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苏州金融为苏州经济发展做好“支撑”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9-14

  核心提示:“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系统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增强金融业的社会服务功能,金融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地方金融实力进一步提升,金融中介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创新进一步丰富,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十二五”将是我市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工业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必将创造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回望“十一五”

  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苏州金融业快速增长

  “硅谷银行”模式让科技型企业添了腾飞的翅膀

  博瑞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经过申请,成功获得了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发放的“投贷通“贷款。这是交通银行系统内首单“投贷通“业务在苏州成功办理。该贷款的发放,完全是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比照“硅谷银行”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的结果。

  “十一五”期间,我市一大批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基本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但其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轻资产、高发展、重创意”的特征,有形资产也较少,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是困扰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交通银行率先在同业中开展高科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并推出了完整的“四专四化”高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末,在科技支行挂牌开业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即与25家企业达成授信意向,融资1.7亿元。

  除了交通银行,江苏银行苏州分行2005年即开始介入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较早地将信贷资源投向科技民营企业,6年来累计投放贷款15亿元,重点支持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产业化发展,已累计向国家创新基金支持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等若干重点项目,投放贷款资金近1亿元。

  银行一项业务创新解了企业资金之困

  存在仓库里的货物也能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日前,苏州一家电器材料公司负责人林先生就凭借存放在物流公司的货物抵押,顺利地拿到了银行3000万元的现金贷款。“公司经营的10多年来,存在仓库的货物都是供企业生产所用,从来都没有想到其还能获得银行贷款,现在企业正缺资金,这个新的贷款渠道真是帮了企业的大忙。 ”林先生激动地说。

  林先生指的这个新的贷款渠道,是华夏银行在苏州创新推出的“融资共赢链”业务。

  在苏州,除了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招行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帮助企业融资的创新业务。苏州大学商学院一位专家表示,融资难一直是企业的难题。苏城银行通过自己的业务创新,不但开拓了新的业务,也为企业增加了新的融资方式,这无疑是对企业发展最大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资金面量缩价高的形势下,苏州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通过承兑汇票、资产转让、海外代付、信用证等,银行机构非信贷融资新增高达543亿元,相当于上年同期的221%,多渠道满足包括苏州各企业在内的社会融资需求。

  加大融资扶持助推中小企业“掘金”

  “为了更好服务苏州小微企业,民生银行苏州分行首创‘小微金融’战略概念,集中全行资源、组建专业团队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民生银行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该行累计为本地各类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达200亿元,成为苏城最大的小微企业信贷机构之一。“面对2011年严峻的信贷规模严控形势,又创新推出了‘保付通’业务,更好服务苏州小微企业。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民生银行,工行、建行、中行等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刚刚进入苏州不久的上海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都针对苏州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了扶持力度。正因为此,尽管受到资金面紧张的不利影响,但我市各大金融机构对苏州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全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456亿元,比年初增加366.5亿元,占对公贷款增量总额的80.2%,这一比例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数字见证]

  贷款余额超 1万亿,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金融机构支持苏州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迅速壮大。“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0多家。其中:银行业机构 47家,网点数量1754个;保险公司56家;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60家;备案创投企业7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4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苏州成为全国首个外资银行在县域设立同城支行的试点城市。

  “十一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225亿元,贷款余额10832亿元,双双突破万亿,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和第10位。其中贷款余额较“十五”期末增长两倍,并成为全国首个贷款余额超万亿的地级市。

  保险业务也快速增长,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0%,是“十五”期末的2.6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

  同时,苏州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累计上市公司达52家,累计募集资金358亿元。全国首只国家级人民币母基金——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在苏设立,首期150亿母基金已正式启动。

  展望“十二五”

  金融业发展空间更广阔

  “十二五”将是我市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市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一个中心,五个集聚区”的“十二五”金融业总体目标,即努力把苏州建设成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苏州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逐步形成银、证、保等金融机构的集聚区,风投、创投和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的集聚区,企业上市公司的集聚区,金融服务外包的集聚区和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区。

  到“十二五”期末,金融资产总量翻一番,由“十一五”期末的19000亿元提高38000亿元,年均增长15%;金融从业人数由“十一五”期末的4.1万人增加到5.5万人。

  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20000亿

  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至65家以上。本外币存款规模由“十一五”期末的14225亿元提高到24000亿元,年均增长11%;本外币贷款规模由“十一五”期末的10832亿元提高到21000亿元,年均增长14%;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增至70家以上,组建一家总部设在苏州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由“十一五”期末的193亿元增长至400亿元,年均增长18%。

  我市上市公司数量由“十一五”期末的52家增加至100家以上。在苏注册设立的股权投资公司增加至120家以上,创投基金规模由400亿元增加至2000亿元以上。

  地方金融资产规模达1200亿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形成以“主业鲜明、功能互补、运作良好、治理规范”的地方金融发展体系。以国发集团为代表的地方金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资产规模达到1200亿元以上。苏州银行资产总量达到2500亿元以上,五家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