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 > 红色传承 > 军人风采

探寻李素芝坚守高原36年的心路历程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5-23

  这是他最陶醉的声音:心跳。

    ——进藏36年,他换过3个听诊器。那个用了12年的听诊器,圆头已被磨损,上面留着边防哨所官兵的体温;胶管有些老化,里面回荡着牧区藏胞的心跳;挂在胸前时,像一条哈达,系着许许多多人的感激和祝福。

    这是他最喜爱的风景:眼神。

    ——进藏36年,他巡诊走过西藏的万水千山。牧区孩子纯真的眼神、老人病愈后欣喜的眼神,是他心里永不褪色的一幅画。

    这是他最钟情的色彩:白色。

    ——进藏36年,他家里收藏最多的,是藏族同胞献给他的洁白哈达,一万多条,层层叠叠,把一个架子都压断了。

    这是他最轻松的时刻:在家里和远方来的战友吃顿饭。

    ——高原初夏的一天晚上,记者走进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的家,馒头稀饭,大葱蘸酱,一桌山东家常饭,一席真诚的知心话,让记者回想起最近采访他获知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无疑,李素芝的事迹人们很熟悉。然而,为什么当你真正走近他,还是会怦然心动?还是会恍如初识?还是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那个夜晚,面对李素芝,记者突然发现,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团火,一把燃烧在地球之巅的信仰火炬!

    在海拔3658米的拉萨,58岁的李素芝从不坐医院里的电梯,长年累月坚持爬楼梯——

    信仰,是一条脚下的长路

    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不会相信——

    5月7日上午,在西藏军区总医院13层的外科大楼一楼大厅,记者碰见要去顶楼查房的李素芝,只见他过电梯而不入,径直走向楼梯,一个一个阶梯爬上去。记者只好跟着他爬楼梯,不到10层就累得满脸通红,大口喘气。

    “为啥不坐电梯?”记者问。“许多边防哨所,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平时工作忙,要是不插空把身体练结实,去哨所巡诊怎么行?”李素芝回答道。

    医务人员告诉记者,院长爬楼梯,平时比这快,今天算是照顾你们了!

    记者心里默数,从1楼到13楼,共有337级台阶。这不是在内地平原,而是在海拔3658米的拉萨啊!

    36年,李素芝在医院爬了多少级台阶?这很难统计。记者只知道,他这样做,是为了时刻待命出征,走向高原。

    36年,李素芝在高原走了多少路?也很难统计。他光是率领“流动医院”出征就达112次,平时跋山涉水的巡诊已达千余次,哪次不是山高路险?

    交谈中,记者听出李素芝嗓音有些沙哑。他说,早在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时,嗓子里就长了块息肉。“为什么不动手术?这样多难受。”“手术很简单,可是两三个月内几乎不能说话。当医生为患者看病,这么长时间不说话,怎么行?”

    “怎么行?”这句话,几乎是李素芝的一个“口头禅”。正是这句话,让记者想起不久之前他的一声叹息——

    那是今年2月8日上午,记者跟随李素芝率领的医疗队,从阿里日土到狮泉河途中遭遇暴风雪围困。大雪铺天盖地,天地一片混沌。天色渐晚,一些女同志嘤嘤啜泣起来。李素芝大声说:“后退不可能,原地等待只有死亡,努力向前才有生的希望!”说完,他跳下汽车,带领大家下车挥起铁锹铲雪。

    高寒,缺氧,他很快累倒了,记者把他搀到驾驶室,为他擦去脸上的雪水和汗水,把氧气管递给他。“太累了,不行了!” 躺在座椅上,大口喘着气,李素芝叹息一声……

    这声叹息,让记者心里一颤——以往从没有听他说过这样的话!

    58岁的李素芝那天说出这句话,是一句实话。然而,路的那头、山的那头,还有许多患病的边防战士和藏族同胞在等着他,“不行”也得行啊!

    回望李素芝在大雪中铲雪的身影,记者想起藏族同胞的“磕长头”:双手合十,掌心朝下,全身伸展匍匐,五体投地。无论万水千山,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风霜雨雪,都一丝不苟,恭恭敬敬,一直向前。

    像藏胞礼佛一样,李素芝走向患者的脚步,也是这般执著。就在今年“五一”前夕,他带领“流动医院”又去巡诊。那根拉山口,海拔5318米,放眼望去,皆是白雪。路在哪儿?

