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军志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苏州军志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苏州军志

苏州概述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5-24

概  述

 

 

 

 

苏州是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始建于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故称“阖闾大城”,至今已有2 50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苏州古城虽迭经兴衰变迁,但始终保持原来的城址、规模、布局和设施。苏州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精湛的园林胜景、传统的古城风貌、旖旎的自然风光、便捷的水陆交通、富庶的社会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教育,是享誉海内外的“人间天堂”。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苏州也因其地处沪宁咽喉的太湖北走廊,是支援上海、守护南京的军事战略要地而屡遭兵燹。

 

(一)

 

苏州地处北纬30°47′32°02′,东经119°55′121°20′,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北枕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西倚太湖,与无锡市为界;南连浙江省,同浙江省嘉兴、湖州市接壤;东靠上海市,与上海市嘉定、青浦区为邻。长江横卧东西,与太湖水网连结;江南运河纵贯南北,成为南北交通孔道;元明时代的太仓浏家港,号称“六国码头”;沪宁铁路横穿全境,与遍布全市的高速公路、水路、机场、港口编织成便捷的交通网。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吴郡(今苏州市)越江而北,可以并有淮南(今扬州市);涉海而南,可以兼取明(今宁波市)、越(今绍兴市);溯江而上,可以包举长(今常州市)、润(今镇江市);涉海而前,可以捷出苕(今吴兴)、浙(今杭州市)。天下大计,安可不以吴郡为先务哉!”。而此可见,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隅军事要地和战略重镇。

苏州自秦汉以来,就是历代郡、州、府(军、路)的治所。夏禹时地属古扬州之域。春秋为吴国国都,名姑苏。秦置吴县,是会稽郡治所在地。西汉沿用秦制。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改吴县为泰德县。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旧称。顺帝永建四年(129),由会稽郡分置吴郡,郡治设在吴县。吴大帝黄武元年(222),孙权在此建立吴郡,领十五县。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改吴郡为吴国。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复称吴郡。梁武帝天监二年(503)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大业元年(605)又称吴州,二年后改为吴郡。唐武德三年(620)复名苏州。天宝元年(742)又称吴郡,乾元元年(758)再称苏州。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分置吴县、长洲县。后唐同光二年(924)苏州建中吴军。宋初,太平兴国三年(978)恢复苏州建置,辖吴县、长洲两县。徽宗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平江路。元末(1356),张士诚据平江为都城,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明洪武元年(1368)改称苏州府。清仍称苏州府,属江南布政司。康熙六年(1667),置江苏布政司,苏州是府治、省治所在地,辖苏、松、常、镇四府及太仓一州。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建立苏福省,设省会于此,同治二年(1863)清军攻克苏州,复称苏州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元和、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吴江、震泽九县和太湖、靖湖二厅。民国初(1912)废府,并元和、长洲、吴县和太湖、靖湖二厅为吴县,属江苏省。民国17年(19287月在吴县城区置苏州市(省辖),二年后撤销。抗日战争时期,于民国26(1937)11月沦陷,日伪占领期间,伪江苏省在此设省政府。民国29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南东路地区领导抗日斗争,于民国30(1941)2月成立苏州县政府。民国34(1945)7月,吴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抗战胜利后,吴县属国民政府江苏省。1949427,苏州解放,以吴县城厢及其近郊地区建立苏州市,同时成立苏州专署和苏州军分区。苏州专署辖苏州市和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吴县6县(市)。1952年底,常州专署撤销,江阴、无锡、宜兴3县划归苏州。1953年,苏州市改为江苏省省辖市。19582月,松江专区同苏州专区合并,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6县一度划归苏州专区,上述6个县人武部划归苏州军分区,是年底又划归上海警备区。196112月,组建沙洲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苏州市辖吴县、常熟、沙洲(现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6县(市)和城区金阊、平江、沧浪、郊区(虎丘)4个区。苏州市被列为国家一级城市,拥有部分立法权。19831998年期间,苏州所辖6县逐年撤县建市。2001年吴县市撤市,组建吴中、相城2区。至此,苏州市辖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等5个县级市和金阊、平江、沧浪、虎丘、吴中、相城6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共64个镇、1 273个行政村、31个街道、698个居委会。苏州军分区下辖11个市(区)人民武装部,297个基层人民武装部和5个离职干部休养所。

