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3月初,在学习雷锋月活动中,六安新周报联合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台,向全市发出了“寻找六安好人”的倡议,希望通过更多双眼睛,发现身边的感动,找寻缺失的道德,体味人间的温情。黄卓、陈久福,一位普通人民警察和孤寡残疾人15年的感人故事被我们找寻、捡拾了起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感人的大善大爱。看到路边的残疾人,给他一块钱,或许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十五年如一日,视名利如淡水,像照顾兄长一样照顾一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残疾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但是,退伍军人、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科副科长黄卓,他却做到了。
同是丧亲无助人
黄卓的老家在我市裕安区分路口镇江堰村,童年时,他就听说同村有位叫陈久福的村民患有先天性脊柱扭曲,头颅左偏、半身不遂,行动极不灵便。陈久福自小时母亲走失,父亲为谋生而忙碌,弟弟年幼,虽然腿脚不便,他还是要经常放牛。黄卓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幼童,也帮家里放牛。这个时候的黄卓,就对陈久福心生同情,但除了在他的牛缰绳执拗时拼命帮着拉上一把外,却无能为力为其提供实质性的救助。
1996年,黄卓从第二炮兵80405部队退伍回乡,凭着在卫校和部队学习的医技当了一名村医,并专门打听到了陈久福的现状:其父前几年因车祸去世,肇事车辆逃逸,家里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赔偿。三个弟弟相继成家外出打工,现在陈久福在帮人放牛,没有工资只管吃住。军旅出身的黄卓得知此事顿生怜意,每次出诊经过陈久福居住的庄子时,他都会顺道去看看他,就像在部队下连队巡诊一样,免费为陈久福送医送药、免费治病。
二十五六岁的时候,黄卓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让他感受到了失去父母、没有依靠的切肤之痛,更是身同感受的理解、同情陈久福的困境。在单位里,黄卓负责宣传和文秘工作,经常需要加班,但无论平时多忙多累,黄卓都会抽空在电话里问候一下老陈。只要他打电话求助,黄卓都会第一时间专程处理他的事,实在因为工作走不开,就电话委托亲友或村干部为他提供帮助。
关爱备至十五年
1997年,黄卓考到了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家从江堰村搬到了市里,有了更高救助孤苦残疾人的平台,他也将老陈“搬”到了自己的心里。虽然自己是个工薪族,家属也没有工作,孩子在城里读书,家庭经济负担也重。但爱心和责任让黄卓始终放不下,让他不离不弃眷顾着这位身残体衰的“老孤儿”。后来,因铁牛取代了耕牛,陈久福“失业”了,孤独一人生火做饭,生活非常凄苦。得知消息,黄卓一有时间,便去看他,给他带来吃的、用的,诊疗他的病痛,宽慰他的心理。
2004年,为了给陈久福解闷和解决吃住的老大难问题,黄卓给陈久福在市某汽车修配厂找了份看门的工作,每天做些开门、关门、烧开水等小零碎活,工资是每月300元,经过黄卓的调解,又涨到了400元。陈久福每天认真的工作着,生活没那么苦闷了,黄卓也可以隔三差五的来看他,还经常送茶叶、食物,冷了备棉衣、热了有西瓜,端午拎粽子、中秋递月饼之外,逢年过节还给他端上美味佳肴,掏个小红包等。此时此境,陈久福的心情比在村里舒畅了。
然而,2008年腊月,灾难再次降临,陈久福的左大腿摔断了,无法在修配厂继续工作,只能回到老家。但是,依照陈久福当时的状况,回村也没人照顾。思来想去,黄卓经过多次协调和村两委努力,第二年,陈久福被镇民政部门特批安置到了分路口镇第二敬老院,当时他年仅43岁,是敬老院最年轻的孤寡“老人”。
