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军志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苏州军志

当前位置: > 国防教育在苏州 > 苏州军志

人文环境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5-24

人 文 环 境

 

 

苏州,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唐宋以降即被誉为“雄州”。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人民劳动热情高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所辖县、市皆居全国综合经济百强县前列,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增强国防实力作出了贡献。

 

 

一、人  口

 

据考古资料,早在一万年前,已有先民在苏州一带繁衍生息,苏州历史人口见于文字记载始于秦,当时吴县人口在万户以上。嗣后随着历史安定与战乱交替出现,人口数量有所增减,唐宋明清时期,经济发达,人口增多,来源渐趋复杂。后受太平天国战火影响以及近邻上海崛起,经济中心逐渐转移,人口数量增长趋缓。

 

(一)常住人口

 

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07.3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苏州市人口分布情况是:市辖区225.11万人,其中沧浪区32.79万人,平江区23.43万人,金阊区21.41万人,吴中区45.02万人,太湖旅游度假区10.41万人,相城区34.80万人,虎丘区29.95万人,工业园区27.30万人;5个县级市382.20万人,其中常熟市104.77万人,张家港市87.90万人,昆山市65.46万人,吴江市78.31万人,太仓市45.76万人。其中非农业户口为3097061人,农业户口为2976040人。非农业户口占51.00%。人口密度为715/平方公里,与1949年相比,增加206/平方公里,全市在岗职工100.44万人,农村劳动者207.2万人,城镇私营与个体从业人员83.78万人。

全市家庭户人口平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1949年苏州市家庭户数为818858户,总人数3386027人,平均每户4.15人;1959年共有家庭户1002631户,总人数3976532人,平均每户3.97人;1979年全市共有1393640户,总人数5149709人,平均每户3.70人;1990年全市家庭户数为1733646户,总人数5610165人,平均每户3.24人;2005年,全市共有家庭户2068264户,总人数6073101人,平均每户2.93人。

 

(二)暂 住 人 口

 

苏州的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其中暂住人口在20012005年间增长了2.59倍。其分区情况见下表。

 

 

 

 

 

12        苏州市暂住人口情况表        单位: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 市

1050740

1706663

2589697

3258652

3771297

市 区

354868

537423

928741

1190534

1390010

沧浪区

34484

54098

99281

130671

90548

平江区

18092

43828

74192

104945

97573

金阊区

26888

47083

81129

107821

86971

虎丘区

82373

79829

155202

189807

194204

吴中区

95007

130059

243214

340796

411993

相城区

56777

99986

137711

130370

302803

园 区

41247

82540

138012

186124

205918

常熟市

188142

289472

404825

466421

622617

张家港市

137985

229976

315760

428308

431938

昆山市

205377

377120

476861

625345

689235

吴江市

99670

180046

309158

353183

392597

太仓市

64698

92626

154352

194861

244900

 

(三)人 口 密 度

 

2005年苏州市的人口密度是715/平方公里(以常住人口计),与前相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古城区人口密度奇高:平江区9040/平方公里、金阊区5913/平方公里、沧浪区高达12800/平方公里,这些对人民防空带来新的课题。

 

(四)性 别 构 成

 

2005年末,全市人口中男性300.34万人,女性306.9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97.84:100。人口自然增长率1.18‰

13       苏州市人口性别统计表       单位:人

 

   

男女性别比

1970

2330843

2349394

99.21100

1980

2598646

2587521

100.43100

续表

 

   

男女性别比

1990

2812685

2797480

100.54100

2000

2873897

2907792

98.83100

2005

3003445

3069656

9784100

 

(五)年 龄 构 成

 

2000年11月1日零时,作为全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根据苏州市人口普查资料看,全市人口2000年时为6792239人。

其中0~14岁为978 757人,占总人口的14.41%。15~64岁为5162 590人占总人口的76.01%。65岁以上为650 892人占总人口的9.58%。苏州市的总抚养比为31.5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8.96%,老年抚养比为12.61%。

 

(六)民 族 构 成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6792 239人,汉族人口6775 682人,占总人口的99.756%;有蒙、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柯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俄罗斯、鄂温克、保安、京、独龙、赫哲46个少数民族,16275人,占0.2396%。此外还有未识别民族者(28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者(1人)。少数民族以回族居多,有3740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23%。回民多信伊斯兰教,大多从事家禽牛羊屠宰业和饮食业。其他依次排前9位的,有土家族2938人、壮族1859人、苗族1629人、朝鲜族1364人、满族932人、侗族711人、蒙古族690人、布依族593人、彝族417人。

 

 