苏州别称有姑苏、吴门、金阊、鸿城、茂苑、平江等。

苏州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4660平方公里,水域(含太湖)3067平方公里,丘陵22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49.7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49.06平方公里。苏州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郊及太湖东岸蟠伏有穹窿山、西山缥缈峰等100余座葱郁群山,常熟、昆山境内分别有虞山、马鞍山。其余则处于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底部,地势低洼,土壤肥沃,湖泊河流密布,素称“水乡泽国”,是典型的水网稻田地区。西郊丘陵地带,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磁石、铜、铁、煤和花岗石等矿产资源。虎丘区阳山的高岭土、已查明的储量达5000万吨,储量和开产量均居全国之首。苏州市人口密度很高。至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07.3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其中男性人口300.34万人,女性人口306.97万人,人力资源丰富。

 

(二)

 

秦汉以来,苏州经济发展就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史称“东有海盐之税、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江东一都会”。南朝时期的吴郡“地文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苏州经济更趋繁荣,成为江南唯一升格为“雄州”的州郡。宋元时代,苏州一府粮食产量,超过东南数省每岁上贡数量,成为全国的粮仓。当时民间就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时期,素有“丝绸之府”美称的苏州,逐渐发展成全国丝绸业中心之一,发展成江南工商业大都会。鸦片战争后,苏州开始出现以纺织为主的民族工业。民国初期,苏州工业经济又有一定程度发展,日军占领苏州以后,民众为避战乱,致使良田荒芜,工厂歇业,苏州经济遭到惨重破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苏州地区更是农村凋零,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经济濒临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州人民以空前的劳动热情,积极发展生产,改造旧城市,建设新苏州。从19501985年,政府和集体累计投资25.12亿元,对苏州环境和各业进行全面持续建设。1952年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4.3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6元,苏州经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53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州经济稳步发展。在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苏州经济虽然受到一定干扰和破坏,但全市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25.15亿元。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苏州人民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加快发展,苏州经济突飞猛进。1985年苏州被列为国家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后,苏州进一步加快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步伐。至2005年,苏州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辖5个县级市都位居中国综合经济百强县前列,其中昆山市名列百强首位,常熟、张家港、太仓等3市进入前10位。2005年,苏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26.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66 76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8 000美元。进出口总额达1405.89亿元(其中出口总额727.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8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1.16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07家落户苏州。财政总收入718.1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 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393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59.52亿元,人均储蓄存款3.39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年末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0.14万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1.8平方米。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各项社会事业跃上快车道。是年,全市年末机动车拥有量达141.42万辆,使运量运能不断提升;新增高速公路13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525公里,密度达5.1公里/百平方公里;互联网宽带用户49.6万户,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1项,143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级科技奖8项。全市引进各类科技人才9万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 94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3万人(其中医生1.26万人),医疗床位2.56万张。

苏州经济的跃升,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战略物资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源素质快速提高,高科技飞速发展,现代交通、通信的异军突起,这些都为积聚雄厚的战争潜力提供新的增长点,苏州地区的军事地理位置也更显重要。

 

(三)

 

