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海军驻中建岛某部副队长贺亚辉报告:中建岛素有“火岛”之称,三伏岛上气温最高可达41℃,地表温度达60℃。乔瀚摄
黄海前哨三山岛海防连连长王旭报告:岛上常年闷热潮湿,三伏天最高气温近40℃。
任峰毅摄
云南省军区边防某部哨长黄芋森报告:巡逻亚热带丛林,最高气温达40℃,官兵衣裤被汗水浸透,如同蜡纸一般紧紧地黏在身上。王文财摄
甘巴拉雷达站站长文影报告:三伏天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15℃,夜间最低温度-6℃。石俊摄
东海前哨佘山岛某观通站哨长高海然报告:三伏岛上最高气温38℃,岛上湿度很大,巡逻一趟大汗淋漓,衣服湿透。 伍尚锐摄
北疆塔克什肯边防连哨长吴恒报告:三伏天连队驻地蚊虫肆虐,有“蚊虫王国”之称,最高气温可达39℃。何朝志摄
闪耀在温度计上的忠诚
■高志文
“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三伏,万里边关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茫茫大漠,巡逻官兵顶着炎炎烈日丈量边防线,脚印把忠诚烙在边关;在海疆孤岛,守防官兵迎着酷暑伫立哨位,汗水把忠诚浸透军衣;在密林深处,戍边官兵冒着蚊虫叮咬潜伏观察,目光把忠诚聚焦界碑;在高山之巅,执勤官兵在荧屏前挥汗如雨,数据把忠诚写在空疆……
炎夏,把戍边人的忠诚显影在漫漫边防线;酷暑,让戍边人的奉献不断升华。三伏探访边关哨位,除了热浪滚滚的“主旋律”,还有寒气袭人的“协奏曲”:在积雪终年不化的雪域哨所,在冰封雪裹的巡逻路上,在“一天有四季”的边检口岸,戍边官兵上演的是战风斗雪的“寒剧”——《夏日里的“冬天”》。
冷热两重天,一样戍边情。这组来自三伏边关哨位的报道,把戍边人的忠诚闪耀在温度计上,镌刻在祖国和人民心中。
火焰山47℃: 练兵挺进火焰山
■张 虎 张立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必成
8月的“火洲”,砾石流金。记者随新疆军区某部开赴火焰山,体验高温下官兵的训练生活。
上午11时,我们乘车来到训练场。推开车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远远望去,火焰山赭红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似烧得通红的木炭,炽热气流滚滚升腾,在地表形成2米左右的气浪。
11时20分,班排战术按批次展开,第一梯队官兵在呐喊声中冲向山顶,不一会儿就模糊在气浪里。记者脚底灼烫难忍,只好不停地走动,地面留下一串串胶鞋底的黑印;随着汗水蒸发,迷彩服已泛出白花花的汗碱,摸一下烫手!往前走,高温炙烤下的红细沙淹没到了脚脖子,两条腿如在蒸笼里移动,走几步就感觉发软。
12时30分,专业合成训练开始。工兵分队利用戈壁沙漠地域构工伪装,步兵分队开展自动步枪精度射击……记者徒手跟着一个排跑了两趟,顿感口干舌燥,汗水不停地流淌,浸得眼睛几乎睁不开,身上像有无数条虫子在乱爬。而放眼看去,战士们在气浪下跃进、匍匐、冲击,红尘弥漫,杀声四起,好一幅火焰山下练兵图。
中午13时,太阳更毒了。该部参谋长李传先把温度计往地上一放,水银柱直往上“顶”,地表71℃,高温灼人,热!整个火焰山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烤得人透不过气来!