    前方,是一片只有3户牧民的草原。有人劝他,那个地方没几个人,有没有需要我们治疗的患者更说不准,要不先返回?“不去看看,怎么知道?”只见李素芝紧了紧身上的大衣,抱着药箱大喊一声:“跟我来!”说完就从山上往下滚。

    “啊!”队员们一声惊呼刚出口,李素芝的身影已淹没在腾起的雪雾中。医疗队员都照着他的样子,纷纷往山下滑。他们的身后,留下一道深深的雪沟……

    【记者夜话李素芝】

    李素芝:一位寺庙的活佛曾经对我说,你们医疗队之所以总能化险为夷,是因为做了那么多好事,菩萨会保佑你们。我告诉这位活佛:“我们也有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毛主席说的。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信仰。我们共产党人能够战胜艰难困苦,归根到底是因为心中装着老百姓,始终把这种信仰高高举过头顶。

女儿从记事起长到18岁,没有叫过李素芝一声“爸爸”,却在风雪巡诊路上终于读懂了父亲——

    信仰,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我在山东老家结婚那天,爸爸抱着我一个劲地哭……”李素芝的女儿李楠,说起自己出嫁那天的情景,话刚出口就哽咽了。

    李素芝的眼泪里,充盈着对女儿的愧疚:“这个孩子,我从小没有疼爱过她。我几十年在西藏工作,几年不回家是常事,孩子不理解我,对我有怨气。一次,我打电话到家,李楠说:妈,你的电话。她妈问:谁?孩子说:他!一次我回家,李楠故意问我是谁?她妈说:傻孩子,这是你爸啊!李楠说:不认识,他住哪儿?”

    说来让人心酸,李楠从记事起长到18岁,没有叫过李素芝一声“爸爸”。李素芝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半年。

    如今,李楠理解了爸爸。从第三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她申请进藏,来到爸爸工作的西藏军区总医院,成了一名出色的牙医。

    “过去说理解爸爸,是因为看了那么多记者写的爸爸的事迹。现在说理解爸爸,是因为在那次风雪巡诊路上,看到了藏族同胞对爸爸的感情。”李楠这样说。

    “让我进去,我什么病都不想看,就是想看一眼救命恩人。”李楠清楚地记得,今年1月25日那天,李素芝带领的“流动医院”第110次巡诊,班戈县一位叫民宗的病人呼喊着死活要往排队看病的人群里挤。

    李素芝一眼就认出了他。20年前,年仅22岁的民宗患脑包囊虫病,生命危在旦夕,是到此巡诊的李素芝救了他的命。这次,民宗特意带上7岁的女儿,花3个多小时赶了100多公里的山路来看李素芝。

    献哈达、敬酥油茶、跪地磕头……不忍耽搁李素芝的时间,民宗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藏族最崇高的礼仪。

    “恩人哪,你的手怎么这么凉?”握手惜别那一刻,民宗转身离开,又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县城一家商店,为李素芝选了一双皮手套,委托一名留下照顾病人的医生转送给已经远去的李素芝。

    2月12日夜,“流动医院”从狮泉河向昂仁县机动途中,又遇暴风雪。消息传开,牧民们来了、养路工人来了、僧侣们来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医疗队铲雪开路。见医疗队还没吃饭,乡亲们又自发回到家里送来糌粑、牛肉干。围着乡亲们用牛羊粪燃起的篝火,李素芝和战友们平安地度过了一夜。

    说起这次巡诊,李楠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今年1月27日晚上,海拔5000多米的那曲双湖多玛乡,藏族牧民德吉措姆心跳呼吸骤停。就在这时,李素芝率领“流动医院”巡诊来到双湖多玛乡。他来不及找纱布,就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子,口对口地给德吉措姆做人工呼吸……

    德吉措姆苏醒了,李素芝却因缺氧满脸发紫,身体摇晃几欲跌倒。

    “菩萨兵哪,谢谢你!谢谢你的救命之恩!”德吉措姆的家人流着泪不停道谢。李素芝说:“不要谢我,要谢就谢共产党!”

