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全军一批现代后勤建设试点单位取得丰硕成果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11-28

广空某航空兵师着眼多机种、大机群24小时滚动保障需求,依托网络基础平台,建成一体化后勤指挥系统,拓宽机场保障功能,力求做到一个机场尽可能多地保障多个机种、不同机型的飞机作战训练,使航空兵场站成为名副其实的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图为该师拂晓训练战机从改造后的某场站起飞。本报特约记者 沈 玲摄 

第二炮兵某基地立足现行编制优化整合保障资源

综合保障营伴随长剑出征

■包志贵 曾昌景

11月15日,南国一隅,数支导弹发射分队奉命进入作战准备,向预定阵地集结。烟幕中,一个由装备维修、物资补给、卫生防疫、道桥修复、前出运输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保障营机动前行,引人注目。

第二炮兵某基地所属某旅旅长绪政介绍说,这个按照平战结合、资源整合、力量统用、装备统管思路组建的综合保障营,下辖供应连、勤务连、汽车连和卫生队,平时独立分散配属施训,战时三连一队随即抽组聚合,形成全要素的一体化保障力量,平战转换快速,聚散离合自如。

上午10时30分,各发射单元转入地下待机阵地,综合保障营指挥所随即召开作战会议,根据任务进行模块化编组,组织保障要素向预定配置地域开进,饮食保障组、野战救护所、野战加油站、野战仓库、野战车场、野战修理所等要素相继开设完毕。10分钟后,营指挥所接到旅指命令:“某区域遭敌袭击,通向作战区的必经之路严重受损,命令你营紧急抢通。”工程抢修抢建分队火速集结,携工程机械车和野战站台到达现场,立即组织加强型钢桥架设,不到10分钟,发射分队借助钢桥快速通过了江河、断桥等障碍。

几分钟后,营指挥所战备热线再次响起:某发射分队请求快送导弹战储备件,并前送150人份热食。受领任务后,供应连马上组织饮食保障模块进行热食制作、装载和运输,汽车连迅速前往野战仓库装载战储备件。

在百米开外的另一演练区域,医疗分队正在运用远程医疗会诊车对遭“核辐射”的伤员会诊,卫生队队长李斌通过车载视频系统与某医院刘主任连线。刘主任建议:在抗休克同时紧急剖腹探查,控制出血,并对脏器进行修补,视情进行抗放射治疗……

面对立体保障需求,综合保障营游刃有余,在保障链、补给链、交通链上大显身手。隆隆炮声中,6台战车同时加油,数百台件战储备件同时组织装载,千余份主副食同时展开制作……

攥指成拳出奇效。该基地后勤部部长蒋旭阳告诉记者:综合保障营立足现行编制,历经两年多的实践,优化整合成了指挥快捷、协同顺畅、保障高效的综合保障实体,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的立体、多维、精确的有依托、无依托和临时保障新要求,实现了一体化指挥、模块化编组、战斗化保障的新目标。

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能力

“信息流”牵引后勤管理上台阶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周 林 戴 强

11月初,皖北某地,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组织的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突然,红方3辆装甲车被击中,油箱受损,官兵受伤。伴随保障的后勤指挥所立即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发出指令,由装甲抢修组、油料供应组、卫勤救护组构成的保障模块前出实施联合保障,不久险情被排除。

现场指挥演练的该集团军领导介绍说,集团军自2009年担负全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试点以来,以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体系保障能力为核心,将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推动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转型。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大量运用,为该集团军后勤的全面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建成联通旅团机关的野战指挥网、延伸基层连队的信息服务网、集成各类业务的机关办公网、覆盖重点目标的视频监控网,实际应用了全军推广的43个后勤业务软件。

现在,该集团军部队计算机全面取代手工记账,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掌握人员、装备变化情况,经费、物资供应保障情况,快速调度保障资源、有效调控保障行动,实现了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

为提高后勤科学化管理水平,该集团军坚持把标准供应、精细管理、集约保障、有效监督作为主要抓手,相继研究制订了《加强会议费、接待费、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管理的规定》《加强油料供应与管理的规定》《分队伙食管理实施细则》《营产营具管理实施细则》等措施;推行公务卡结算,实施借款打卡、消费刷卡、结算持卡;建立经费物资、饮食、油料、水电、卫生医疗管理系统,推广使用油料液位仪、IC加油卡、IC预付电表以及节能灯、触摸式水龙头等新器材。仅去年一年,整个集团军部队行政消耗性开支下降5.8%,节油427吨,节水11.9万吨,节电17.4万度。