【热中有凉】该部部队长秦雪峰介绍说,为给高温下训练的战士解暑降温,他们专门购买了“流动冷藏车”,为每个营配备一台伴随保障;服务中心制作了冰冻水果、雪糕、冰棍和绿豆汤等定时送到训练场;在训练场边设立了18个遮阳篷,供战士们纳凉休息。
阿拉善42℃: 巡逻沐浴“太阳雨”
■赵建涛 徐博荣
盛夏的大漠就像一座炼丹炉,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都被晒得吐出舌头。据当地牧民讲,如果骆驼吐舌头,地表温度至少在70℃以上。8月上旬,记者随内蒙古军区某部官兵挺进大漠,执行了一次徒步巡逻任务。
“明天徒步巡逻,大家又能享受‘太阳雨’了!”连长点名刚结束,班长董利民就给战友们安排第二天的任务。“太阳雨”是大漠官兵自己发明的新鲜词。每到夏季,太阳暴晒、地气蒸发,巡逻官兵被汗水湿透全身,大家戏称自己沐浴了一场“太阳雨”。
一早,官兵一行6人踏上巡逻路。大地还散发着昨日炙烤的余温,一轮艳阳又爬上战士肩头。远处的孤山、怪石、枯树、泥潭,在地气蒸发下,叠造出一派奇妙的沙海蜃楼幻景。官兵翻过一道道沙丘,警惕的双眼注视着国境线。
时至中午,好像有人给“炼丹炉”里加了火红的炭,气温达42℃,地表温度近70℃。官兵穿着作战靴踩在被“炒熟”的沙粒上,脚底板感觉被火烫着似的,全身的血管好像要被晒得打了卷。豆大的汗珠从帽檐嘀嗒到胸前,再从胸前渗透全身,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领角泛起一层层盐碱。
3个小时后,官兵在“风雨亭”休息,喝水吃饭。休整完毕,巡逻队又走进毒辣辣的烈日中。官兵说,酷暑中徒步巡逻是管边控边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只要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自己进“炼丹炉”、沐“太阳雨”又算什么呢?
【热中有凉】为了增强官兵在酷暑条件下的执勤巡逻能力,阿拉善军分区改定时巡逻为昼伏夜出,白天以定点潜伏为主,乘车巡逻为辅,夜间则穿插徒步巡逻及定点排查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天气炎热带来的诸多不便。
永暑礁37℃:检修如入“大蒸笼”
■郭承清
火热的8月,南沙群岛到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8月9日上午8时,南沙。电源勤务分队班长陈春雷背上工具箱,向油机房走去,开始每天例行的机械检查。柴油发电机是南沙的“心脏”,电源勤务分队是“心脏”的“守护神”。
推开油机房门,机器轰鸣震耳,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柴油气味,让人感到窒息。墙壁上的温度计显示,机房温度高达53℃,还没开始工作,细密的汗珠已从他脸上渗出。陈春雷先查看油机运转情况,当靠近“火炉”般的机器时,顿感面庞发烫,手指碰到油机部件也感到灼烫无比。
检修离不开和油机“亲密接触”,陈春雷手指、手臂上“疤痕累累”,大多是被油机烫伤所致。狭小机房里热浪袭人,他的脸颊被“烤”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不断滑落,不久身上的迷彩服就被湿透。
当兵12年,这已是陈春雷第17次赴南沙守礁。每次值班,他总要在油机房呆上两、三个小时,把每台机器、每个部件认真检测一遍才放心。由于经常出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经南沙太阳暴晒,他的背上留下了大块的汗斑,黑一块、白一块,像是南沙贝壳上的斑点。他笑着说,这是南沙人特有的“虎斑背”。
上午10点,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气温已高达37℃。推开油机房门,陈春雷竟感到有一丝清凉的感觉。他拿起水杯,600毫升的水杯,一连喝了3大杯。
【热中有凉】脱下迷彩服,拧干衣服上的汗水,陈春雷转身走进了油机值班室。桌上,战友给他盛来了绿豆汤,卫生队专门送来了清凉含片。喝着绿豆汤,吹着空调,这是陈春雷一天最惬意的时刻。
查果拉0℃ :站哨如登“广寒宫”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晏 良
8月上旬探访海拔5300多米的哨所,笔者仿佛进了“广寒宫”。哨所年平均气温0℃以下,雪山积雪终年不化,驻地全是冻土,堪称“冰点哨所”。
哨位上,哨兵们内穿冬装、外套大衣。刚才还是晴朗无云,转瞬就风雪交加,气温骤降。身着夏装的笔者赶紧走进宿舍,发现一道独特景观:战士的军用水壶全被保温水杯取代。哨长武金多吉无奈地说,由于哨所气温太低,用军用水壶装水经常凝固,无法满足战备需求。
