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中国国防动员领导体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新中国建立以来虽有很大发展,但基本形式仍主要由中央军委领导、以武装力量动员为主体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国防动员领导体制也进行了调整。其中最突出的是组建了国家以及各级的国防动员委员会。
一、领 导 机 构
1994年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前,各级大多以人民武装委员会或直接以政府名义代行国防动员委员会职责。1952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各级武装委员会的决定》,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均须建立由该级党委、政府、军事机关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政府领导和军事机关主官担任。1953年3~9月,苏州专区、苏州市和苏州地区5个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先后成立。1960年2月,根据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全区两级人民武装委员会改称民兵工作组。1961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民兵工作组”又恢复“人民武装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武委会制度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活动中断。1978年11月,党中央发出通知,决定恢复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武装委员会。从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苏州地区、苏州市大多以武装委员会或以军分区、新兵动员委员会等名义进行国防动员,完成军队扩编、部队紧急补充满员、动员民工和车船等交通工具支前的任务。
1994年11月,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1995年11月,苏州市成立国防动员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军委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苏州市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国防动员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随人事变动每年调整、补充一次。1996年至1997年2月间,苏州市属各县(市)区都成立相应的国防动员委员会。
1995年,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初期,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秘书组和人民武装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等4个办公室。2002年,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整合国防动员资源,苏州市和下属5县(市)调整两级国防动员机构,新增设综合、科技动员、信息动员和政治动员办公室。至此,苏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政治动员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交通战备办公室、信息动员办公室和科技动员办公室等8个职能机构。自2002年起,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组织各县(市)、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和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各办公室主任进行述职。同时,全市各级组织部门会同同级军事机关和国防动员委员会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履行国防动员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使国防动员成为党政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表7-1 苏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第一主任、主任名录
第 一 主 任 |
主 任 |
||
姓 名 |
任 职 时 间 |
姓 名 |
任 职 时 间 |
杨晓堂 |
1995.06~1998.07 |
章新胜 |
1995.06~1997.08 |
梁保华 |
1998.07~2000.11 |
陈德铭 |
1997.08~2000.11 |
陈德铭 |
2000.11~2002.05 |
杨卫泽 |
2000.11~2004.10 |
王 珉 |
2002.05~2004.10 |
阎 立 |
2004.10~2004.10 |
王 荣 |
2004.10~ |
|
|
二、工 作 机 构
2004年7月,苏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召开办公室主任会议。
三、信息指挥网建设
2005年,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协调苏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委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共同研发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信息网系统软件,为国防动员委员会演练、指挥提供平台。这套系统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逐年投入”的建设思路,设计并实现集日常办公、业务管理、多媒体演示、信息查询、潜力资料收集等为一体的国防动员信息网;完成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到县(市)、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到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各办公室,县(市)、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到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各办公室的国防动员委员会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各办公室之间互通互联和信息实时传输。