苏州是兵圣孙武的第二故乡,是世界著名兵学《孙子兵法》的诞生地。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战略物资,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春秋吴越争霸年代,苏州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吴王阖闾用孙武练兵,挥水师,败东夷;“破楚入郢,威晋慑齐”,争霸中原。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吴越之战,持续数十年,终以越王勾践率兵于笠泽(今吴江市)战败吴王夫差而告终。在秦末农民起义的低潮中,项梁、项籍(即项羽)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在苏州揭竿起义,杀会稽郡守殷通,率八千“江东子弟兵”,起兵吴中,渡江北上,转战南北,一举摧毁秦军主力,为推翻秦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正月,吴王濞与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联合发动武装叛乱。6月,七国之乱平,吴王濞兵败被杀。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汉兴平二年(195),孙策遣部将朱治用兵逐吴郡太守许贡,入郡领太守事,为三国东吴争得苏州这块用兵基地。名将陆逊执掌吴国兵权,依托吴郡人力物力,连克魏蜀数地,并遣水师远抵台湾。两晋南北朝时期,内乱纷争,战祸殃及苏州地区。东晋太宁三年(324),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太守沈充率东吴诸军北进,遭诏征之临淮太守苏峻(驻盱眙)、兖州刺史刘遐(驻江都)袭击,沈充兵败。咸和三年(328)苏峻率兵攻入吴郡(今苏州地区)。梁太清三年(549),河南王侯景举兵反梁,两次遣将进攻吴郡。梁绍泰元年(555),梁征西大将军陈霸先令部将裴忌率部攻占吴郡。隋朝末年,各地都发生反隋农民暴动。吴郡人朱燮、晋陵(今常州)人管崇领导农民起义,众至数万,与隋军殊死拼杀,终因力量悬殊而告败。大业九年(613),隋将王世充平刘元进,杀俘万人于黄山(今横山)下。唐朝初年,江南世族、吴兴太守沈法兴起兵,占吴郡,自称梁王。唐武德三年(620)隋末农民起义军余部李子通击败沈法兴,又占吴郡。翌年,唐将杜伏威击败李子通,占据吴郡。中唐以后至五代,军阀割据,苏州迭遭张曼超、李琦、王郢、张郁、张雄、徐约、钱缏、杨行密、孙儒、杨渥等战乱。连年征战,苏州民众饱受战乱之苦。宋朝末年,金兵南侵。宋建炎四年(11302月,金兀术率兵攻占平江府,劫掠焚烧五昼夜,苏州百姓惨遭杀戮。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至正十六年(1356)春,泰州白驹场(今盐城大丰)盐民张士诚率农民起义军破齐门,攻占平江。至正二十六年(13668月,明朱元璋令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20万大军讨伐张士诚,围平江城年余。翌年九月张士诚战败被俘,自缢身亡。明朝后期,苏州地区屡遭倭寇入侵。嘉靖三十三年(1554),明副参将任环率苏州军民奋勇杀敌,歼敌1200余人,倭患始平。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三,清兵南下入苏,占领苏州,“屠东南半城”。闰六月十三,明副将总兵吴志葵联合抗清义师,围攻苏州城,遭清骑兵镇压。

在近、现代史上,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也战事不断。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5月,英军舰沿长江自东向西进犯,途经苏州地域,清江南水师常熟福山营进行激烈阻击,终因兵力薄弱无法阻挡。英军溯江而上攻占南京。清咸丰元年(1851),发生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发展成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战争。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占苏州,清兵焚桃花坞至山圹大片商店民房。太平军攻取苏州后,以苏州为前进基地谋攻上海,同清军反复争夺苏南各地。同治二年(1863),在湘军、淮军以及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的攻击下,太平军同清兵展开激烈的苏城保卫战。后因太平军守将纳王郜永宽等人叛变,杀害主将慕王谭绍光,献城降清,致苏州失陷。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是年115,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成立江苏都督府。1111,程德全会同上海督军陈其美发起苏军会攻南京战役,并取得胜利,江苏重镇南京光复。民国14年(19255月,中国共产党苏州独立支部成立,苏州地区开始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活动。民国15年(19267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广州誓师。翌年317,北伐军第三路军第21师由浙江攻克吴江县黎里镇。21日克苏州,受到苏州人民的热烈欢迎。民国16年(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苏州。但苏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暴动,组建志卫军、江阴红军等革命武装,投入全国工农武装暴动的洪流。

民国21年(1932128,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上海。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和随后参战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官兵奋起抵抗,苏州各界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声援和慰劳抗日将士。31,第19路军被迫撤离上海,移师昆山、苏州。民国26年(193777,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打响。813,日军向驻上海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张治中部奋起反击,淞沪抗战开始。苏州地区太仓、常熟、沙洲沿江成抗战前线,苏州也成了抗日前沿和支前基地。经长达三个月激战,国民党军溃退。1119,日军占领苏州,实行烧杀淫掠,城乡血泊火海,惨不忍睹。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苏州到处燃起抗日烈火,抗日武装遍布城乡。民国28年(19395月,新四军第1支队6团在团长叶飞的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挺进东路苏常太地区,在地方党组织、爱国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创建澄锡虞、苏常太等抗日根据地,建立各级民主政权,开展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逐步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经8年浴血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接管苏州。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主力北撤,留下人员组成苏州各地武工队,先后同国民党军队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宪、警、特组织进行3年半的艰苦斗争,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1949427512,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苏州城区和吴县、常熟、吴江、昆山、太仓。至此,苏州全境解放。