二、经  济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大城以来,在25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江南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汉代,苏州已是东南一都会。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句盛传于世。元代,苏州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兴盛,生产的丝绸还行销其他市场。明清时期,苏州经济继续发展,并开始孕育资本主义萌芽。农业上由于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和耕作制度,粮食亩产明显提高,经济作物有很大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兴旺和小城镇的兴起。各类工艺美术品和棉纺织、造船、造纸、眼镜、酿酒等手工业皆名列全国前茅。同时苏州还是全国重要的外贸基地之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苏州经济经受巨大冲击。作为国内东南地区经济中心和重要商埠地位不复存在。1895年,根据中日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苏州被开辟成通商口岸后,帝国主义在苏州设洋行、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洋货,使苏州的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与此同时,苏州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开始建立,成为中国较早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民国初期,苏州工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复苏,但好景不长。尤其是日军占领苏州后,苏州经济遭惨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人民以空前的劳动热情,积极发展生产,改造旧城市,建设新苏州。特别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更是突飞猛进。至2005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026.52亿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8.6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81.5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56.3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2%66.6%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766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达409.9亿元,同口径增长3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0.31亿元,同口径增长4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78亿元,同口径增长43.2%

苏州经济的跃升,使苏州战略物资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源素质快速提高,科技发展更趋前沿,国防潜力更加雄厚。

 

()     

 

苏州解放以来,全市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形成一批骨干产品,综合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有耕地面积247.8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有水田214.32千公顷,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旱地主要生产棉花、蚕桑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出产席草、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87亿元。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54.6:44.7,粮食、蔬菜、林果、水产、畜牧五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867公顷,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91公里,加固加高圩堤191公里,增砌护岸工程179公里。

 

 

 

 

14        2005年苏州市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产品名称

产品产量()

比上年±%

粮食

1107623

5.9

棉花

4605

38.2

油料

69593

0.5

蚕茧

2771

-21.1

禽蛋

25879

6.0

肉类

173395

14.3

猪肉

86274

0.8

牛奶

94651

13.0

水产品

316523

1.5

#养殖产品

268248

2.0

 

(二)工  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市工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工业经济成为苏州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支撑作用。2005年末,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123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 99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27.5%。全年工业用电量 483.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各类所有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外资企业一路领跑,私营经济跃上新台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80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146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6628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14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 13.3%48.7%27.9%。重工业化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6575亿元,轻工业产值33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0% 26.5%,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872亿元;实现利税597.32亿元,其中利润422.99亿元。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65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6.3%,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8%。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4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其中,587家规模以上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3287.5亿元。全市拥有软件企业近3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31家,一批软件企业通过ISO9001CMM/CMMI认证。

 

 

15         2005年苏州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万吨

80.49

12.0

万米

68437

5.1

982

2.4

丝织品

万米

270620

13.9

水泥

万吨

958.88

11.7

交流发电机

万千瓦

157.60

5.0

生铁

万吨

1031.79

66.0

粗钢

万吨

1358.33

35.3

钢材

万吨

1336.64

15.9

家用电冰箱

万台

141.56

1.5

显示器

万台

4174.61

43.1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82.54

31.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62.70

22.8

 

程控交换机

万线

61.54

7.1

 

笔记本计算机

万台

2027.16

51.5

 

数码照相机

万台

951.50

55.3

 

 

 

三、矿  产

 

苏州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铁、铜、银、铅、锌、硫、高岭土、萤石、明矾石、石灰岩、石膏、瓷石、煤、泥炭、玻璃石英砂岩、硅石、花岗石料、砚台石等,共有矿床(点)63个。其中,有驰名中外的阳山高岭土矿(质量居全国之首,产量占20%);有苏南最大的东山渡村煤田;有填补本省空白的中型萤石矿;有日创利万元的小茅山铜矿;还有可望为中型的光福迂里银铅锌矿和戈家坞高岭土矿。这些矿藏的分布与区域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已知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床,都分布在湖州##-苏州中断束的北北东向的构造带内,其地理分布主要在苏州以西的光福##-通安桥一带;非金属矿中,高岭土矿主要分布在阳山一带的火山岩地区,煤矿则主要分布在吴中区的东、西山和常熟、张家港一带的龙潭煤系地层。

 

 

四、科  技

 