    “要谢就谢共产党!”这句话,李楠过去在记者的报道中读了不知多少遍。这次,是第一次亲耳听到爸爸这样说。

    “爸爸真是这样说的,脱口而出,自然而然,想也不想。”说到这里,李楠的眼里闪烁着圣洁的光芒……

    【记者夜话李素芝】

    李素芝:战争年代,一名八路军指挥员在鲁南作战时带的部队被打散了,是我父亲把他藏到粮垛里,躲过一劫。现在,我遇险时,西藏的老百姓救我。这就是人民军队和老百姓、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代代相传的鱼水感情!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生活在这样的老百姓中,是多大的幸福啊!你问我经历了多少难和苦,我不想说。为什么?因为再大的难和苦都比不上这种幸福。这种幸福,是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带来的。

    李素芝这辈子最难忘记两个人:一个是小时候救过他命的镇卫生院院长张子善,一个是山东老乡孔繁森——

    信仰,是一种能量的传承

    今年,李素芝58岁了。有人给他写了一首诗:“风霜在脸上雕刻,容颜不再如昨,仁心却始终鼓荡在胸廓。漫漫风雪,遮不住军人本色。滔滔雅江,唱不完奉献之歌……”

    日月如歌,李素芝的心中却难有诗意。说起36年高原跋涉,李素芝的心里百味杂陈。当年他为攻克高原心脏病手术做试验时,曾遇到不少风言风语。回忆那段日子,李素芝说:“心里很委屈,好多次流泪,我这么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干,为什么还是不被理解?有时,甚至想打报告转业,但想想当年是主动申请进藏的,转业怎么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就把这个想法压下去了。睡一觉第二天起来,什么都过去了,继续干!”

    说起有人说李素芝在“作秀”,李素芝的妻子郭淑琴很伤心:她1976年随李素芝进藏,成为西藏军区总医院妇科的业务骨干。1992年为了照顾女儿李楠,郭淑琴转业到大连工作,经历3次下岗、4次上岗,还曾辗转到深圳打工。去年退休后,为了照顾李素芝,她又重返高原,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妇产科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医生”。

    现在,李素芝一家三口都在西藏定居了。他不仅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还把自己的妻子、女儿也引上了这条艰辛的人生之路。

    所以,郭淑琴觉得一名记者采访李素芝文章中的一句反问特别好——世间有这样“作秀”的人吗?

    不管别人说什么,李素芝总是痴心不改。探根溯源,是因为他这辈子最难忘记两个人——

    一个人是家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张子善。他回忆说:“小时候,一次我患了疟疾,母亲冒着大雨连夜带我去镇卫生院看病。值班医生问:带钱了吗?母亲翻遍了身上只有两毛钱。医生说,没钱看什么病?这句话,让卫生院院长张子善听到了。他说,有没有钱先救人!张院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

    李素芝最难忘记的另外一个人,是他的山东老乡、现在长眠在拉萨烈士陵园的孔繁森烈士。李素芝任外科主任的时候,孔繁森是拉萨市的援藏干部,两人既是老乡,也是好朋友。说起孔繁森,最让李素芝震撼的是这幕情景:“一次,我到孔繁森宿舍去找他,推门一看,他家楼下一间客厅里住满了流浪、要饭、无家可归的人。孔繁森说,他最看不得穷人受苦,反正家里也没有别人,房子闲着也是闲着……”

    后来,孔繁森到阿里工作后,李素芝送给他一件军大衣、一双靴子、一个药箱。孔繁森每次回拉萨,总会找李素芝聊天。如今,李素芝还记得孔繁森对他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老李啊,我们在西藏很艰苦,但不能白苦,要苦就苦出个名堂来,为西藏人民谋点福利!”

    孔繁森出车祸后,李素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是已经晚了……

    今天,每当李素芝去给孔繁森扫墓,都会真挚地站在墓碑前默默说一句:“老孔,你放心,我会把你没有做完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告别拉萨那天,高原长风猎猎,布达拉宫前,五色经幡铺天盖地,如潮似浪。眺望远方的皑皑雪山,记者的心怦然一动——

    在李素芝面前,还有层峦叠嶂,长路漫漫。

    在李素芝身后,更多的人会携手并肩,紧紧跟随……

    【记者夜话李素芝】

    李素芝:有人问我,你院长当了16年,将军也当了12年,还图个什么?我说,我心里最清楚,就图老百姓说共产党好!靠这句话,共产党打下了江山。坐江山,还是靠这句话。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每次去给孔繁森扫墓,每当巡诊路上走进烈士陵园,我就想:他们不都是为了这句话而生、为了这句话而死的吗?这些烈士的信仰,就是今天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