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退伍兵,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成为我国青年小麦育种专家。
退伍军人周晓东,用实际行动在黑土地上创造了小麦育种界的传奇:他培育的“铁秆小麦”,解决了东北小麦育种无矮壮秆资源的世界性难题;研究出的生态高效型种植模式,实现了辽宁地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的历史性突破;创建了拥有2万份小麦育种材料的世界首个私人小麦种源库;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小麦育种领域的多项国际、国内空白,被誉为从军营走出的“袁隆平”。
1989年3月,周晓东被分到沈阳军区某部药厂,认识了喜欢鼓捣小麦育种的严医生。严医生身体不好,却坚持每天侍弄小麦。周晓东不解地问他:“你辛辛苦苦种小麦,能吃几个麦粒啊?”严医生很认真地说:“我吃不了多少,但10多亿老百姓可就吃得多了。”交往中,严医生喜欢上了这个新兵:“解决粮食问题,育种是关键,你有兴趣吗?”“有。”周晓东毫不犹豫地答道。
周晓东跟严医生学起了小麦育种。然而,不久严医生就病逝了。临终前,他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周晓东,一字一顿地说:“一个国家,无农不稳,无粮必乱。咱是军人,有责任挑起这个担子!这些种子和书就交给你了……”
1990年初,周晓东脱下心爱的军装,退伍回到了原籍——辽宁省沈阳市。记忆中的农田变成了一座座高楼,以种地为生的村民们多半去了城里打工,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不多见了。
“耕地少了,粮食也少了。要让老百姓吃饱,就必须在提高产量上下功夫!”周晓东更坚定了培育新的粮食品种的决心。从此,他踏上了小麦育种的漫漫征程。
为了百姓不挨饿,为了国家粮食安全——20年来,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周晓东在育种的道路上前进。
家,最先成了他的试验基地:花盆里种的是麦苗,桌子上摆的是麦种,地面上堆的是麦穗。家里空间小不够用,他就出去找块地当试验田。三伏天,他蹲在田里一笔一笔记录试验数据,戴着草帽拿着镰刀给小麦测产,被蚊虫咬得一身是包。
学历低,又没受过系统培训,从零起步会遇到多少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培育成功一个稳定的小麦品种,通常要做8代实验,起码也得10年时间。周晓东毫不气馁,军旅生涯锤炼了他坚强的品格。“起点低,可以学。”他成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常客,每天不到凌晨4点就出现在小麦育种试验田里。
2004年,周晓东一举攻克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培育出了“铁秆小麦”。2005年7月,黑龙江省克山县连降大雨,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周晓东与沈阳军区某农场联合种植的150亩“铁秆小麦”一株未倒,平均亩产高达400公斤以上。
去年,“铁秆小麦”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如今,“铁秆小麦”已被多家育种单位作为战略性储备资源。
2008年,周晓东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和低能离子射线技术选育出的小麦和水稻,研究出了生态高效型的种植模式,实现了辽宁地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的历史性突破。粮食产量比单种一季水稻增产66.7%,节约水田用水近30%,实现了土地的高利用率。
周晓东手中珍贵的小麦资源,引起了国际小麦界的关注。他应邀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访问学者,还先后受澳大利亚国家小麦中心、俄罗斯国家小麦研究所等10余个农业机构的邀请,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周晓东的成果不仅吸引了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图垄断粮食市场的利益集团的注意,
多家外国研究机构发来邀请函:请他带着成果加入,移民、住房等一切待遇从优……
下一篇:古城人防蝶变“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