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文代会作代会解放军代表团代表专访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11-23

这个冬季里,我们迎来了中国文化复兴的春天。

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热辐射”效应下,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掀起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高潮。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如时代的号角回响在耳畔。广大文艺工作者有太多的领悟已形成,有太多的思考要交流,有太多的蓝图在描绘。环顾“两代会”会场,随处可见兴奋的面庞,跃动的眼神;侧耳倾听,随处可闻热烈的讨论,朗朗的笑声。

与会代表有着强烈的共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业绩要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我们要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浩荡东风,抓住机遇,顺势而上,迈开文化强国兴军的步伐,一路高歌向前,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机勃勃的春天已经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还会远吗?

——编 者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

■解放军报记者 刘 璇

“人生应有几分担当?”

甫一落座,刘大为便一脸兴奋地自问自答:“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指示,特别鼓舞人心。我理解就是要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

“路就在脚下,必须走得正走得直。近些年来,在欧美,甚至是国内的一些美术院校,只注重创意,强调观念,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更有甚者,照搬西方艺术,用西方价值观来评价我们本民族的作品,导致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明显缺失。我们军艺美术系强调基础美术教学,不是因循守旧;我们推崇现实主义的基本艺术观,更不是拒绝多元多样的艺术追求、艺术创新,而恰恰是希望借此坚守,能引导新时期中国主流美术的构建,展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更好地为民服务,为兵服务。”刘大为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他告诉记者,美术系成立初期,名家名作寥寥,很多人羞说自己是军艺的学员。而如今,全军有80%的美术创作人才毕业于军艺;连续五届全国美展,军队获奖作品中的80%都出自美术系师生之手;在国家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08个项目中,军艺的师生和校友就承担了13项。

从“羞于承认”到“引以为豪”,刘大为说这种转变,就是缘于一种“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文化担当的确立。这是我们的‘系魂’‘教育魂’,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放弃。听了胡总书记今天的讲话,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同样的理念,已被刘大为带入了中国美协的工作中。

“在时下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之际,我国的中青年画家在认真审视、反思的基础上,对文化本体的自觉、民族传统的传承等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将对美术事业的长期发展、形成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此,作为美协主席的刘大为深感欣慰。

在美协任职后,立志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精神的刘大为和同仁们在2003年推出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这届打上中国标签的双年展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远离前卫的行为艺术和批判,坚持以绘画与雕塑为主。许多国际名家都激动地说:这才是主流艺术,中国高举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旗。

正是这一届双年展,让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对中国刮目相看。刘大为至今难忘2005年自己当选该协会主席时的情景,几十个国家的代表上前与他拥抱。“在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艺术形象与国力直接相关。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向世界宣传中国,是我们这代甚至几代人要直面和为之奋斗的大课题。”言至此,刘大为一脸凝重,眼圈禁不住红了。

时至今日,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参展国家由第一届的40多个迅速增加到第三届的80多个,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当代国际艺术大展。“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美术工作者要像胡总书记要求的那样,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努力推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反映当代中国美术成就的优秀作品,并把它们推向国际舞台,让中国美术界在世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我们的主流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肩上有担当,心中有信仰,胸中有情怀。生正逢时,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刘大为激动地说。

 

让梦想照进现实

——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钢

■解放军报记者 傅 强

“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心情特别激动,很想说说心里话。”与张继钢院长在会场相遇,他真诚地说。

记者:听说您近年来先后在中央机关、部委以及军队和地方高校以《文化的力量》为题进行了100多场学术讲座。用文化的力量强国兴军,您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心得?

张继钢:我觉得文化力量的核心是软实力和价值观,而软实力离不开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北京奥运会历时41天,等于我们国家拥有了41天的发言权。全球60亿人次收看奥运会,真正意义上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了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崭新形象。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共演出了100场,几乎每天都有外国友人来观看。德国、法国的记者评价说:若想了解中国就要看《复兴之路》。这就是影响力,就是文化力量的生动体现。作为培养军队文艺人才的摇篮,军艺就是要通过提高文化的软实力,来推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军艺的使命担当。

记者:军旅文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的一方重镇。你怎样看当前的军旅文艺创作与未来发展走向?

