,一辆侧翻的油罐车燃起大火,在火焰即将吞噬驾驶室的瞬间,一名武警干部抱着大衣扑上正在燃烧的漏油点……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李正彪的右腿、左手等4处被烧伤。事后,慰问信雪花般飞向了昆仑山,一封来信说:“我也许永远不知道你是谁,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你为了谁。”
下一篇:沙场刮起“思想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