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实现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国防动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桥梁纽带,无疑要积极适应建设信息化社会和信息化军队的双重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动员要素信息化
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质的要素就有什么质的系统,要素的数量不同,系统的等级和特性也不同。国防动员建设要想提高自身的信息含量,就必须在其构成要素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果,通过科学的组合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和层次。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和高融合性,使得目前民用高技术与军用高技术有80%可以相互通用。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也已具有相当规模。如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中就有1.5万多家大型企业,就业人口达180多万,其中1/3是大专以上学历,科技工作者达50多万。这为我们把信息技术人才、设备等纳入到后备力量体系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动员潜力数字化
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是战时通过平战体制转换,将国防动员潜力转换成国防实力,保障和满足战争需要。因而,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国防动员潜力情况,对实现动员功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就要注重实现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统计、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国防动员潜力进行高级管理,实现动员潜力数据收集、传输、储存、综合的一体化和高效化,为战时动员潜力向作战实力的快速转换,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系统应具备3项功效:一是实现对动员潜力全范围、全领域、全内容快速查询和综合汇总,解决“一目了然”的问题;二是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动态、在线更新,解决“变化准确”的问题;三是实现根据不同军事需求自动生成动员计划方案,解决“辅助决策”的问题。
动员力量模块化
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要求军队的编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美军联合作战理论就强调,“需要相当灵活的组织编制……各级组织编制必须能够更加及时地应付危机,以缩短从动员到部队行动的时间”。显然,现役部队编制的小型化趋势,同样要求作为支援保障的后备力量的编组要实施模块化编组,通过组建小型、精干、多样的后备分队,战时针对部队的不同需求,实施“嵌入式”补充,达到力量统一、功能互补,提高动员整体质量和效益的目的。目前,西方主要国家的预备役部队均开始适应常备军结构变化的要求,更多地编组独立旅、团、营甚至连一级的作战、支援以及勤务保障分队,使之更易于战时分级分类快速动员使用,极大地提高动员保障的效能。
动员指挥自动化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环境复杂,作战空间“五位一体”,各项保障难度大。在动员组织实施上,需要进行民兵、预备役部队动员,为现役部队补充兵员;需要组织人民防空、经济动员、交通运输等动员工作,这就使得动员的信息流量空前增加,如果仍然依靠传统方式和手段来组织实施,将很难适应对“海量”信息的快速收集、传输和处理,进而严重影响动员效能。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动员指挥自动化建设,实现国防动员各系统、各部门、各分队、各单位间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连续不断,大幅度提高组织指挥效能。
需要说明的是,动员指挥自动化系统与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并不相同,它们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分系统组成,即“军内分系统”和“军外分系统”。国防动员“军内分系统”实际上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将后备力量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链接到整个信息指挥控制网,以便提高快速动员和遂行各种任务的能力。“军外分系统”则主要依托地方各种信息网络构建包含经济、交通、人防、国防教育等领域的动员保障信息网,实现地方与国防动员有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互联互通,提高动员的速度和质量。因而,为了保证军队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安全,“军内分系统”与“ 军外分系统”间只能保持有限的联接,并通过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综合计划和协调,实现部队提需求、国动委搞衔接、地方政府抓落实的动员模式。
动员系统网络化
通过对国防动员系统实施信息化改造,以基于能最有效地发挥信息能力确立的动员体系,要以信息化人才为主体,用信息网络把国防动员主客体各单元联为一体,将人民武装、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国防教育等各个分系统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网络化结构,更好地发挥信息流在平战快速转换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人力、物力的有序、定向流动和聚合,达到动员的精确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和保障未来战争的需要。
上一篇:坚持不懈地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