 

(四)

 

苏州人民自古具有反抗侵略、反抗压迫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苏州涌现出许多爱国将领和杰出军事人才。春秋末期,东方兵学鼻祖孙武,深得吴王尝识,拜为将,与伍子胥一道,辅助吴王,经国治军。孙武能征善战,善长著书立说。他在吴地精心撰写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史、哲学史,而且在文学史、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曾给予“孙子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真理”的评价。东汉末年,苏州人陆绩受命南征,官至偏将军,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因病从任所郁林归苏,因身无长物,以顽石镇船。苏州人民为怀念他的高风亮节,将陆公带回之石称之为“陆公郁林石”,又称“廉石”。隋朝末年,昆山县博士(古代学官名)朱燮为反抗隋朝封建统治,率领学生和贫苦农民参加农民起义军,与晋陵人管崇,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与隋军激战,坚持数月,战死疆场。抗金名将韩世忠一生数次率苏州军民抗击金兵。金兵南下之初,韩世忠与陈思恭一起,率领苏州军民,在太湖一带抗击金兵。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再度南侵,韩世忠带领8 000人马,在黄天荡截断金兵归路,带领宋军英勇奋战,最终以8 000兵力击败金兵十万之众,威震四方,大长抗金士气。苏州灵岩山巨碑详细记载了韩世忠生平功勋。明代苏州府同知、后备佥事、苏松兵备道副总兵任环,在苏州任职6年,率领苏州军民抗击倭寇,保境护民,堪称一代抗倭英雄。苏州枫桥铁铃关,成了苏州人民抗倭的历史见证。昆山人归有光,人称“震川先生”,时刻关心国家安危,英勇参与抗倭斗争,撰写《备倭事略》、《御倭五义》等文章,提出各县联合抗倭、伏出奇兵等谋略,为抗倭将士出谋划策。昆山现有震川园、震川路纪念这位先贤。明末清初,昆山人顾炎武,因目睹清兵“扬州十日”、“江阴血洗”、“嘉定三屠”暴行,毅然从军,参加保卫苏州、保卫昆山之战,并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朽名言,成为唤起炎黄子孙抗敌御侮、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而战斗的动员令。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苏州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苏州的志士仁人逐渐觉醒,奋起抗争,救国图存。清朝末年,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晚年定居苏州章园的章太炎,是中国从维新变法走上推翻封建统治创建共和的杰出爱国志士。他先是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九•一八”事件后,又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撰写《十九路军死难将士墓表》。马列主义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张闻天,1925年受党组织派遣筹建中国共产党苏州独立支部,揭开了苏州人民革命的新篇章。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苏州人民掀起一波又一波抗日救亡热潮。从声援十九路军将士淞沪抗战,到组建抗日武装,建立游击根据地,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和反“清乡”、反“清剿”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悲壮战歌,涌现了一批与日本侵略军英勇战斗的将士。“沙家浜”23勇士智勇斗顽敌的故事,至今仍在华夏大地广为传颂。1939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第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称号挺进苏锡虞,直逼上海。19403月,中共东南局谭震林受新四军军部委派,到苏南东路地区全面领导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先后在常熟北港庙、昆山大凤湾、太仓香花桥、吴县张家浜、无锡港下等战斗中,给日伪以沉重打击,大长苏州人民抗日志气。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州各县、区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为苏州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这块热土也涌现出一批心怀爱国志向、胸存远大理想的科学泰斗和杰出军事人物。其中苏州籍和长期战斗在姑苏大地的人民解放军将领就有89名之多。张家港人钱昌照,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于1924年回国,后赴延安,追求革命,为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毕生奋斗。常熟人王淦昌,被誉为“两弹之父”。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的核讹诈,为铸造中国的“核长剑”,启动中国的“曼哈顿”工程。王淦昌抱着“科学要为祖国服务”的爱国热忱,1961年春,毅然回国,投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经多少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1964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淦昌又投身更为复杂的氢弹研制。1967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又成功爆炸。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专门作诗:“草原戈壁苦战斗,首次核弹奏凯歌。科技园丁勤耕耘,装点山河添锦绣”。出生吴江市青云乡的钱国梁上将,先后任济南军区、沈阳军区司令员。1986年他在任某集团军军长时,率部远赴云南边境参加自卫反击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所在部队获“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称号,并受到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通令嘉奖。武警苏州市支队长江鹰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支队级主官岗位上创造了显著成绩,2009年被中国武装警察部队表彰为第十二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1926年即为中共常熟党组织创建人之一、后任新四军11旅供给部政委、解放后任福建省军区副政委的常熟人周文在将军;1954年,从常熟走进军营,1995年起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吴铨叙上将;抗日战争时投奔延安,解放后历任《志愿军报》社长、《解放军报》代社长、国防大学副校长的太仓人钱抵千中将;对越自卫还击一等功臣、张家港人展亚平,出生昆山的航天英雄费俊龙;以及8000余名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苏州英雄儿女,建国以来,至2005年,全市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幸福而走上卫国戍边绿色军营的23万余名苏州热血青年,他们都是苏州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五)

