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扶贫开发:“毕节模式”彰显科学发展魅力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11-29

本版导读

贫困,一个深深困扰人类发展的顽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最近十年,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联合国发布的减贫统计数据表明,世界减贫数量的70-80%是中国完成的。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在中国向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中,作为我国惟一设在极贫地区的改革试验区——贵州毕节试验区成就斐然,独树一帜。持续23年的毕节扶贫试验,引起了世界各国扶贫专家的极大兴趣。

毕节试验区走过了怎样的扶贫道路?何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反贫困样板?在中国新的十年扶贫攻坚战打响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毕节试验区,探究“毕节模式”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请看本报记者发自毕节试验区的扶贫报告——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地区,山海苍莽,峡深流急。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道尽了这里的沧桑与风情。

多年来,绵延的大山就像一把大锁,遏制着毕节发展的脚步,使其成为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更是让联合国有关机构将毕节划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穷则思变。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毕节人以绝处求生的勇气,在“中国最穷改革试验区”中奋力探索,催生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毕节模式”,创造了扶贫攻坚的奇迹。

初冬时节,记者沿着蜿蜒山路,驱车进入山高谷深的毕节大地,路途间满目青山绿水,一座座小青瓦、低墙裙、雕花窗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铁路、高速公路在飞速延伸:一幅毕节试验区扶贫攻坚,科学发展的壮丽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发展目标科学统筹——

绝处求生踏上试验路

如此深度的贫穷,让人触目惊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一位记者走进毕节地区海拔2300多米的苗彝聚居地赫章县海雀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3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老大娘衣衫破烂掩不住胸肚,一见有人来,赶忙双手屈抱胸前……”

毕节的穷,与“人多地少”息息相关。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其山地竟占了区域总面积的93.3%,加之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念,使当地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温饱,农民只好把刀斧和锄头举向森林,从而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的贫困怪圈,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存环境,毕节也成为联合国有关专家眼中的“不适宜人类生存区域”。

如何破解这一世界性的扶贫难题?当时的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后,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

23年来,按照“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工作步步推进,成效不断显现。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告诉记者:“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并与坡改梯、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相结合综合治理;“人口控制”,就是把计划生育、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通盘考虑。

与很多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从一开始,毕节试验区就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科学统筹,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科学推进。经过23年的时间,“毕节模式”的科学发展魅力已经充分显现。

发展方式走向和谐——

自然环境不断改善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种上一坡,只收一萝”,曾是毕节地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位毕节地委老领导回忆说,由于耕地少,人口密度大,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由国家和市场调入毕节的粮食都达20万吨以上。“一年365天,有二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饭问题,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

试验区的成立,让这片土地迎来新的希望。

高标准升级改造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举办各种农技培训,变“蛮种”为“科学种”……毕节试验区多管齐下,着力破解人与自然对抗的难题,奋力走出“林粮争地”的恶性循环。

迄今,毕节共改造中低产田1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5.6万亩,退下108.4万亩坡耕地。然而,减地不减产,今天的粮食年产量是当年的约3倍,农民人均粮食从194.3公斤增加到417公斤,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粮、林争地的矛盾极大缓解,农民尝到了生态良好的甜头。

走进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织金县、纳雍县开发治理山区项目——“中国3356”工程织金县红岩脚工程造林片区,多年前栽下的柳杉、华山松等树苗,如今郁然成林,林木平均高达10多米,林区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直接保护2万余亩耕地。

23年来,毕节地区粮食大幅增产,生态环境也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彻底实现了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和谐的历史性跨越。

发展理念青睐“绿色”——

生态银行硕果累累

20多年前,毕节市清水铺镇有个南关村,土地铺展在落差高达400多米的陡坡上,因人多地少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百姓贫困,南关村年年遇“难关”。如今,这里从河畔到山顶,蜿蜒上升的路两旁,是一片片种满蜜桔、?柑的果园。由于四季花常开、月月有鲜果,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南关村也与邻近的沙地村合并,改名为“橙满园”村。

“我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种粮一年只够半年吃,顿顿都吃野菜。”看着眼前的累累硕果,村支书张安福告诉记者:试验区成立后,省、地派来技术专家,经过考察和反复试验,依托当地良好气候条件和种植果树的经验,确定在当地发展水果种植产业。村民们抱着逃荒乞讨的狠心,抛弃种了多年的玉米,在地里种上政府无偿提供的柑橘苗,跟着技术员,拿起剪刀,学剪枝、嫁接,挖水沟、砌堡坎。现在“橙满园”全村有近万亩果树和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水果基地,村民“不种粮食种果树,家家都是小康户”。

