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军区、军兵种报社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纪实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10-27

 媒体动态:人民武警报社8月下旬正式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辟“边远部队记者行”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线见闻”等专栏,4名社领导带头深入边远基层中队采写稿件,7个编辑室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谋划,50多个驻站记者积极参与,先后刊发了《英雄中队追英雄》、《夜宿四连听鼾声》、《边关明月映丹心》等一批反映基层官兵火热生活和战斗风采的稿件。

    学较真的勇气  家丑外扬见作风

    ——国庆长假走进武警8733部队道孚驻训基地

    ■文必兵 《人民武警报》记者 肖跃华

    10月2日11时,海拔3200米的武警8733部队三营驻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水务局营区内,《九连干部骨干存在问题公示》(见下图)引来兄弟连队官兵围观。记者驻足细看,内心为九连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所折服。这种久违了的气息,让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9月25日,九连按上级部署组织开展“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内部关系”教育整顿。9月27日全天查摆问题,但战士们“柿子专拣软的捏,问题专拣轻的说”,有限的几板子全打在班长骨干身上,连队干部仿佛与问题不沾边。

    “这说明战士们还心存顾虑,对连队干部不信任。不打开这把心锁,教育整顿肯定会走过场。”晚上,连队召开军人大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连长李培斌公开承诺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问题不搞截留,欢迎战士们大胆给干部骨干提意见,积极主动为密切内部关系献计献策。连队将综合战士意见张榜公布,限期整改,全程接受战士监督。

    战士们放下思想包袱,对事也对人,所提意见尖锐具体、一针见血。李培斌连夜将一条条意见归纳整理,反馈干部骨干。

    9月30日,九连“融洽内部关系大家谈”隆重开场,22名干部骨干依次走上讲台,剖析自身存在问题及原因,承诺改正缺点的时限。指导员王丹正在内地休假,战士们指出他存在的4个方面问题。王丹今年初作为优秀指导员调整到九连任职,因急于改变连队面貌而忽视了工作方法。李培斌将战士意见通报王丹后,王丹二话没说一一认账,并将整改措施传真发给李培斌,请他在会上代为宣读。二排排长尚升只收到一名战士的意见,但他用“放大镜”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他说:“我由士官保送入学提干,军事素质比较过硬,但散兵游勇气息比较重,说话还经常带脏字……”

    “大家谈”从上午谈到下午,干部骨干不推诿、不掩过,态度诚恳,战士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纷纷要求登台畅谈。李培斌宣布,“大家谈”晚饭后继续进行。

    10月2日下午,记者同胡钧平、詹小峰、余锐、唐嘉柽等9名主动要求发言的战士座谈,他们说这次教育整顿的最大收获是官兵之间、兵兵之间的疙瘩解开了,心里亮堂了,干部骨干与战士能够坐到一块、玩到一起、聊到一处。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记者感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战士们通过查摆、谈心、调解,学会了换位思考,即从干部骨干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凡事多替连队着想。

    上等兵陈小梦回忆起3天前的“大家谈”兴奋异常:“那晚我一口气讲了20多分钟,给连长、副连长、一排长、二班长都提了意见。大家也都踊跃发言,会议开到熄灯前才结束。”

    “就不怕被‘穿小鞋’?”

    “不怕!大家的心结解开了,境界提高了,谁给谁提意见,就是真心帮助谁。”说完,陈小梦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既是对教育整顿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和谐内部关系的心驰神往。如果党委机关的教育整顿也学一学九连党支部问题公示的较真碰硬精神,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媒体动态:年初以来,《人民军队》报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设了《到基层 学基层 写基层——2011·本报记者业务擂台赛》专栏,通过设置“记者走进英模连”、“记者边关看变化”、“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记者野外训练探微”、“边防建设巡礼·国庆专稿”等栏目,先后派出十余名记者上高原、下基层,到一线、走边防,采写了大量鲜活、富有基层气息的新闻稿件。

    学求实的作风  敢问你在忙什么

    ——品味兰州军区某装甲团政委王小文的工作求实观

    ■田 宁 《人民军队》报记者 谢 旭

    忙——走进西北座座军营,这是官兵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日前,当记者在兰州军区某装甲团握着政委王小文的手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同样是“最近忙得不得了”。于是,我们的话题集中到了“忙”上。

    “大家到底在忙什么?”面对记者的询问,王小文说:“忙,是部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主题主线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新东西要学,不忙能行吗?”

