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震后诞生的“生力军”
2008年底,在总结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中军地领导发现:民兵在救援大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初,在新年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筹划会上,面对多种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成都市军地领导形成了共识:在民兵中组建一支综合性的常备应急救援力量。
于是,他们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经过4个多月的调研论证、人员编组、集中整训、营区建设等紧张的工作,在2009年9月,建成了成都市民兵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这是一支具备快速遂行城市防空、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应急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的新型民兵队伍,配备有特种救援装备,每名队员都是经过严格程序筛选的优秀退伍军人,具备良好的政治、军事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素质。
成都警备区政委秦焰告诉笔者,这支救援大队汇聚各种技术能力,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战斗能力且实战经验丰富的团体。
跨区救援显身手
在成都市政府抗灾救灾办公室,笔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记载: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救援大队昼夜兼程1300公里,在震后39个小时便抵达灾区,成为最早赶到也是人数最多的救援队伍之一。在18天的抗震救灾战斗中,警备区司令员蒋黔智率领队员们奋力抢救群众,清理移交现金2000余万元及各类贵重物品480余件,搭建帐篷学校3所,创造了跨区机动的高原救援奇迹,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爆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大队再次闻令而动,是参加救援的民兵队伍中第一支携带专业救援设备、具备专业救援经验的队伍。在生死营救中,队员们及时转移了200余名受困群众,清理淤泥900余立方米,累计洗消3.5万余平方米,被灾区群众称赞为“天府雄师”和“救援之星”。
——2010年8月13日和8月19日,成都普降暴雨,多地遭受洪涝灾害,救援大队不顾连续作战的疲惫,以其快速、高效、专业的特点,从舟曲紧急撤回分兵多路驰援受灾地区,及时引导疏散和转移受灾群众5万余人,解救受困群众6088人,成为家乡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一年内参加3次特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其中两次是跨省、跨战区赴高原抢险救援,创造了民兵队伍应急机动救援的奇迹。
融合发展铸精兵
组建短短两年时间,成都市民兵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何以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其成功的奥秘在于军民融合的巨大魅力。
“我们的队员,都是具备一定专业救援技能的退伍兵,融合了防空、通信、消防、特勤等各个专业,多种救援任务都能上。”大队长刘墨勇告诉笔者,“我们与成都市消防、森警、防汛、地震、气象等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协作机制,经常邀请他们来队指导专业训练。”
“队员退队会安排专场招聘会,今年8月份退队的6名同志就已经安排在市烟草专卖局上班了。”谈到队员们关心的待遇和安置,教导员刘向东喜形于色:“所有队员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入队,享受不低于本地平均收入的工资待遇;在队期间可以立功受奖和入党,荣誉载入个人档案。”
刘教导员指了指不远处一名高大壮实的队员说:“他叫李争光,从某集团军特种大队退伍后入队,去年执行抗洪救灾任务就荣立了二等功。”
探寻着救援大队的闪光足迹,令笔者感动的是,两年来,救援大队在“正规化建设、专业化训练、经常化教育、军事化管理、多样化使用”的建设思路指导下,跨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步伐。
下一篇:徐州市集中安葬万余名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