 

富民强兵,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下称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苏州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工作整体推进。素有“天堂”美誉的苏州人民,发扬战争年代“沙家浜”精神,为支持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为打造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作出重要贡献。苏州军分区、驻苏州部队、苏州武警和苏州后备力量建设,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江泽民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跟形势任务,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坚持走精兵之路,不断推进组织体制改革创新,着眼战斗力标准,强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现代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发展创新;“双拥”工作扎实有效,苏州在全省首家实现“双拥”模范城(区)满堂红。

坚持走精兵之路,不断推进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组织体制的改革创新。建国以来,苏州军分区、驻苏州部队、苏州武警和国防后备力量,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确立合理的体制编制,军分区、驻苏州部队、苏州武警和全市后备力量建设组织体制,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建国以来,苏州军分区和所属部队、人武部的编制及领导体制几经改变,先后经历40年代末的大扩军和50年代初、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4次大的精简整编,所属部队、人武部分别历经了从部队改公安、由地方改军队多次领导体制的变化,军分区编制比解放初期精简90%以上。驻苏州部队也经历多次编制体制调整,但无论是扩编、合编、撤编、缩编,全体官兵都做到一切听从党安排,一声令下,自觉执行,不折不扣完成体制调整和精简整编任务。经精简调整,苏州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领导机构精简了,指挥层次减少了,指挥功能加强了,机关、部队更加精干、合成、高效,工作效率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全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历经普建、发展和调整改革等发展阶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市民兵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牢基础”的“十六字方针”,全市民兵组织本着有利于组织领导、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执行任务的原则,进行多次重大调整,民兵数量从1958年的111万人,减少至1989年的近7万人,民兵队伍更加精干,素质不断提高;编组单位先后实现由农村向社、队办企业,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由传统行业向高科技行业的重大转移,民兵布局更加合理;组织结构,从以步兵分队为主转向以专业技术分队、高科技分队、应急分队为主,民兵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形成新格局。