张继钢:如你所说,军旅文艺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它所表达和弘扬的思想与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真正有创造力的软实力,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说出来,还能让人听进去。这样的使命在我的心目中始终非常鲜明。但军旅文艺不能被题材本身所束缚,所局限,城市人喜欢农村人不喜欢,老年人喜欢青年人不喜欢,普通劳动者喜欢知识分子不喜欢,这都不行。要创造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文艺精品,把具有当代中华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文化产品推向全世界,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才能在当今世界异常激烈的文化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需要人才作为支撑。作为全军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军艺有何设想?

张继钢:军艺的办学特色可以归纳为“一个摇篮的三个坚持”,即军旅作家、艺术家的摇篮,坚持“为兵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名家治教”的育人方略、坚持“红星系列”的实践教学。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搞清军艺从哪里来,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从军艺的发展脉络,也可以看出我军自1927年建军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战争年代,文艺工作始终是鼓舞士气、唤醒民众、凝聚军心的旗帜和号角;和平建设时期,军队的文化艺术始终是坚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排头兵。这便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

记者:再具体点说呢?

张继钢:我想有这样3个方面:第一、将“军”和“艺”有机融合。现在军艺的正规化管理已经成为艺术院校的一大风景,很多人都来参观学习,看着我们的学生排着队、唱着歌曲、喊着口号沿着中轴路走向教学楼。军艺学员吃的苦远比地方同类院校苦好多倍,他们的任务是塑造军人,所以,自己首先就要成为军人。

第二、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在军委总部的关心下,军艺近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中心、学院公寓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准。下一步,我们还要建设解放军文艺中心,建成后将拥有北京第二好的大剧院、解放军文艺史馆、军艺图书馆、文艺大讲堂、任职培训基地,还有文艺沙龙。

第三、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围绕适应我军现代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将文学系、戏剧系、美术系的资源整合,使得学科互补,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创全军一流、全国有重大影响、世界有较高知名度,为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的力量。

永恒的传承 崭新的绽放

——访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双江

解放军报记者 赵 阳

听了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李双江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前景信心满满。

接受记者采访,李双江谈得最多的还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作为唱着军歌成长的艺术家,李双江深感一代代军旅音乐家创造出的军旅音乐文化是我军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巨大的精神动力。为此,他主持成立了军旅音乐研究所,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这项具有开拓性、抢救性、学术性的工作,填补了解放军音乐研究的空白。此外,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已经出版了6卷,李双江说,未来还将会有歌剧卷、电影音乐卷、军旅舞蹈音乐卷等问世,会不断把我军优秀的音乐作品收集传承下去。

传承,不仅凝聚在史册中,更体现在教学的实践中。李双江每年都要带领师生到基层部队演出几十场,打通学员与部队的血脉联系,让他们体会为兵服务的光荣与神圣,使战争年代形成的文艺传统在年轻学员身上传承下去。音乐系1994级学员夏米力毕业后回到边疆工作,每年大年初一到十五,自己背着手风琴到边防部队给战士们演出,李双江对他的这种做法大为赞赏。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胡总书记一贯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进一步立足传统努力创新,让军艺音乐系成为军旅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制高点和辐射源。”说这番话时,李双江显得很自信。他告诉记者,尽管很忙,但每周三的红星音乐坛演出,他一定要参加并现场指导。红星音乐坛把原本8平米的琴房教学发展延伸成为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教学考核,演出的地点不仅仅局限在学院里,还常常搬到部队的训练场上,已举办了521期。这种“练为战”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加速了人才的成长,是音乐系在教学中的创新,曾获军队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军旅声乐课程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除了专业教学之外,与时代节奏接轨、与基层文化工作相联结的电脑音乐制作等培训班也大受基层部队欢迎。李双江满怀激情地说:“别小看我们小小的讲台,它既连接着巴轮台的哨兵、蒙古大草原的边防连队,也连接着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和维也纳金色大厅。”

