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李素芝(左)正在和来院参加培训的医生探讨交流。张 震摄
引 子
特殊地图上的奉献心迹
在李素芝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幅特殊地图,图上有他亲笔画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红圈。
红色的大圈从拉萨起笔,翻雪山、过草原、穿无人区,连接哨所、农家、寺庙,最后回到拉萨。这个圈极不规则,似哈达飘过云端哨所,如小溪流过牧民家门:这是李素芝“流动医院”的一次巡诊路线图。
这样的圈层层叠叠,绘就了他36年服务西藏军民的奉献年轮。
图上还有许多小圈,有些还打了“☆”。李素芝说,画圈的这些地方有他们帮带的基层医院或卫生队,标“☆”的地方有他们培训的全科医生。目前,西藏军区总医院已为军地培养全科医生5176人。
这一颗颗“星”,恰似一双双深情的眼睛,守望着雪域高原军民的健康。
每次巡诊排起的长队,让他体会到了为民服务的幸福,也看到了藏族同胞内心的期盼——
“他们需要我李素芝,也需要有更多能留在他们身边的好门巴”
门巴,在藏语里是医生的意思。偏远农牧区,门巴奇缺。
“流动医院”每到一地,前来就诊的群众就排起了长队;一个上午,开出药单、住院介绍信、免费手术单等几十份;嗓子沙哑他们顾不上喝一口水,吃饭时间不得不一推再推……
哈达似雪,信任如山。这激励着李素芝和战友们一次次风雨无阻出征,走上边关哨所,走进偏远牧区,走向官兵和群众需要的地方。
眼神如海,盛满渴盼。每当“流动医院”起程告别的那一刻,藏胞深情牵衣袖,送了一程又一程,似乎在问:“门巴将军”何时再来?
这样的场景让李素芝感动,也让他思考:“一个人和一支医疗队的力量毕竟有限,他们需要我李素芝,也需要有更多能留在他们身边的好门巴!”他没有陶醉在“被需要”的幸福和光环里,而是感到了更重的责任和使命:群众越是欢迎我,我为他们做的就应该更多。
早在10年前的一次调研中李素芝就发现: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在藏北偏远地区,许多县级医院不能进行外科手术,大多数乡村卫生所只能看看感冒等常见病;边防军医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官兵医疗保障条件亟待改善。
在他的倡议下,西藏军区总医院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率先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为基层打造不走的医疗队。医院规定:基层医生来院学习进修不受时间限制,随到随安排;根据需要,缺什么教什么;不仅临床观摩学习,还在导师指导下上手术台操作,在全方位临床实践中学习真本领。
那曲班戈县马前乡卫生院医生扎西由于平时接诊病人少,专业技术得不到提高。2008年的一天,他将一位患阑尾炎的病人误诊为风寒,险些贻误病情。巡诊来到这里的李素芝重新诊断后,立即为病人实施手术。事后,李素芝带着扎西一起巡诊,后又安排他在科室学习。一年后,扎西的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被调到县人民医院工作。
今年2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让某边防团成为一座“孤岛”。团卫生队手术室里,李素芝培养的全科医生、毕业才3年的军医邓欢,成功主刀为驻地一名患急性阑尾炎的藏族同胞实施了阑尾切除手术。
如今,经过西藏军区总医院的系统培训,一批又一批来自军地基层的全科医生回到岗位服务基层,如格桑花开遍高原,被军民亲切地称为“健康守护神”。
每次“流动医院”巡诊,既是医疗服务,又是培训课堂,更是密切与基层军民关系的情感纽带——
“我们要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既要当好白衣天使,更要当好党的‘形象大使’”
每次“流动医院”归营,队员脸庞黑了,经受了风吹日晒的洗礼;迷彩服磨得发白、满是灰尘,变成真正的“征衣”;药箱空了,拉回来的是一车车感动;告别哨所、牧区,心却与官兵、百姓贴得更紧了……
“一次巡诊千里路,聆听多少渴盼心跳,感受多少冷暖疾苦,加深多少真挚感情!群众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群众!”李素芝说,进行了112次巡诊,如今的“流动医院”承载了更多的使命和意义。
——增进感情的纽带。李素芝订下规矩:“流动医院”所到之处,一切保障自理,不给群众添任何麻烦,队员们要做的就是服务、服务,救治、救治。
这里,“诊台”可能就在腿上:一次,李素芝接诊了一名右脚溃烂患者。检查时,他直接把患者的脚放在自己腿上,为他脱掉靴子、袜子,面对扑面而来的浓烈气味眉头不皱,检查得格外仔细。
这里,“诊室”可能就在野外:那次踏雪巡诊,医疗队接诊了一名难产孕妇。情况危急,几个队员脱下大衣围成一圈,李素芝紧急实施手术,保证了母子平安。
这里,看病可能要看两遍:医疗队巡诊时,经常有群众在其他队员那儿看完病,还非要拦住李素芝让他再看一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认真检查、耐心解答,直到群众满意……
李素芝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告诉队员们一个理儿:当好全科医生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我们要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既要当好白衣天使,更要当好党的“形象大使”!