    “是不是都忙在促进部队科学发展上,忙在战斗力提升上?恐怕有待于检验。”记者直言不讳。

    “是,这个问题提得好!”王小文说,就是要敢于把忙的事摆到桌面上理一理、晒一晒,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中解脱出来,告别“万事劳其形”的瞎忙,忙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正事上。

    “敢问你在忙什么?”记者发现,王小文不但常这样审视自己,而且时不时提醒营连干部,防止滥施号令导致乱忙。他说,作为领导干部和营连主官,要走出“管得越具体就是工作越负责、新花样越多就是工作越活跃”的误区,科学统筹各项工作,不自我添乱才能忙而不乱、忙而有为。

    这天,坦克射击训练场上讨论气氛热烈,官兵们围绕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战法的推演正在进行。当王小文来检查时,一些官兵纷纷围了过来,要让他作决断。

    “明白人才能当领路人。”只听王小文说:“对这套战法研究,我不是行家。如果我乱拍板,大家就会乱折腾,造成不必要的忙乱甚至帮倒忙,还是让懂专业的人指导作业,集中大家的智慧攻克难关。”

    分析一些瞎忙、乱忙甚至帮倒忙的原因,王小文说,主要是有的领导喜欢“包办”,认为工作抓得越具体,管得越多越细就越能把事情落实好,事必躬亲,不放心、不放手;还有的领导总喜欢花样别出搞创新,今天一个新点子、明天一个新主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却光打雷不下雨,不但自己晕头转向,基层也无所适从。仔细分析一下,部队有多少事是必须忙的?说直白一点,有些事情不干反倒更能提升战斗力。“这都是私心作怪导致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想的是如何出名挂号,琢磨的是如何引起上级关注,看起来成天忙这忙那忙个不停,结果是啥也干不好、啥也干不成。”

    那天,一位军区首长来团里考核,突然抽点了计划外的两个军事课目。王小文临时上阵,从武器装备性能讲到伪装配置,从兵力部署讲到战术技术运用,赢得首长称赞:“团政委能熟悉到这个程度,很不错!”对此,王小文深有感触:“平时忙在正事上,心中有谱当然就能讲到点子上。”

    “忙正事,是一种责任、一种幸福。你想想,肩上担负着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担子,这是多大的责任,能投身这样的挑战,当然能收获幸福。”这天下午,王小文同记者边走边聊。

    微风轻拂,不远处一片新栽的树吐出的嫩叶格外翠绿。部队建设不正如此吗?只要大家把忙碌的汗水流在提高战斗力的事上,就会像这片树木一样焕发出勃勃生机。

    媒体动态:最美的风景在基层。《人民前线》报自9月17日起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下设“调查报告”、“下连当兵”、“现场目击”、“角色体验”、“一线追踪”、“海防纪行”等子栏目。记者以亲身经历、现场体验、蹲点调研等多种形式,贴基层,接“地气”,抓“活鱼”,采写了一批带有硝烟味、汗水味、人情味的鲜活新闻。

    学实战的意识  采访路上遇“蓝军” 

    ■丁心栓 黄卫民 《人民前线》报记者 陆雄飞

    国庆前夕,阳光和煦,秋风送爽。一场连队间的对抗演练在南京军区海防某团火焰山雷达观察所附近展开。

    听说海防一连和团特务连搞对抗演练,记者赶往采访。为了不打扰红蓝双方,记者没有提前通知。

    在宣传股股长高泳的带领下,一台勇士车载着记者沿崎岖蜿蜒的山路向火焰山进发。刚走到半山腰,只见一群山羊在一个头戴草帽、手拿鞭子的羊倌的吆喝下,慢慢悠悠拦住了我们的去路。

    通往山顶的路面不足3米宽,且路边就是悬崖绝壁,勇士车只能等待羊群通过才能前进。

    “请停车!”待羊群过去,刚走出不远,路边有一名战士向我们挥手致意停车,他身旁的另一名战士则坐在地上,双手捏脚,眉头紧锁,看样子脚伤不轻。

    勇士车一停下来,这名战士便凑到车窗口:“同志,我们有个战友的脚扭伤了,能不能搭你们的车去山上的观察所擦点药?”