立足战斗力标准,不断强化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苏州军分区、驻苏州部队和全市国防后备力量,立足战斗力标准,从政治教育、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和后勤装备诸方面,创新和加强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积极应对新的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政治素质。现代战争的胜负,最终还是决定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建国以来,军分区和驻苏州各部队党委始终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历史使命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广泛开展立功创模等教育活动,坚定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革命理想,强化使命意识,激发练兵热情,培养战斗作风。其中50年代初期苏州军分区结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开展的“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三视”教育;60年代驻苏州部队和苏州民兵广泛开展的以控诉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罪行为主要内容的“忆苦思甜”教育;1995年军分区和所属单位深入开展“学雷锋、学孔繁森、学张家港精神”活动;1998年装甲第10师开展“学习抗洪英雄,弘扬抗洪精神”教育,2001年该师又进行以“强化‘军魂’意识”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知党、爱党、颂党”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励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忠于职守,献身国防的革命热情,增强了打赢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决心和信心,出色完成了部队整编、紧急战备、教育训练等各项任务。建国以来,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先后涌现出苏州军分区独立营2连,陆军第1785321营机炮连等8个“硬骨头6连式”先进连队和该部第5327连“城市群众工作模范连”;涌现出在抗洪抢险中“决战决胜”、多次创造奇迹,被南京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的驻苏州装甲第10师炮兵团和被南京军区荣记集体一等功的装甲第3739连、装甲第3938连;涌现出被中国武装警察部队表彰为先进集体的武警昆山市中队和被武警总部授予“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誉称号的武警张家港市中队;涌现出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力挽军马,不幸壮烈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陆军第178师第532团战士周新海;有被南京军区授予“抗洪英雄”称号的装甲第10师藏族战士阿东。

二是坚持从实战要求出发,不断革新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的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是军队建设的中心工作,是促进人与武器结合、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主要途径。建国以来,苏州军分区和驻苏州各部队,坚持以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训练方针和训练大纲为指导,把军事训练作为部队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经常性中心工作。1953年军分区遵照中央军委“关于执行全国陆军训练计划的决定”和华东军区“正规训练动员令”,从难从严训练部队。1957年陆军第79师贯彻“以战为主,联系实际”的训练方针,广泛开展“一兵多能,一兵多用”练兵活动,全师掀起练兵热潮。60年代初期,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在军事训练中广泛开展学习、推广郭兴福教育法活动,把练战术、练技术、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提高训练质量。80年代以来,为适应军事领域的变革,陆军第178师和继后的第1集团军炮兵旅自觉把军事训练摆到部队建设的中心位置,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改革,成功进行炮兵营火力快速反应试验。1995年,装甲第10师大力开展快速反应训练、对抗法训练和首长机关规范化训练,注重驻训、海训、夜训,推动部队战术训练改革。1997年,驻苏州部队为研究快速突出集群对海岛防御之敌进攻课题,进行“东南6号”演习,以实战要求锻炼和摔打部队。19962005年,驻苏州部队又先后进行“东南811号”、“铁流15号”实兵演习,研究近岸岛屿登岛作战协同指挥,锻炼提高部队遂行应急作战任务的能力。在此期间,民兵预备役人员军事训练改革也不断深入。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兵武器装备变化,民兵预备役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重点也随之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期,军分区都依据《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规定,按照“训战一致、突出重点、分类实施、注重质量”的原则,不断探索民兵预备役训练新路子。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在组训方式上,从小型、分散、就地训练,发展到基地化集中训练;训练内容从以步兵训练为主发展到多兵种专业技术训练为主;训练重点从基干民兵连排转变到以专业技术分队、高科技分队和民兵应急分队为重点。20042005年,军分区按照省军区提出的“健全组织、满员训练、突出精兵、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的要求,全市民兵专业技术分队采用“基地扩训式、委托承包式、驻军代训式、军地共管式”等多种训练模式,开展“实战化”训练,拓宽了训练思路,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是贯彻从严治军方针,加强官兵作风养成。建国以来,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坚持军队“三大条令”、《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等条令条例和有关法规为依据,切实加强行政管理,严明组织纪律,提高官兵的作风素养,从管理中出战斗力。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党委,坚持党委抓总、主官主抓、分管领导专抓,形成机关合力、群策群防、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在日常管理中,坚持条令条例学习教育和作风养成教育相结合,经常性管理与定期作风纪律整顿专项治理相结合,树立表彰先进与严格执行纪律、严肃处理违法违纪事件相结合,广泛开展“安全月”、“安全年”、“学训整”活动,定期进行作风纪律检查、考核,强化官兵的条令意识、法规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军分区针对所属小散单位多、单独执勤多、公差勤务多的特点,制定《机关、直属小散单位战士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严整作风纪律,将训、管、养融为一体,增强官兵的命令意识和作风养成。2000年以来,军分区、驻苏州部队为解决制约部队管理的难点、重点问题,按南京军区规定,开展“从严治官、从严治软、从严治松、从严治难、从严治编”的“五治”活动,增强官兵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装甲第10师为适应部队管理工作环境变化和实际要求,建立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把从严治军的优良传统与积极运用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实行可视化管理,提高部队科学管理水平,促进部队全面建设。