海南省军区借驻地建设机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国防需求纳入地方“一盘棋”

■周 辉 侯 坤 刘小勇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这首《军民团结一家亲》熟悉的旋律,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巡望海南千里海防线,一个个军民两用港口码头悄然落成,一支支应急专业保障新军破茧而出,一座座生态营区拔地而起……身处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军区官兵,借驻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东风,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现代后勤建设发展。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在琼州大地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力推动了省军区部队现代后勤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双向对接、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海南省军区司令员谭本宏说。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启动后,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热潮。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率先崛起的物流业发展最为迅速:以7大物流园区、5个物流中心和两个配送中心为龙头的14大物流基地相继建成。海南省军区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将国防动员与现代物流“链接”,数个国防战备物资储备基地、应急物流动员中心应运而生,动员储备产品涵盖医疗、机械、食品等80多个领域。同时,他们还在海口、三亚等地相继建立10个物资储备协作区,使之成为军地联供、联修、联运的现代后勤保障基地。

海口秀英港,这个拥有两个万吨级泊位、年货物吞吐量超过500万吨的码头现在已经成为海南军民两用战备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这样拥有战备“接口”、一旦有演习等军事行动,即刻成为转运战备物资和兵员重要枢纽的军民两用码头在全岛不止一个。近年来,他们还在粤海铁路轮渡项目、环岛高铁、环岛高速、海口新港等海南4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中,预留军用战备“接口”,设立了军用列车到发线、物资装卸线、专用线接轨点和兵站等军事设施,使这些大型民用设施具备战时兵力、装备、物资快速投送能力。

今年10月初,短短10天里,强台风“海棠”“纳沙”“尼格”接踵登陆海南,洪水肆虐琼州大地……救援保障物资告急。“立即启动物资储备应急保障预案!”军地联合保障指挥中心一声令下,全岛上百个民用加油站迅速为部队救援车队补给油料,临时征用的物流基地300多台车辆满载冲锋舟、麻袋、药品和方便食品等救援物资迅速向灾区集结。

海军某保障基地加强岸基和海上后勤保障力量建设

远海保障有了坚实后方基地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亚军

满载着主副食品的保障车,疾驰到军港码头实施补给;官兵利用码头现代化保障设施,紧急进行油水补充……11月初,海军某保障基地一场以实战为背景的舰艇紧急出航岸基综合保障演练打响。

在军港一体化保障指控中心,工作人员将保障指令通过网络分发给油库、食品供应站、军港保障队。纯水站操控台前,一名士官轻点鼠标,熟练地打开纯水供应系统,将纯净水源源注入被保障舰艇。过去,供应20吨纯水需要2个小时,现在只需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补给。

海上后勤保障能力,是海军整体转型的支撑。该基地领导介绍,为解决舰艇在跨区训练时航行时间长与物资储备能力弱的矛盾,他们狠抓军港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可视化建设,积极探索“两横一纵加垂直”的立体补给方式,对军港水、电、暖、油、气 、冷“六供”保障设施进行补缺配套和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构建了集网络、指挥、控制、管理于一体的军港一体化保障智能信息系统,开发了军港“六供”保障电脑远程监控,设施故障自动报警、故障点实时准确定位等功能,使多舰艇、多舰种码头“六供”保障能力提高40%。

近年来,随着试验试航、舰艇出访等使命任务的加重,该基地对舰艇出航食品和饮食保障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实现了冷链化保鲜、成品化供应、无烟式加工、自助式就餐。针对出海时间长、人员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在配发防噪声耳罩、慢回弹耳塞保护官兵听力和辅助睡眠的基础上,派出专业心理医生随舰保障,及时对官兵进行心理疏导,保证了潜艇试验试航、舰艇远航等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还依托后勤指挥中心,利用集战场情况获取、勤务指挥调度、作战信息支持和战备值班业务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后勤信息化指挥平台,对后勤保障全过程进行高效指挥和智能管理,实现了岸基保障需求实时可知、资源实时可视、活动实时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