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与记者面对面坐着的是年近八旬的抗美援朝老兵孟庆铭。他在接受采访前特意换上了老式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讲到动情处,孟老会突然直起身子,胸前勋章叮当作响。
“我带了6个兄弟上了战场,一夜间死伤5人,我怎么跟他们家里交代?”忆往昔,孟庆铭仍满怀自责。
“我想在有生之年找到烈士的家人,把当年战场上的事告诉他们,以告慰烈士的英灵。”最近,孟老在女儿的帮助下,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寻人帖,希望通过网友们的转发得到更多的线索。“我的责任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征战的英烈。”面对我们的镜头,老人紧了一下眉头。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夜晚。
1953年6月23日,正值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夏季反击战。那夜,天空飘着小雨,孟庆铭蹲在潮湿的坑道里,紧张地收发电文。突然,一道冲天的火光伴着热浪冲进战壕,孟庆铭赶紧敲下暗语:“此地遭轰炸,停止联络。”爆炸后是死一般的寂静,孟庆铭呼喊着战友的名字,但无人应答,四下只传来粗重的喘息声。
一片漆黑中,报务员刘延忠和摇机员白锐受伤被送至野战救护所,而报务员曲元盛、摇机员王凤桐和司炳仁3名同志则壮烈牺牲。电台班仅剩下了孟庆铭和摇机员段久泉。
“他们才20岁出头啊!”良久,孟老才从痛苦的追忆中回过神来。3名烈士的忠骨被永远地埋葬在三八线附近的无名小山上,而留给孟庆铭的则是半生难解的夙愿——为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寻找家人。
谢云山:让更多网友了解“立功运动”
“我是中国军网最早的读者,看了10多年了。”谢云山对记者说。虽然他已是耄耋之年,但是对新事物有着特别的兴趣。谢老喜欢上网,更喜欢与年轻人聊天。他最爱谈的是自己曾经的政委郑克和“立功运动”。
“什么叫立功运动?我们郑克政委就是‘立功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这个创造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并被推广到全军!”讲到这儿,谢老从沙发上欠起身,声如洪钟,崇敬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郑克是印度尼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大学毕业,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只身一人回国参加抗战。在1946年苏中战役中,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第2团(后来的23军200团)在原有“英模运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立功运动”。
1949年1月6日,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攻打吴楼的战斗中,敌人的一发炮弹击中团临时指挥所,正在指挥战斗的郑克胸部中弹。不远处的谢云山看到政委浑身是血地倒下,他发疯似地冲了过去,奄奄一息的政委拉着他的手叮嘱道:“立功运动搞起来不容易,你记得传下去……”
60多年过去了,谢云山依然记得政委的嘱托,时时不忘宣传“立功运动”。 现在,谢云山希望通过网络,把老政委的精神传承下去。最后,他将记录“立功运动”始末的文章交给记者,殷切叮嘱:要让更多网友了解郑克的事迹和“立功运动”。
刘作民:年轻网友要记住无名英烈
苏金龙、李保乾、牛洪猷、付金云……几十年过去了,那些牺牲战友的名字和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时时萦绕在抗战老兵刘作民心头。这个下午,老兵刘作民面对我们的镜头,讲述了一个个义无反顾投身抗战的战友。
苏金龙,刘作民的河南老乡。作为突击队长,每次突击必冲在前。攻打双沟集时他又奉命带领突击队。67年后,刘作民述说起这段往事依然带着历史的体温。双沟集镇驻守着日伪军残部一个团。苏金龙带领的突击队在渡河时遭到敌人机枪居高临下地扫射,苏金龙就倒在护城河里。此时距日军正式投降还有不到10天。
李保乾与刘作民同吃同住,宿营时同盖一件长袍。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游击支队在安徽灵璧郊外与日军突然遭遇,一发子弹穿透李保乾左臂击中心脏,他当场牺牲。激战之后战友匆匆掩埋了李保乾,刘作民久久地站在墓前,与朝夕相处的兄弟做最后的告别。
“我常会想起他们。”刘老抚着额头闭目叹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很多年轻的战士瞒着家人投身军旅,牺牲后根本无从查找亲人。刘作民希望通过网络,让更多的网友了解那些为民族独立牺牲的无名英雄。
如今,享受着和平的年轻一代与那段峥嵘岁月渐行渐远。但我们无法忘却祖辈们年轻时英武不屈的身影,正是那些永不消逝的热血与青春,构筑了我们的历史与生命。
清明,是一次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更是一段生命的接力与传承。也许,那些逝去的英魂,他们的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在纪念碑上,但正是这些默默的牺牲汇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千年,正是因为我们拒绝遗忘。
下一篇:西沙老兵:带着荣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