    一听说有战士受伤了,记者赶紧打开车门,把受伤的战士扶上车,急切地问道:“伤势怎么样?要不要去医院?”

    “不用不用!没什么大碍,我们就到山顶的观察所向他们讨点红花油就行!”一听说要去医院,受伤的战士连连摆手,而另一名战士则很热情地帮记者背起了照相器材。

    “前方是军事禁区,请止步!”到观察所门口时,执勤哨兵拦住了记者。记者掏出证件:“哨兵同志,我是报社记者,是来采访对抗演练情况的,这是我的记者证和军官证。”哨兵接过证件,仔细核对后说:“记者同志,请返回!对抗演练正在进行,除本单位人员外,任何人必须经导演部准许方可放行。”

    随行的高泳只好电话联系指挥部。

    负责此次演练的总指挥——该团副团长龚杰很快赶了过来,笑着解释说:“真的很抱歉!这次演练,一切程序严格按照实战要求展开,中途严禁人员光顾,而且,你们已经把‘蓝军’带上了山!”

    什么?这时记者才忽然想起一同上来的那两名战士,怎么没影了?放眼望去,这两名战士已经不知从哪里“摸”进了观察所。

    龚杰告诉记者:就连山下的羊倌也是“蓝军”扮演的!

    不由得,记者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在半山腰,勇士车停车等待羊群通过时,“羊倌”已经看清楚了我们手里拿的照相设备,那两名搭便车的战士正是“蓝军”布的一个棋。

    折腾了一上午,记者没看到激烈的对抗场面,却并不感到遗憾:因为记者见识了狡猾的“蓝军”,而这种“狡猾”,这种富有实战味道的对抗意识,定能磨砺出更加优秀的“红军”!

    媒体动态:9月初以来,《中国军工报》为切实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结合重大航天发射和重点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派出多名记者分赴基层部队特别是科研试验一线深入采访,并在一版开设醒目专栏,刊发了一大批围绕中心、贴近官兵、文风鲜活、感情真挚的稿件。

    学士兵的本色  亲如兄弟

    ■《中国军工报》记者 杨 川

    在戈壁滩,你别猜官兵的年龄,一猜准会错。

    我猜下士王凯就错得离谱。他是驾驶员,身高1.80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一圈硬硬的胡茬,从戈壁滩一样的脸上顽强地钻出来。

    王凯给我讲了好多新鲜事:抓蛇泡酒,逮蜥蜴、蔽日蛛当宠物养,自制捕蝇笼……

    一张黝黑沧桑的脸,加上丰富的经历,让我这个老兵以为他也是个 “老兵”。后来知道他1992年出生,年龄还不如我军龄长。两天后,当我不适应气候感冒咳嗽时,王凯跑到戈壁滩挖了两株甘草回来,细细地洗净切段,送到我的地窝子。

    工地吃水,要到70公里外去拉。驾驶员马川听说我也去,立即笑逐颜开。不再一个人跑戈壁滩,他的喜悦发自内心。

    拉水车真旧,车上所有仪表都坏了,必不可少的水温表、气压表,用铁丝捆在方向盘上。

    一路上,马川的话并不多,只是告诉我,每次拉完水,他都不想吃饭。他的沉默让我以为他兵龄不会长。后来知道,他1985年出生,已经是入伍10多年的老兵了。让他每隔两天拉水,是新驾驶员驾驭不了这辆“老爷车”。下午两点半回到工地,我明白了不想吃饭的原因:一来腰疼,颠了4个小时,铁打的腰也受不了;二来口里全是沙尘味,啥胃口都没了。

    我一直不明白,1.65米的个头,60公斤的体重,三班副班长王鹏搏为啥被大家称为“最强壮的人”。卸水泥时我才见识了他的“壮”。左右开弓,一边夹一袋,每袋50公斤,别人跑两趟,他跑3趟。看他干活的利落劲,以为他不算年轻,不承想,他1989年出生,兵龄才不过5年而已。

