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 > 红色传承 > 军人风采

人民子弟兵云南彝良抗震救灾实录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9-12

9月11日,因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冲断了彝良县城的主供水管道,成都军区驻滇某工兵团接到求援电话后,火速出动40余人修复供水网。图为官兵正在搬运抢修供水管道所需物资。叶洋萍摄

    数千官兵汇集云南彝良,带来的不只是救灾与重建的强大力量,更给灾区各族群众送来了温暖。几天来,彝良灾区演绎着一曲曲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大爱之歌。

    乡亲们打开米袋,米是干的,官兵们却已浑身湿透

    搭帐篷、拆危房……夜色已近,在人迹罕至的角奎镇簸箕自然村,村民们拉着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官兵的手久久不肯松开。9月10日晚,灾区普降大暴雨,官兵们揪心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10多名官兵每人背着一袋大米和衣物,穿越泥石流,在大雨中爬山两个多小时,为山上村民送粮。当乡亲们打开米袋时,米是干的,官兵们却已浑身湿透。

    “解放军好!解放军好!”70多岁的杜光书,拉着连长李应东的手老泪纵横。

    看到受灾严重、缺衣少食的乡亲们,官兵们也流泪了。一天没吃饭的官兵们,把携带的战备干粮全部发放给村民。

    毛坪乡堰沟社是地震重灾区,40余户群众的大部分房屋在地震中被夷为废墟。大山深处的他们,急需紧急医疗救治。9月10日,佩戴红十字袖章的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救援队10名队员,背着30公斤重的背囊和药品,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向深山进发……一到堰沟社,队员们便一家一户巡诊救治。

    夕阳西下,巡诊队员背影后面,是村民一双双泪水涟涟的眼睛……

    老人得救了,他却被房顶上落下的瓦片砸伤,鲜血直流

    “无论有多危险,我绝不放弃!无论情况有多复杂,我绝不离开!”四川宜宾市翠屏区人武部参谋唐科的这“两个绝不”,已经成了灾区流传的一段爱民佳话,更令被救的彝族老人泽呷感受到子弟兵的浓浓情意。

    9月8日早上,唐科带着一支救援分队,在重灾区角奎镇搜寻失踪人员,疏散群众。当他来到发界村泽呷家时,因儿子儿媳均外出打工,独自一人在家的泽呷正在搬运东西。唐科赶紧让泽呷在房中清点物资,组织救援队员帮助搬运。一阵余震袭来,在泽呷身旁的唐科背起他就向外跑去。泽呷得救了,唐科却被房顶上落下的瓦片砸伤手腕,鲜血直流。

    大家忙围了过来,为唐科包扎伤口。这时,泽呷误以为余震已经过去,回到屋里搬运东西。唐科见状,推开正在包扎伤口的救援队员,再一次冲进房间,把泽呷硬拖了回来。紧接着,一阵更强的余震袭来,泽呷所住的土坯房轰然倒塌。面对眼前发生的情景,泽呷惊呆了。随后,唐科派两名救援队员护送泽呷到就近的安置点。

    9日晚上,唐科运送生活物资,来到泽呷所在的安置点。没想到,泽呷突发急性阑尾炎,脸色苍白,唐科当即背起泽呷就走。21时20分,泽呷被送到县医院。医生说,如再晚来一会儿,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提起唐科3次出手施救,泽呷激动地连声说:“感谢亲人解放军!”

    官兵们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身体悬挂在峭壁上向前挪动

    9月8日,营救洛泽河镇水泥厂狮子山上处于险境的潘志超老人时,为了赶时间,12名上山营救的官兵冒着巨大的危险毅然选择走“小路”。

    说是“小路”,其实无从下脚,因为地震,山体很多地方严重滑坡,只能攀悬崖。

    官兵们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身体悬挂在峭壁上向前挪动,一把蒿草是他们的助力器,一块突出的岩石是他们的脚踏板。

    “注意脚下,一定要踩稳!”用手抓住山边的一棵小树,救援队员互相提醒着注意安全。

    克服重重困难,救援队终于赶到山顶。潘志超躺在废墟边上,奄奄一息。

    “一二三,起!”救援队员一起用力,将潘志超轻轻地抬上担架,然后迈开步子向山下一路小跑。

    “老人家情况危险,还是抄小路!”带队的四川省什邡市人武部副部长吴兴武决定。为了不让担架起起落落使老人受到二次伤害,救援队员们两人一组换着休息,小心翼翼地向山下跑。途经一处陡峭山坡时,救援队员张强脚下一块石头突然滑落,整个身体一下子荡在半空中。他机敏地用小臂在凸出的悬崖上一蹭化险为夷。

    经过5个多小时急行军,老人被送到山下,转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面对香味四溢的米饭,官兵们忍着饥饿,将米饭送回到受灾群众的帐篷里

    为帮助彝良县荞山乡咪?村2000多名受灾群众转移受灾物资,成都军区某师官兵10日深夜冒着大雨、忍着饥饿,一直忙到11日早晨6时40分。他们共帮助乡亲们搬运大米、土豆、矿泉水等物资10吨。

    看到官兵们忙碌了一夜,又饥又累,乡亲们很心疼。他们把刚刚抢救出来的大米,煮成一大锅米饭,送到官兵面前。不料,面对香味四溢的米饭,官兵们忍着饥饿,将米饭送回到受灾群众的帐篷里。大家的话很直白:受灾乡亲生活困苦,自己多吃一口,乡亲们就少了一口。战士李超说:“只要为了灾区群众,再苦再累再饿都值得!”

    置身灾区,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9月10日中午,在海拔近2000米的彝良县龙安乡三乐村临时安置点,四川省宜宾军分区官兵顶着炽烈的阳光,为村民搭建帐篷。“解放军,这是我们煮好的土豆。”见官兵们没吃午饭,村民张菊英送来自家煮的土豆。知道灾后村民们粮食紧缺,官兵们都不忍心吃。在张菊英一再请求下,一名同志只好带头拿起一个土豆。不过,他只掰了一点,就递给了下一位同志……

    (本报云南彝良9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