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当前位置: > 领导关怀
构筑起建设国防的精神长城
王 荣
正值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防法》(草案)审议通过之际,由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组织编写的《国防在我心中──全民国防教育普及读本》将与读者见面,这为我市的国防教育工作在全国的率先发展又将提供一本很好的教材。
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广泛的社会现象,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国家和国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产生之始,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中,就渐渐养成了一种对外的防卫本能。随着国家的产生,这种防卫本能便渐渐上升为防卫措施,形成防卫观念,成为国防教育的萌芽。
此后,各国统治者为巩固既得政权,防止邻国侵略,在健全和加强国防建设的同时,都在思想上要求将感性认识的国防观念转变为理性认识的自觉行动,开始重视进行战争与国防的宣传教育,以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支持、参与战争的积极性。因为,民众的支持程度、参与程度越高,国家的防御能力就越强,取得未来国防斗争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于是,以战争动员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便应运而生。国防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长久性的教育活动。
翻开我国和世界的近代史就会发现,这种教育活动的有无和成败,直接决定着公民国防意识的有无和强弱,从而,最终会影响着一个国家国防的有无和强弱。
1840年以来,由于当时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缺乏国防教育,导致在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中,被逼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遭受了百年的屈辱史,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组织的抗日战争,才从根本上扭转了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号称欧洲第五陆军大国的波兰,虽拥有3000多万人口和近百万军队,但整个国家平时不搞国防教育,不做战争准备,结果当德国入侵时,战争动员无人响应,常备军不能按时集结,仅28天,国家就被灭亡了;而只有600万人口、不足10万军队的瑞士,虽处在意大利与德国的南北夹击之中,由于平时注重国防教育,战争来临时,全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织起了45万军队,全体国民同仇敌忾,结果,德国和意大利谁也没敢对其入侵。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告诫人们:防固国兴、防坚民安,没有国防的国家必然没有前途,没有国防观念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
对此,苏州人民不仅深刻认识,更在创新践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苏州人民在继承建国后“军地相拥、军民共建”等一系列光荣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国防建设的理念和行动。尤其是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作为全市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也要同步率先发展”的思想,将战斗力提升纳入苏州综合竞争力体系,将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苏州市城市安全构建体系之中,保证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率先发展,书写出了新时期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同步率先发展的崭新篇章。
出台《苏州市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思想,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率先发展实施意见》,这是全省第一部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思想的地方性法规文件,为加快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结合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6项目标任务,其中一项就是 “坚持长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推进国防教育深入发展”。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牢固确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一盘棋”思想,既当经济建设“第一责任人”,又当国防建设“第一责任人”。把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当成“一把手工程”, 带头参加国防教育、带头到部队现场办公、带头过军事日、带头执行拥军优属法规政策、带头协调军政军民关系;将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做到在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同步抓好战备、人防、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和阵地等建设。
一系列举措,拓宽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渠道,开启了党政军民共同推进国防建设同步率先发展的思路,激发了全市人民共同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热情。
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作支撑,更需要有全体国民强烈的国防意识作支撑,而持久和创新的国防教育,是形成这种支撑不可缺失的途径。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单位、各部门,都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个教材,以推进我市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工作的继续创新和率先发展。惟此,才能牢固构筑起我们建设国防的精神长城。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