——提高技术的课堂。5月9日上午,李素芝率领“流动医院”第112次出征,来到山南曲松县巡诊。到达目的地,记者发现医疗队人员比出发时多了两个:一个叫程波,一个叫邓燕红。
“他俩是驻山南41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疗队每次外出巡诊,都尽可能带上附近的军地医护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李素芝说,为依托“流动医院”开展现地教学,医院每次都要抽调外科、内科、高山病科等10多个科室数十名医疗技术骨干,面对面地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帮带,现场讲授常见病诊治、医疗救护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其业务技能。
此外,李素芝还结合“流动医院”执行重大军事行动和急难险重任务,锻炼培养全科医生。这些年,医院先后参与了拉萨到日喀则、山南光缆施工,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建设,易贡洪灾、当雄地震、那曲和山南雪灾救援等20多项重大卫勤保障任务,一大批在培全科医生经受住了任务考验,锤炼了业务技能。
每次凝视地图,那些巡诊尚未到过的地方总是牵动他歉疚的目光,让他魂牵梦绕、寝食难安——
“用我一团火,点亮满天星,愿灿烂星光照亮雪域高原”
在这幅画得密密麻麻的地图上,李素芝也有缺憾。那就是他用蓝笔画的那个圈:墨脱。
受多种因素影响,李素芝几次在去墨脱的路上中途折返。每次到多雄拉山脚下,他只能遥望那里的山山水水。墨脱也是西藏所有的县城中李素芝唯一没巡诊过的,这成了他的一大遗憾。随着远程会诊系统联通雪域孤岛,他的这个遗憾渐渐得到弥补。
2007年2月,驻墨脱边防某部战士王德林执勤时突发急性阑尾炎,由于卫生所条件有限,无法实施手术,生命危在旦夕。
20分钟后,西藏军区总医院和该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联成一体,紧急实施网上会诊。李素芝通过荧屏仔细查看症状后,当即确诊为“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即将穿孔”,要求立即手术。
而此时的墨脱医护人员没有实施此类手术的经验。李素芝通过荧屏讲解,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远程指导和医护人员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王德林最终获救。
一位哲人说,心中有爱的人,会把爱化成一种力量,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没去成墨脱,但李素芝心中总牵挂着那里的军民。从2006年远程医疗系统落户墨脱,他坚持每季度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对墨脱有疾病的官兵进行一次会诊,每当有墨脱军民到总医院看病,他再忙也要亲自坐诊。
得知“墨脱戍边模范营”卫生所所长亓三彭来总医院进行全科医生培训,李素芝特意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见学:从一般的诊断基础、药理学、内外科疾病学等临床医学,到对常见病的应急处理,再到妇科、心胸科,最后带他一起做手术。期间,他指导亓三彭总结了疟疾、疥疮、热毒疮、季节性流行感冒等10多种墨脱常见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一次,李素芝了解到由于墨脱特殊的气候,边防官兵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比较多。这种病一旦患上久治难愈,巡逻执勤时疼痛难忍。他查阅资料、打电话请教内地专家,最后总结了一个预防办法并编成了官兵容易背记的顺口溜:“花椒辣椒和生姜,祛风除湿效果好,穿干衣勤锻炼,加衣保暖是关键。”
此法虽不能根治这种病,但却帮助官兵降低了病痛复发概率。西藏军区总医院还安排医疗骨干到墨脱代职,每次他都亲自交代培训当地医生的任务,帮助当地培养医疗人才。10年来,李素芝共选派30批次120多名全科医生赴边防代职,挂钩帮带当地卫生队(所)23个,扶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15项。
得知亓三彭结束培训归队后,爬雪山、趟冰河、穿密林,已义务为驻地群众防病治病2.8万多人次,被当地群众誉为“雪域孤岛好门巴”,他特意发去一条短信祝福:
“用我一团火,点亮满天星,愿灿烂星光照亮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