创新是动力,创新出活力。说起刚刚看过的张千一交响作品音乐会和雷佳个人演唱会“复兴之路”,李双江很兴奋。“在‘主旋律’不变的前提下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创新,打造更多个性鲜明、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才能丰富和提升军旅音乐的品质,不断提高为兵服务的质量。未来我们要继续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用优秀作品回报人民

——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

解放军报记者 李 伟

走在通往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会场的路上,王晓棠的步伐格外矫健。冬日的一抹暖阳照在她身上,这位已77岁高龄的著名电影艺术家显得神采奕奕。

从1960年参加第三次文代会开始,51年来,王晓棠参加了此后历届文代会,算是文代会上的资深代表。“每次文代会都是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一次鼓劲会。”王晓棠说,“这次文代会的召开,正是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正可谓恰逢其时。所以,我的心里格外激动,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来参会的。”

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王晓棠感触良多:“党把文化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经济上去了,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素养也要上去,因此,我党及时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这是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也是顺应时代的英明之举。”

从1955年第一次登上银幕成为军旅文艺明星,到后来一人身兼编剧、导演、演员数职,王晓棠在影视艺术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邃的真知灼见。当前,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如何保持好这股势头,并有更大的突破?王晓棠说:“我们军队的影视制作单位要以坚定的决心,去推进自身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影视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创作,说到机制创新,归根结底就是8个字: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像现在,各大军区基本都成立了影视制作中心,有很强的创作力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更有效率地盘活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王晓棠对这句话中的“人民”一词体会特别深刻。她说:“人民,对我来说,非常具体生动,就是一个个朴实的乡亲百姓,对我有哺育之恩。‘文革’中,我在林场当了6年工人,工友和一些当地老百姓就常常对我说‘王晓棠,你一定要好好的,将来再给我们演电影’。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到影视岗位,用最好的作品来回报人民。我从厂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有更多的时间来全心全意地进行影视创作。现在,我手头抓的一个剧本,磨了差不多10年,写的是一种人的精神。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吃。我就是想用更多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来回报人民。这也是我多年从事影视工作坚持的一条原则。”

追随时代发展脚步

——访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王树增

解放军报记者 张书恒

走下人民大会堂高高的台阶,王树增激动的心情依然不能平复。他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彩而深刻,太重要了!为我们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细数近年来所取得的创作成绩,王树增十分感慨。他表示,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先进军事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军旅作家必须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作为武警部队政治部的一名专业作家,王树增近年来一直将自己的多年积累应用于创作当中,试图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发展中解读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原动力。他说:“长篇纪实文学《解放战争》是‘战争史系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作品,凝结着我多年的史料探求、思想认知和艺术积累。”2009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辞认为:“《解放战争》是一部雄浑的巨著。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伟大战争的壮阔全景。在这一全景中,人被注视着:伟人和英雄、农民和士兵、胜利者和失败者,被遗忘的获得了名字,被历史叙述所抽象的获得了鲜活的生命。《解放战争》赓续了中西叙事史的光荣传统,它与王树增此前的作品一样,为纪实类的文学写作重新确立了‘人’的尺度,面对历史与史实重新确立了审慎和敬重的书写情怀。”

2010年,中宣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部署了“庆祝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选题”计划,这一国家级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仅选定了8部作品,《1911》一书入选,这是全国申报的所有作品中唯一入选的文学作品,王树增也因此成为全军作家中唯一入选者。经过两年的写作,他的巨著《1911》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如何处理好历史与文学、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文学怎样为现实服务,王树增的认识异常明确:“除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赢得民族解放与独立的进程中所创建的伟大精神,中国革命史留给我们的关于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以及在追求正义事业过程中不畏艰险与牺牲的精神,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弘扬这种伟大而光荣的革命精神,是一名军队作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多年来我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首先应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军队文化工作者,首先应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只有这样,才能永不停顿地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永不懈怠地追求精神产品的完美,永不满足地履行自己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