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片经济腾飞的热土,更是一座军民相依的城市,已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近年来,苏州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齐头并进,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全国众多双拥模范城中的典范。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拥军情歌,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爱民往事,组成了绚丽多彩的双拥画卷,定格在苏城军民的心灵深处。
理念篇:双拥工作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处理好经济与国防的关系,事关富国强军的大业,是各级领导无法回避的一道考题。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抓不好双拥工作的班子不是一个合格的班子,不重视国防建设的领导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双拥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单位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做到领导调整和变化时,第一时间调整充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做。
同时,我市还严格落实好常委议军暨第一书记述职制度、双拥工作例会制度、走访慰问制度、检查评比表彰制度、军警民共建制度、党政领导“军营一日”活动制度等双拥制度,基本形成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网络。 全市各地还不断加大国防教育的力度,通过组织全民国防教育日、国防形势报告会、双拥共建经验交流会、国防征文暨演讲比赛、国防教育宣传图版巡回展等形式结合,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既现实又生动的国防和双拥教育。近年来,我市新建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国防教育中心、常熟沙家浜、昆山国防园、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类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每年接待各界群众达100万余人次。军民同心、军地一体、融合式发展的思想理念已经深入广大军民心中。
行动篇:285项实事项目践行“军民融合”
苏州的发展,必然是军民融合式发展,双拥就是要让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频共振”。近年来,我市坚持走具有苏州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规划、融为一体、互为促进、携手发展。
在各地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军地领导讲得最多的就是“军民融合”,经济发展了,不能忘记“国防考量”。自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投入亿元的工程就有相城区消防应急救援中心、张家港市边防检查站和人武部大楼、吴江市民兵训练基地,投入达千万元的工程还有10多个。此外,全市各地还积极为部队进行数字电视改造、基层连队硬件设施建设、军营网吧建设,开通拥军公交专线等。据统计,5年来,全市安排拥军实事项目285项,投入资金23.3亿元。
驻苏各部队官兵也把苏州作为“第二故乡”。近年来,他们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参与驻地扶贫帮困、红星助学、慈善募捐、义务献血、敬老助残、卫生创建等社会公益事业。苏州军分区在全市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开展的“双带双扶”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援建或结对帮扶贫困学校10余所,遍及全国6个省14个贫困地区,直接受益贫困学生千余名。驻军某部连续17年向贫困家庭和社会福利机构捐赠大米超200万斤。
共享篇:40余个配套政策铸就“爱兵工程”
“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坚持的理念。而在民生工程这盘大棋局中,驻军官兵及其家属同样也是受益群体。
据此,我市先后出台40多个涉及优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部队子女入学入托、现役军人优待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苏州市保障随军家属就业暂行办法》,为随军家属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使长期困扰部队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驻苏州市部队军队人员购买定销商品(经济适用)住房实施办法》,使经济困难、一时买不起商品房的军队人员圆了购房梦,也成为苏州市加快推进驻苏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苏州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有效地解决了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
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是部队官兵关注的难点问题。2008年以来,我市共接收军转干部1639名,九成以上被安排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做到了部队、个人、用人单位的“三满意”;共接收退役士兵9523名,90%以上的退役士兵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参加培训的退役士兵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双证”获得率达100%。同时,我市还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优待金和货币安置金逐年提升。在为随军家属做好免费技能培训、优先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向用工单位推荐就业、举办军嫂就业招聘专场等服务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军嫂就业享受公益性岗位政策、对无工作人员实行生活补助的配套措施。2008年以来,安置随调及随军家属就业近2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