依靠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毕节走上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坡改梯、修建谷坊等办法,将造林绿化与特色林果发展结合、种草养畜和促进植被恢复结合、林草间作和林下畜禽养殖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双赢——据毕节军分区司令员敖卫介绍,当地人把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亲切地称为“五子登科”,即山上戴帽子(防护林)、山腰系带子(经果林)、坡地铺毯子(种植绿肥)、基本农田种谷子、多种经营抓票子。

如今,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4.9%增加到4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一半,自然保护区从5个发展到9个,森林公园从零到现在的10个。这些精心打造的生态绿色银行,也极大地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

发展手段日趋多元——

不断创新扶贫模式

高原“日光城”威宁县草海镇鸭子塘村,有个占地1000亩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远近闻名。15个白色的冬暖式双斜面日光温室大棚里,空气湿润,温度适宜,就如同夏季一般。当记者走进大棚时,几位员工正在把西红柿秧苗嫁接到南瓜的根茎上,进行科技种植培育。

“别小看了这个示范基地,虽然只有1000亩,但它的科技带动效应,足以辐射到周围3万亩,两年内就可带领附近3个村的1万多名村民脱贫致富!”来自山东乐义集团的职业经理人罗庆忠给记者讲起帮助当地群众的“致富经”。目前,这个基地有20多名员工,员工月工资最高的为3250元。“这里产出的蔬菜不仅会运送到全国销售,还已经远销东南亚,原来地里广种薄收已经成为历史。”

这个蔬菜生产基地,是毕节近年来大力创新扶贫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的一个缩影。为了扩大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辐射力,眼下,毕节正加速建设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优质核桃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培育和提升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加速建设的毕节市新兴工业园区,记者看到了另一种产业化扶贫模式。今年8月1日,西南地区未来最大的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力帆时骏振兴集团生产的第一辆汽车生产下线,给周围的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新希望。

“现在,我们家附近的交通和环境跟以前比,那是好多了。”家住小坝镇金钟社区的陈全忠今年28岁,一家7口人今年住上了新房子,自己还在小区里开了家超市,可这要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公司入驻之前,毕节市小坝镇连城郊结合部都算不上。这个公司的落户,不仅正式拉开了毕节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载货汽车制造基地的帷幕,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原本偏僻落后的小坝镇,逐步走向了开放发展的道路,众多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劳作,吃上了“工业饭”,分享了改革带来的成果。

据记者了解,力帆时骏全面投产后,将吸纳就业人员2万余人,被征地拆迁的村民不仅搬迁到了安置小区,还配套有学校、体育、文化娱乐等设施。对被征用土地后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失地农民,力帆时骏公司帮助购买了失地养老保险,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毕节市小坝镇已经开通连接毕节城区的公交车,全镇还新增了100多辆私家轿车。农家餐馆、农家超市达100多家,新建的安置房小区租房价格和城里繁华地段一样贵,“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经济”的梦想正在实现,农民们在工业经济的拉动中充分享受到开发成果,身份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

发展对象民生优先——

织起远离贫困的保障网

毕节市青岩古镇思潜村老人罗伍氏,不久前迎来了109岁生日,成为当地最高龄的老人。她的儿子说:他家多年来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多亏了社会保障。

开发式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而救助式扶贫,则是解决农村缺乏生产能力的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必由之路。

毕节在开发式扶贫的同时,随着政府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农民筑起一道远离贫困的保障网。

——实现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以县为单位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入保率达100%;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

今年5月,贵州省举行了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省委书记栗战书提出,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要更加突出各项民生指标,坚持以民生带发展。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推动新跨越。毕节的扶贫攻坚战已然跨入了新阶段。按照规划,毕节试验区将成为我国区域连片扶贫开发的示范区,通过探索“整县脱贫”路子,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的乌蒙山区作为主战场,促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和“整县推进”转变。到2015年以前,毕节地区将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现有贫困县乡全部脱贫!

“实现新跨越的蓝图已绘就,毕节试验区将继续当好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先行先试,带领乌蒙山区各族人民亲手描绘战胜贫困、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新画卷。”秦如培信心百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