四是改进后勤和装备管理,探索以发展社会保障为特色的后勤装备工作新路子。建国以来,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在后勤、装备工作中,坚持贯彻上级后勤法规和标准制度,在经费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一保战备、二保生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党委集体理财制度,强化预算管理,不断探索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标准化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后勤工作稳步推进各方面改革,重视同市场经济接轨,逐步建立联供与专供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推行军队社会化保障模式,剥离与军事职能没有直接关系的保障组织、保障工作,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承担医疗、装备物资运输等保障化任务。初步形成军队保障与社会保障、公寓住房与自有住房、实物供应与货币分配相结合的军队人员住房保障体系。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军队离退休干部建立个人专属帐户,军队职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后勤供应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部队官兵饮食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的装备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建国以来,驻苏州部队和民兵几经换装,每次换装后,都立足现有装备,熟悉掌握手中武器,迅速形成作战能力。驻苏州部队,苏州武警大力开展装备科研和技术革新。武警苏州市支队支队长江鹰紧随国内外非致命武器研究发展,先后研制出猎人捕捉器、枪榴式宣传弹、瞬时综合阻车系统等2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器材,其中3种器材已列装武警部队,获得10项国家专利。1993年装甲第10师完成科技革新项目250项,其中33项参加上级的技术鉴定和科技成果展,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部队和全市民兵预备役人员,加强了装备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各市所有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全部安装脉冲电网、CK报警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并实现与公安110指挥的联网,军分区、吴江市人武部被南京军区评为“民兵装备仓库正规化管理先进单位”,其余4个市人武部也被省军区评为“民兵装备仓库管理先进单位”。

发展人民战争思想,逐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搞好国防动员,是迅速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确保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手段。建国以来,苏州地区为适应国防形势、任务的需要,根据上级指示,先后于抗美援朝、准备抗击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等局部战争期间,多次进行国防动员,较好完成军队扩编、部队紧急补充满员、动员民工和车船等交通工具支前的任务。但当时组织形式,一般以军分区、武委会、新兵动员委员会等名义,代行国防动员机构的职能。199411月,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简称“国动委”)成立以后,苏州市和下属各市(区),于1995年成立两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综合、人民武装动员、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8个办公室。担负贯彻中央军委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全市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中经济与军事、政府与军队、人力与物力的关系,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全市两级“国动委”的加强与完善,全市国防动员工作更加扎实有效,人民战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发扬“沙家浜”传统,不断提升创建“双拥”模范城水平。苏州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军民以“军爱民、民拥军”的实际行动,不断谱写军民鱼水情深的新篇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州“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苏州“双拥”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苏州市政府《关于城镇义务兵优抚标准》、《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奖励办法》、《苏州市拥军优属工作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法规相继出台,促使苏州拥军优属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苏州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实事拥军等拥军新理念的确立,苏州一批拥军楼、拥军路、拥军文化室等实事项目的落成,让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部队官兵爱党爱国、共建第二故乡的热情。苏州军分区和驻苏州部队,出色完成各自担负的各项战备任务,积极投入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参与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双拥”模范城的活动,展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良好形象。1984年以来,驻苏部队先后获得“全国军民共建先进集体”、“全国‘双拥’先进单位”和“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至2005年,苏州市、张家港市先后3次,常熟市先后2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苏州市所辖其他市(区)也分别获得“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区)”称号,在江苏省首家实现“双拥”模范城(区)满堂红。凡此种种,都极大地优化苏州地区的军事环境,为国防现代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为打赢未来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苏州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超前的发展理念,都潜藏着极大的军事资源。在未来的战争中,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必将继续增强国防力量的长期积累,在关键时刻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迅速转化为战斗力。苏州的军事机关、驻苏州部队在应对新的军事变革面前,也必将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军事职能,不辱使命,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为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