刚开始住进敬老院,陈久福大小便不能自理,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不好,有时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黄卓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看望陈久福,委托同村的孤寡老人帮助料理他的衣着起居。每周五晚上、双休日抽空给陈久福的伤腿做理疗和按摩,搀扶他重新艰难的学步,陪他说说心里话,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坚强的活下去。考虑到老陈不能行走,终日卧床心中烦闷,黄卓还专门给他送来小广播,让他睡在床上也能感知外面的世界。
就这样,在黄卓这个精神支柱的温暖、呵护下,坚持了几个月后,陈久福的伤腿很快恢复了功能,逐步可以借助黄卓给他“化缘”来的残疾人轮椅下床挪步慢慢走路了。
单骑四万助残行
在分路口镇第二敬老院,听说黄卓来了,窝在床上的陈久福很激动,嚷嚷着要起床。黄卓听见了,亲切的喊着“老陈!我来看你了!”便熟练的让他伸臂抬腿、提袖拉裤,很快帮他把棉衣棉裤穿了起来。扶着轮椅、彳亍难行的陈久福坐到了笔者面前。虽然吐字不清,说话比较吃力,但是陈久福还是执着的向笔者表达自己对黄卓的感激之情,一直絮絮叨叨不停的说话。
“我要谢谢他,我们是一个村的……他照顾我十几年了,对我比亲兄弟还亲!”陈久福有些费劲、一字一顿的说。
在采访中,让笔者诧异的是,敬老院里的55位老人几乎都认识黄卓,他们争抢着向笔者夸赞这位好警察。但是,让我们更加惊奇的是,敬老院院长却从未见过他。“黄卓,这个名字好耳熟,但是真人是第一次见到。他每次来的时候也不和我们打招呼,直接去找陈久福。有时还给全院的老人送点东西,前几天还给他们送来一大袋腊货(腌制的咸肉、咸鸡鸭等),也都是放下就走了。他属于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分路口镇第二敬老院院长余文华说。
此情此景,让笔者想到了唐人王昌龄的一句诗:经纶精微言,兼济当独往。
笔者注意到,黄卓给老人们添置了很多书报杂志、《老人交通安全读本》、交通安全类宣传光盘等,还引导老人们自娱自乐、互帮互助,共同组织了读书会、读报会、故事会等——黄卓亲自物色,请教专人,让识字、健谈的老人将有趣味、有价值的新闻故事、科技知识,讲、读给其他老人听。同时,黄卓还积极倡导老人们用读书看报学会的保健、种菜常识强身健体、种植蔬菜,极力提高身体免疫力,添补改善伙食。
听陈久福介绍,黄卓绝大多数时都是一个人骑着两轮摩托车,有时乘车到镇里、尔后步行几公里到老家照顾自己。风风雨雨,寒来暑往,算起来已经十五年了,很辛苦。我们为黄卓爱心助残的旅估算了一笔账:平均每月按照两次看望老陈的话,每次往返50公里,15年下来,累积成为一个巨大的数字——约4万里!凭着对老陈无比关爱的责任心,黄卓硬是用自己的爱心和双脚,一天天坚持了下来,一步步丈量了出来!
寂寥无闻乐行善
“救助陈久福这件事,只有家里人知道,就连交警支队也没人知道此事。因为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无论是作为一名有幸走出去的村民,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人民警察,我都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坚持一如既往、竭尽所能的照顾老陈这样的孤苦残疾人。”
十五年了,差不多是一代人的出生、成长的漫长历程,本来应该是传扬久远,人尽皆知。黄卓长期爱心助残,却是甘当无名不事张扬,寂寥无闻的做好事,平平淡淡的献爱心,用一颗平常心、仁爱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和大爱之歌。
“其实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是争取用自己关心、关注、关爱孤寡残疾人的实际行动,以此微不足道的善举和爱心,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自发加入到帮扶孤寡者、救助残疾人爱心工程的行列,与他们连心攀亲、结对帮扶,奉献爱心、共建和谐。我仅仅是留意了自己身边困苦者的实际,做了一个普通人应尽的一份力量而已。”黄卓平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