    送转场的官兵时,大学生士兵王子华坐我身边。一袭运动装,让他显得格外年轻。记得教导员张鹏告诉过我:“王子华只比连长小两岁,能顶干部使。”

    路上王子华接到电话,是山西工地上的兄弟,有急需品要他带过去。让我感动的是最后的对话,他说:“我们进去的人还需要准备什么?护膝、耳罩,好。”

    被电话惊醒的五班长霍光旭立刻接过话头:“问问他们要多少,我来买,每双加1元。”话一出口,笑声一片。霍光旭1987年出生,嘴上不饶人。记得在留守处材料场分配任务时,三班长晏进说码木料最少要5个人,可霍光旭说:“码钢材工作量大,留两个人给我码木料,其他人都支援老晏。”

    把转场的官兵送上火车,营长王坤一直念叨:兄弟们走时一身灰土,没能洗上一个热水澡;拉菜的车拉不上来食物,没能会个餐给兄弟们送行。

    他不知道,那晚我给兄弟们送行了,只是有点“寒酸”:几盒烟,两盘水果。以茶当酒,为他们壮行,我感慨:“不论80后还是90后,我见到的还是当年那些兵。”

    媒体动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战士报》所有在编记者分批次下到基层连队,于9月下旬推出《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本报记者走基层》栏目,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鲜活的事实和朴实的文风,反映军区部队新成就、新风貌,部队官兵好故事、好作风,刊发了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稿件。

    学奉献的无悔  808级台阶的青春

    ■谢指挥 《战士报》记者 张磊峰 彭 琳

    广西边境,741号界碑,屹立在边防某团三连金鸡山哨所西侧山脚。遥望金鸡山,山如其名,好似一只雄鸡傲视群山。

    9月25日下午,记者从连部出发前往哨所。车行至山脚,仰望山顶,不见哨所,只见一条“Z”字形台阶曲曲弯弯,仿佛一架云梯,消失在云雾深处。

    “石头缝里站岗,屋顶上搞训练,悬崖边如厕。”同行的政治处副主任姜远平如此概括哨所环境。

    怀揣着好奇,记者从第一级台阶默默数起。

    数到200来级时,记者已气喘吁吁,汗水浸湿了军装。侧目而望,石阶两旁,峭石林立,令人望而生畏。记者空手尚且感到跋涉艰难,每5天下一次山采购粮食的班长刘亮已扛着25公斤重的大米健步如飞地赶超上来了,还不时回头为记者加油鼓劲。

    一步一顿,当数到“808”时,“云梯”顶端一座古堡炮台出现在视野里。往上不远是哨所的3栋“建筑”,呈斜线分布:顶端是伙房,沿石阶斜下几米是宿舍,再往下拐几道弯,便是钢筋混凝土打桩支撑建造的厕所,真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哨所”。

    “云梯路难走,风在耳边吼,惊雷常光顾,云端把哨守。”官兵创作的打油诗,形象地描绘出他们的戍边生活。

    列兵徐晓波给记者讲起了他刚上哨所时的几个“第一次”:第一次爬“云梯”,下山后双腿直发抖;第一次给女朋友写信,写到大半时狂风把情书卷出了国门……

    “伙房似乎与另外两栋建筑不大一样?”记者发现伙房不仅外观崭新,里面的现代化厨具也一应俱全。

    “咱们哨所的建筑是‘三代同堂’,山顶的古炮台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爷’字辈,排房和厕所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父’字辈,伙房是前不久才修起来的‘孙’字辈。”副班长刘海星说起话来诙谐幽默。

    金鸡山哨所是雷电高发区,今年夏天伙房因受雷雨袭击成了危房,官兵将其推平后,硬是从山脚下把一栋十几平方米的伙房“背”上了哨所。

    战士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0公斤重的水泥砖共背了600多块,等重的水泥背了100多袋,还有钢筋、砂石、木板、瓷砖等材料,加起来足有60吨重的伙房就是用脊背、肩膀和背包绳沿着808级“云梯”背上山的。

    看着战士们肩头、背上依稀可见磨破的伤痕,记者感叹:他们扛起的不仅是一栋伙房,更是守边固防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