在干部宿舍,笔者见到来队探亲的军医曹玖见之妻曾蛟。她来自“四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本想到哨所避暑,哪知却要过冬:“携带了时尚衣裙,却一直没机会穿给丈夫看;化妆盒里的护肤品都用不上,天天抹的是防冻膏;从小对姜敏感,却不得不喝姜汤预防感冒……”
听说查果拉缺乏绿色,探亲前曾蛟买了棵耐寒的雪松带到哨所,当晚悄悄种在营房边。次日清早,她领着丈夫去观景,可雪松已被一夜暴雪掩埋,从此日渐枯萎,身为军医的丈夫也束手无策……
前年夏天,班长李林将一只小狗带到哨所,拴在操场过夜。怎料夜里气温骤降,小狗被活活冻死。哨所有一个鱼缸,无水无鱼。询问方知,这是武金多吉的妻子探亲时带来的,本想为哨所增添生机,哪知水结冰、鱼冻死。
当晚回到某边防团,笔者打电话向查果拉官兵报平安。接电话的是曾蛟,她说哨所下雪了,全哨官兵都在扫雪……
【冷中有暖】各级机关积极为哨所官兵解难送暖,安装了热水器,哨兵洗澡不下山;配发饮水机,喝水不出班;安装了暖气,哨所不觉寒;设立供氧房,哨兵健康更有保障。
科西拜勒-6℃:哨所背靠“大冰库”
■陈思强 赵风鸣 李 澍
哨所鲜为人知,在喀什军分区可是大名鼎鼎:喀什城里“太阳底下晒破皮”,哨所却“一年到头穿棉衣”。盛夏,笔者赶赴哨所体验“严冬”的感觉。
8月5日下午19时许,笔者抵达哨所。刚一开车门,一阵寒风夹杂着沙土、石屑和冰雪扑面而来。笔者强忍高寒缺氧反应坐下来,靠着哨所墙采访官兵。不一会儿,就感觉背后凉气渗过棉大衣,用手一摸,墙壁冰凉。指导员孙亮说:“这里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即使是炎夏平均气温也在零下10多摄氏度。室内虽有暖气,但墙还是很凉。”
“冰棍来了!”一位战士端上一盘晶莹剔透的冰棍和黄澄澄的柿子,连说这是哨所的特产,赶紧尝尝。冰棍是从崖壁冰柱上敲下来的,水是高原纯净水;柿子是去年冬天封在雪洞里的,算是反季节水果了。笔者拿起来咬了一口,别说,挨着暖气吃冰棍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晚上12时,笔者裹上厚重的皮大衣,头戴棉帽子,脚蹬毛皮鞋,跟随下士麻亚龙、列兵王亮亮走上掺望台站哨。夜风卷着冰雪,吹得人脸上刀割般疼痛。不到20分钟,笔者就有点撑不住了,脱下棉手套搓搓冻木了的脸和耳朵,跺跺冻麻了的双脚。
盛夏“冬夜”,两名战士的棉帽子几次被狂风吹掉,脸被冻得发白,但仍然像钉子一样挺立在哨位上,已然融入身后高耸肃穆的雪山……
【冷中有暖】“有点冷,但心是热的!”哨所官兵原来住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子,四处漏风,没有暖气,只有靠炉子取暖。去年,水、电、暖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哨所建成后,官兵守防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卡拉苏0℃:执勤车里烤火炉
■位永超
8月上旬的一天,口岸狂风乍起,乌云迅速布满了天空。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便下起了冰雹。正在检查入境车辆的武警边检官兵立即将几名旅客领到执勤车里。
冰雹打在车体上啪啪作响,气温骤然降至0℃以下。官兵透过窗户看到一名驾驶员因为着急,在奔跑的过程中突然晕倒在公路上。
高原反应,必须紧急救助!几名执勤官兵立即冲过去将驾驶员铁木尔·买买提搀扶到执勤车里,拿出氧气袋和急救药品,并安排衣着单薄的他坐在火炉边取暖。
卡拉苏口岸位于海拔7546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是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两国唯一的陆路口岸。由于海拔高、地处风口,冷热气流经常在这里交汇,瞬间便形成狂风、暴雪和冰雹等恶劣天气。
由于新的联检大厅还没有落成,临时代管的红其拉甫边检站将前哨班使用过的宿营车拉到这里当作执勤官兵的简易“营房”。虽然官兵每天都备有棉大衣,但负责登记旅客和车辆的战士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架火生炉子,否则执勤车里就像冰窖一样寒冷。有了火炉,官兵和旅客、驾驶员随时可以进来烤火取暖,而且还能喝上热开水。
10分钟过去了,乌云渐渐散了,冰雹打在车体上的声小了,身体恢复了正常的铁木尔·买买提满怀感激地离开了口岸。
【冷中有暖】执勤官兵在执勤车里备好氧气、高原药品和棉大衣等,随时为过境旅客服务;开通服务信息网,方便网上预报检并及时发布路况等信息;开通“便民邮局”,巡逻官兵为农牧民免费送包裹、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