据考古发现,在5000年前,苏州地区先民已能制造石器、骨蚌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春秋时期,冶炼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干将、莫邪铸剑向为后人所传颂。据《史记》,吴王僚二年(公元前525),吴伐楚,已用船作战具。秦汉三国时期,造船技术水平更高,航海技术也较发达。吴国大船可载数百人,货万斛,并出海远航到台湾、辽东、高丽、日本等地。随着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苏州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唐代苏州丝织工艺精细无比,水利建设精于筑海堤、闸坝、桥梁。宋元时期,苏州发展为江南工商业重镇,全国丝绸中心之一。水利天文成就较大。明清时期,建筑、冶金、航海、光学、数学、天文、机械制造、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有一批科学家、发明家。机械制造家薄钰制造了水铳、水车、地雷、地弩和铜炮等多种兵器,在世界史上首次将“千里镜”配备于铜炮观察目标。兵器专家龚振麟早于西方发明“铁模铸炮法”。清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在苏州开设洋炮局,在全国首家引进以蒸汽锅炉为动力的机械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抗日战争前,苏州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为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日军入侵,发展停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发动内战,经济萧条,科学技术亦无多少进展。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日渐发展。60年代初期,苏州发展了一批现代光学仪器厂,能制造科研、测绘、医疗、国防、海港、航海、船舶、飞机、航天诸方面使用的现代光学仪器,使苏州成为全国光学产品基地之一。“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科技工作机构撤销,人员下放,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损失。1978年后,全市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受到高度重视,科技队伍也不断壮大。19851994年全市共申请专业3405个。1995年后,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招才引智三大工程。2000年,苏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属科技研究所的转制改制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属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级项目330项。2000年苏州市和张家港、昆山被省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城市。2005年,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7项,省级项目291项,市级项目140项。153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42万件,专利授权总量1万件,专利申请量2345件,专利授权量1609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类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继昆山周庄传感器园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传感器产业基地以后,又申报了苏州新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和吴中医药产业基地。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0个,累计已达800个,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实有总数达到410家。企业与100多所高校、科研所共建2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新签合作协议81项。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6%,列全省第一。2005年末,全市专业技术人员48.9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75万人。

 

 

五、教   育

 

苏州自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以来,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苏州建学,始于唐代。北宋范仲淹创建府学、倡导兴学后,苏州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府学、县学相继建立,南宋以后又出现书院。元代以后初等教育日益兴盛,明代又有所发展,出现义学,清末又盛行私塾、义塾。民国时期,全市教育发展十分畸形,学校多在县城和较大的集镇,广大农村教育非常落后。且私立学校数量很多,其中教会办的学校又占相当大的比例,收费高,一般劳动人民子女无力入学。新中国成立后,全市逐步建立和健全小学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育结构,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高等学校20所(其中16所高校、4所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实现县县有大学。中等专业学校14所,技术学校12所,职业中学26所,普通中学270所(高中89所),小学452所,特殊教育学校12所,幼儿园347所。全市小学在校生35.99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2.0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76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0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1.31万人,在校研究生4800余人,毕业生2.2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9.46万人,毕业生1.4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2.72万人,毕业生0.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21万人,毕业生1.15万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8%,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88.2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4.5年。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0个,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达到12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入驻师生超过6万人。

 

 

 

 

 

 

 

六、医

 

苏州医学源远流长,医疗卫生事业向称发达,见诸记载的著名中医约100多人。民国以后,苏州医疗卫生事业亦居全省前列。苏州解放后,全市卫生面貌发生根本变化,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既有综合医院,又有专科医院;既有市、县(区)级医院,又有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既有医疗单位,又有预防体系。2000年以来,苏州市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步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和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卫生机构1 945个(含医院、卫生院、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6.1%。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3 356张(医院床位18 003张,占77.08%;卫生院床位5 353,22.92%),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3.95张,疗养院床位1 603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647张。2005年末,全市卫生机构人员总数38 006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3 03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 349人,占82.48%,比去年增加2 280人;其他技术人员2 147人,占5.6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16人,执业(助理)医师2.08人,注册护士1.62人。

 

16                2005年苏州市卫生机构数及床位数

单  位

卫生机构数()

实有床位数()

 

1907

24018

 

99

18003

#综合医院

59

12655

中医医院

7

2195

中西医结合医院

1

206

专科医院

30

2487

护理院

2

46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5

647

卫生院

98

5353

门诊部

69

妇幼保健院(所、站)

8

续表

单  位

卫生机构数()

实有床位数()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5

15

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862

社区卫生服务站

720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13

卫生监督所

8

 

1-7                   2005年苏州市卫生机构按性质分类表

卫生机构

国有、集体性质机构(个)

所占比例(%)

其他性质机构(个)

所占比例(%)

总 计

1310

67.35

635

32.65

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急救中心、妇幼保健、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249

68.60

114

31.40

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

1061

67.07

521

32.93

 

 

 

七、宗  教

 

东汉末年苏州即有道教,三国吴赤乌年间传入佛教。明代始,天主教、基督教传入苏州。近代中国门户被帝国主义打开后,基督教、天主教才在苏州广泛流传。苏州宗教界的社会团体始于民国元年(1912)成立吴县道教公会、中华佛教总会苏州分会,至苏州解放后,陆续成立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联会、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6个。宗教院校有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宗教主要活动场所有:

佛教:文山寺、报恩寺、西园寺、灵岩山寺、寒山寺

道教:玄妙观

伊斯兰教:天库前清真寺、太平坊清真寺

天主教:杨家桥、常熟颜巷、吴江黎里、张家港杨舍、太仓车浜

基督教:司徒堂、乐群社堂、圣约翰堂

 

上一篇:自然环境

下一篇: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